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海拉之星 » 第三十九章:明争暗斗

第三十九章:明争暗斗

    如今七川城肯定是守不下去了,城里缺药少粮,大军龟缩无异自绝于坟墓。

    对于烛龙而言,想要跑掉还是很容易的,只需率亲兵轻骑突围,即可突破凌舟并不严密的包围网。

    但问题是,他走了没问题,城里那几万大军该怎么办,那可是烛龙的本钱。

    七川城可以放弃,毕竟还可以依靠战略纵深,组织第二次抵抗。但是自己的精锐部队丢了,那可就什么都没了。

    所以,烛龙即便要放弃,也会想办法尽可能把部队全部撤出。为接下来的抵抗保存有生力量。

    烛龙很清楚这一点,凌舟自然更清楚。

    他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七川城,也不是静江城,而是北州军的有生力量。

    毕竟城池没有长腿,只要歼灭了对方的有生力量,那城池自然是囊中之物。

    在围城之余,凌舟也遣使出访北州各个郡县,甚至是塞外蛮族,试图通过谈判的手段来解决纷争,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北州军被包围在七川城,这一重大消息让臣服于烛龙的人们人心浮动,不得不认真考虑凌舟提出的建议。

    对于他们来说,学会站队至关重要。一旦北州易主,那凌舟接下来肯定会复刻在云州的举措,对旧有势力展开大清洗,培养扶植自己的力量。

    在这种思想的撺掇下,一部分北州郡守开始主动与凌舟接触,双方秘密结下暗盟,以为云州军内应,伺机策动内部叛乱。

    另一方面,凌舟派去塞外的使者也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成功调停了两大蛮族部落之间的矛盾,并说服对方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如此一来,凌舟成功完成了对北州的瓦解,并切断了烛龙的外援。

    消息传到七川城,烛龙知道自己不能再龟缩下去了。否则再让凌舟这么一通折腾,自己不用打,手下的人就全都跑了。

    于是他决定出城突围,无论如何先撤离七川城,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再说。

    在围城一个多月后,烛龙亲自指挥,组织了转进战略。他命自己的亲兵主动出城迎战,其余部队开始向静江城撤退。

    在此之前,他派出使者要求大本营倾巢出动,负责接应他们,以免由转进变为溃退。

    烛龙的亲兵是一支五千人的具装骑兵,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北州铁骑,他正是靠着这支骑兵在北州站稳的脚跟。

    现在,烛龙亲率这支重骑兵出城与凌舟决战。凌舟不敢怠慢,集结了全部兵力展开阵势,准备跟对方死磕。

    他当然知道烛龙打算断后,拖延他们的步伐,为自己的部队撤退创造机会。

    但凌舟也很清楚,如果放任这支骑兵不管,或者分散部分兵力去追击,本部都有可能会被烛龙击溃。

    他不能冒这样的险,所以只能默许烛龙的撤退,只派出少量骑兵游弋侦察。

    双方于上午七点开始列阵厮杀,烛龙身着重甲,率领重骑反复冲杀,几次突破云州军的阵型。还好凌舟治军有方,他的方阵每次被冲击都能及时收拢列阵。

    战斗从早上七点一直打到下午六点,双方在伤亡两千多人后鸣金收兵,准备明天再战。

    因为之前吃过亏,所以烛龙并没有趁夜搞偷袭,而是老老实实蹲在城里,只等天明。

    待第二日天明,双方再次激战。又损失一千多人后,双方再次引军而还,没有分出胜负。

    这样高强度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三天,烛龙的五千骑兵已经减员到三千五左右。

    但凌舟明显有些扛不住了,三天高强度战斗,不仅导致了众多伤亡,也让兵士们疲惫不已,大军开始出现颓势。

    在这种情况下,凌舟果断放弃了进攻。等到第四天,烛龙开始列阵时,凌舟却营寨紧闭,不肯再次出战了。

    看到这一幕,烛龙知道凌舟扛不住了。于是安排一部分人留下来观察,其余骑兵开始逐步撤离七川城。

    正面战场搞不过,凌舟就决定玩阴的。

    先前趁着烛龙被困七川城之际,凌舟多路遣使,不少北州郡守军官畏于凌舟军势,纷纷暗中倒戈,现在正是利用他们的时候了。

    凌舟当然知道这些人不会忠于自己,他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个把柄罢了。

    烛龙也不是不知道北州境内有人与凌舟勾结,但碍于当前局势,他实在抽不开精力去收拾这些人。

    现在他安稳撤退,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那些曾经与凌舟勾结的州官们肯定要倒霉了。

    于是凌舟利用了这样的心理,不断派出使者去劝说这些州官,将他们当前面临的局势清晰阐述,并适当予以威胁。

    被凌舟这么一糊弄,居然真的有人开始害怕了。

    一个叫娄诏的太守,在开战的时候负责镇守石双城,石双城位于静江和七川之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节点。然而负责镇守的娄诏,却从开战之初就一直在出昏招。

    首先就是,他没有判明凌舟的进攻意图,所以没有及时在战前向七川城转移足够的物资。

    等到云州大军包围七川城后,烛龙让他督运粮草,保障后勤。结果他的后勤搞得一团糟,粮草几次被云州骑兵劫掠。

    当然,发生这种事,烛龙也是没办法的。

    毕竟娄诏只是在奉命办事,真要说他有什么责任,那首先得追究烛龙未能洞察云州军意图的责任。

    所以,虽然娄诏把工作搞得一团乱,但烛龙也没有怪罪他,甚至还让他策应自己的撤退。

    然而烛龙这样想,不代表娄诏也这样想。

    凌舟的使者准确地抓住了娄诏的软肋,并以此相要挟,成功让娄诏相信,等到局势稳定以后,烛龙就会第一个拿自己开刀。

    在威胁完后,使者便开始晓之以情,阐述投靠凌舟的好处,这让深处绝境的娄诏看到了一丝希望。

    等到烛龙大军开始撤离七川城后,凌舟的使者便再次快马加鞭,来到石双城找到了娄诏。要求他配合云州军的攻势,在城内截杀烛龙和他的精锐骑兵。

    其实对于凌舟而言,烛龙死不死无所谓,但他手底下那支精锐重骑兵必须死。

    他跟这支军队交手三天,整个人都打焉了,所以深知这支骑兵的重要性。

    眼下自己还无法组建出如此规模的具装重骑兵,所以既然自己不能有,那么敌人也不允许有。

    凌舟的使者再次发挥出侃大山的能力,成功地让娄诏相信,等到烛龙进城稳定后,第一个就会收拾自己,治自己后勤保障不力的罪名。

    于是他一咬牙,便同意了凌舟的安排,准备设下埋伏,截杀烛龙和他的精锐骑兵,以此作为向凌舟投降的投名状。

    作为报答,凌舟允许他归降自己后继续镇守石双城,并秉明朝廷,为他争取功名。

    烛龙作为事实上独立的军阀,朝廷的封官许愿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意义,全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头衔罢了。

    但他手底下的人可不见得全都这么想,不少人依然心系朝廷,希望得到朝廷的封赏。

    但指望烛龙肯定是没戏了,毕竟他也只是名义上忠于朝廷,事实上早已独立。

    但凌舟不一样,他是前将军、都督尹方云北四州诸军事的夏蝶的属下,是正儿八经的官军出身。他说能给大家争取朝廷的封赏,肯定要比烛龙更可信一些。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凌舟才能靠派出使者这一招,争取到那么多愿意归顺的人。

    毕竟谁都不希望一直当反贼,对于他们来说,能混个编制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