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三十四章 国事家事天下事 立后艰难斗群儒

第三十四章 国事家事天下事 立后艰难斗群儒

    返回汴京,首先就去太庙祭告太祖皇帝,已经四年没有拜祭先帝了。告诉先帝,皇儿回来了,带来了好消息:威胁大汉的辽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五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北国已经纳入大汉的版图,以此告慰太祖在天之灵。

    第二件大事是对禁军进行改制扩编。原先禁军殿前军三部各二万五千人,合计七万五,禁军守备军一万人,禁军侍卫司五千人,共计九万人。由于连续征战募兵,禁军殿前军已经超编,现在允许年龄较大的士兵回家务农,同时将殿前军扩编至十二万,各部骑兵二万和步兵二万,步兵部队配六千马匹用于运气辎重物资。禁军守备军一万扩编至一万二千,禁军侍卫司五千扩编至六千。

    根据节度使王守成的意愿将其调回汴京,由董羽、柴荣和王守成分别担任殿前军三司左、中、右羽林大将军,李洪信继续掌管守备军前羽林大将军,改任阮虎为侍卫司后羽林大将军。因为董羽和董平是兄弟,两人一个带领征战之军,一个管理皇城,显然不太适合,董平想当节度使,就让董平接王守成的位置担任徐州军节度使。

    当前拥有六百万平方公里的汉国财税完全能够养得起更多的军士,承讯没有这么做,是因为考虑到这么大的国土,两千万人口都不到,还是尽量休养生息;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没有土地的中原百姓可以去塞北开荒或安家。

    安排完了军事调整,承讯又听取了王章和杨邠的财政报告,并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同时主要针对当前官职乱七八糟的情况,要求苏禹、王章和杨邠、郭威和张浦尽快出台行政改革方案。

    王章很是诧异,问道:“陛下,现在的状况不是很好吗?”

    承讯苦笑道,“好什么啊,是人都弄个太师、太保、太尉、同平章事头衔,正一品满朝都是,你们五个重臣还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啊。再设置一些临时性的职务,安置那些元老。”

    承讯直接跟几个重臣讲,设内阁,暂由左右宰相、左右枢密使、督查使五个人组成,就你们五个组成内阁;裁撤已经有名无实的中书省、门下省。内阁管理七部、监察院、大理寺,在唐朝六部基础上加一个农牧部。先去规划,遇到问题,我们六个人先商量,后面我会把淑妃叫过来。现在不允许有第八个人知道,等到方案成熟再实行。

    皇帝的吏治改革大框架,显然五个人都支持,因为这计划里面就五个正一品的朝臣,冯道这些元老们都靠边站,跟李业的尚书右仆射一样,有名无实。

    乾宁三年十月,皇帝接到了分别来自关中周王的家书和远在塞北的太傅奏折。皇叔刘崇建议皇帝该改名了,又谈到家族族谱的事。怎么回事呢?刘承讯称帝以后,没有改名。按照避讳的惯例,刘承讯应改一个生僻字的名字。当时的皇帝们都是如此,比如南唐皇帝李璟、蜀国皇帝孟昶,还都会在名字中有个“日”字,以象征皇帝如太阳普照大地。

    刘承讯即位四年,一直在征战的路上,皇帝不改臣子就得改,这点皇叔还是比太后懂得礼数。太后也没想着让二儿子和三儿子把名字改了。皇叔的长子刘承钧改名刘钧,又把数个儿子名字的“承”字改成“继”字,刘继镐、刘继锜、刘继锡、刘继铣。

    承讯看到这里就明白了,皇叔刚把我的堂兄堂弟们的名字改了,我现在给长公主取名刘继雪,这样一来辈分又乱了。又想皇叔还挺有文化素养的,儿子们名字都带“金”字旁。

    皇帝想了想,给皇叔回信,意思是立即责成礼部来修订皇家族谱。准备让皇家子女都取三个字的名字,第二个字为辈分,辈分就不要避讳啦。我叫刘承讯、承佑、承勋、承钧、继镐,这样挺好,显得皇室子嗣延绵,人口兴旺。下一个辈分就用继。再下面就让礼部来给个初步方案,做好后我们叔侄商量一下。

    承讯还表示,皇叔给兄弟们取名很有水平,我决定效仿。我这一辈就这样吧,后面再有子孙,名字的第三个字都带“金木水火土”,顺序循环。我的次女我就准备取名刘继榕。

    太傅姜成信的奏折则是禀告皇帝,他跑到云内州看到了皇帝所构建的煤炭和生铁冶炼体系,觉得非常好,难怪王章和杨邠能这么快就充实国库,是皇帝陛下给了他们底气。这么好的资源生产体系,皇帝陛下应该在这里设置监察部门,避免官员中部私囊。另外,臣发现户部有人克扣百姓粮饷,陛下授臣“代天巡狩”的金牌,臣不敢怠慢,直接将相关官员拿下,交予节度使洪瑸处置了。

    姜成信还向皇帝汇报了一个好消息。皇帝陛下天神附身,命令火神给人间送福音、赤手空拳吓走五只老虎的故事已经在塞北传开了。按照陛下的指点,牧民们纷纷到霍林河一带搜索宝物,结果找到大量煤矿资源,官府给予了许多财物奖赏。大法师们都说,皇帝陛下就是天神转世来到人间,所向无敌。本来无形无相的天神,工匠们都做成了头戴金冠的英俊王者,容貌就是以陛下的相貌为模板,三头六臂,手持宝轮、神杖、玉净瓶等。

    承讯看了都想笑了,感谢四年的大学生活。所谓赐福就是淑妃给想出来的“馊”主意,自己根据后世的地质知识把鸡西一带的露天煤矿给百姓们点了出来,再加以官府导向,效果果然不差。至于赤手空拳吓走五只老虎其实和事实相距甚远,就凭大家在那里越吹越神,越传越离谱。当然,太傅在云内州铁矿和煤矿设立监察部门的建议是需要立即施行的。就像克扣粮饷,最初看似不是什么大事,如果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积累下去,一点小的摩擦都可能导致大的动荡,当前塞外急需稳定。

    十一月,皇叔刘崇回信,意思是说臣遵旨,臣明白了,家谱制定好皇帝认可就行了,不用商量,请赐一份给臣。

    此时,后宫又传来好消息,淑妃已经怀胎两个月了。皇帝刘承讯在早朝之上,向臣子们宣布,明年大年初二,正式册封淑妃为皇后。此话一出,一群御史和翰林当即反对。意思是大汉天下,怎么能让一个胡人来当皇后呢?陛下在外征战四年,贞妃留守后宫孝敬太后,安抚后宫,贤淑仁德,才是皇后的不二人选。

    皇帝还没反驳呢,冯道等一群位高权重的老臣们虽然不说淑妃不行,却纷纷跟风称赞贞妃是后宫典型,可比文德长孙皇后、文献独孤皇后,要求皇帝立贞妃为后。

    皇帝看向苏禹,苏禹说还望陛下三思;看向王章,王章本想大大夸赞一番淑妃,然后表示强烈支持,一看一堆人强烈反对,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众怒难犯,只好来了句“陛下英明,臣谨听圣命”。

    皇帝眼见没有人支持淑妃为后,就问大臣们,“众卿家,你们不是说,文德长孙皇后和文献独孤皇后都是后宫典范吗?这两人不都跟淑妃一样,融入我华夏民族,是我炎黄子孙吗?!”

    杨邠赶忙接话,“陛下所言甚是,都是炎黄子孙。”

    被皇帝一堵,大臣们开始耍赖,反正就是不同意淑妃当皇后,坚决要求贞妃当皇后。又有翰林王权上奏说,“昔日商武王之妃妇好,能征善战,为武王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立下汗马功劳,武王铸司母戊大方鼎以表彰其功勋。”

    听了这话,承讯大致明白,王权的意思是,功劳再大可以用其他封赐的方法,比如铸个什么东西。当然,“鼎”自周朝之后,象征了社稷就不能铸了;亦或者封个天赐上将军什么的。承讯很不高兴,假装听不懂,反正商武王也没几个人知道,倒是纣王很出名。就问王权,你这饶了一大圈都说到遥远的商朝去了,商朝和立后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呢。哦,王权你也太大胆了吧,你的意思是朕是商纣王、淑妃是妲己是吧?

    王权赶忙告罪说,“微臣不敢。商武王是明君,商后妇好是贤后。”

    承讯笑道,“朕明白了,那你把淑妃比作商后妇好是支持立她为后了。”搞的王权不敢接话了。

    从早上一直扯到中午,也没有个结果,皇帝只好退朝,此事后面再议。

    经过此事,承讯想想,当初玩了个“指鹿为马”,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说服力。皇帝对朝堂的掌控力没有本人想象的那么强,因为封公主是皇家私事,封皇后是天下大事。

    到了朝堂之上,一群文官就成了吵架了,为什么武将们都不说话呢?皇帝自即位以来一直在打仗,都是皇帝、淑妃、郭威和张浦在做决策,这帮武将已经养成了习惯,就是一声令下听指挥,让出手时就出手,还没习惯在朝堂之上吵架。

    今日朝堂立后之争没多久就传到后宫了。杨邠的女儿是齐王妃、冯道的孙女是胶东王妃,在朝堂上公开的事情想瞒也瞒不住。齐王妃按照杨邠的意思,把这事告诉了淑妃,整个朝堂之上,武将们都没有表态,一帮重臣和文臣怕是只有她叔叔支持淑妃立后,皇帝为淑妃跟群臣们吵了一上午。

    之后,齐王妃又跑去贞妃那里,因为她本人还是向着贞妃的。贞妃为人和善,太后一直对齐王妃没生孩子不满意,都是贞妃在帮她。而淑妃一来才到皇宫;二来是女人天生的嫉妒心作祟。齐王妃觉得在容貌上自己不输于贞妃,所以愿意跟贞妃在一起;听说了淑妃智谋可比张良,又见淑妃觉得相貌也比自己强,内心越发的就不喜欢淑妃了。

    齐王妃刚到贞妃那里,胶东王妃已经在了,两人就通风报信说,姐姐,你赶快找太后商议一下。现在皇帝态度还不是很坚决,朝堂之上都是一群文臣在引经据典劝说皇帝,听说武将们还没有表态。在塞外征战时,武将们可都是听淑妃调遣的。后面情况说不定没有今日乐观,姐姐你要早做谋划。

    贞妃故作镇静,说道,其实皇后让她当也没什么,省得我一天到晚管着后宫里的事情,她倒是悠闲自在。遣人送走两个弟媳,贞妃赶忙去见太后,把皇帝要立淑妃为后的事情告诉太后,与太后商议对策。

    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杨邠的三司使府第中,杨邠的夫人就说他,“照你这么一说,一朝堂上的人都支持贞妃,侄女跟贞妃关系又好,就你傻乎乎地支持淑妃。”

    杨邠奸笑道,“你这是妇人之见。以我的观察,皇帝百分之百要立淑妃为后,绝对不会立贞妃为后的。”

    夫人气的说,“杨邠你是不是脑子坏了?贞妃还有太后支持呢,你敢说百分之百。”

    杨邠说道,“如果没有太后,淑妃与贞妃半斤八两,胜负各半。现在有了太后,贞妃就输了。”

    夫人不解,杨邠说,“夫人啊,当初太祖在世,连续拿下苏逢吉、架空史先肇,我就看出来门道了,赶忙交权并向皇帝靠拢,并且凡事处处小心。贞妃初到皇宫,太后把她引见给太祖,以太祖和太后两人的恩爱程度,皇帝和贞妃亲上加亲,由太祖直接将贞妃指婚给皇帝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太后肯定也是这么盘算的,太祖却不肯顺着太后的意思,表面上看是照顾慕容家的感受,只要细想这绝对不对劲。皇帝和凤仪皇后(慕容雪)要是真成了婚,这不乱了纲常吗?太祖何等理智之人,绝不会因为凤仪皇后而拖延皇帝的婚事。所以,结论就是,太祖觉得不能让李氏一门两后,外戚势力威胁皇权。”

    顿了顿,杨邠续道,“其实这些年我一直在猜测,对于这个事情,是太祖另有打算而皇帝儿女情长使得两人产生的默契,还是两人根本就是商量过的。我在朝堂之上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如果是前者我得再看看。不过后来,我见皇帝不遗余力的帮助淑妃,更加觉得后者才是答案。即便皇帝与凤仪皇后情深意重,他同时定也考虑了要用淑妃来制衡李氏。在大臣们都反对和不表态的时候,我杨邠要先把投名状递出去。夫人我问你,一边是太祖加皇帝加淑妃,另一边是太后加贞妃加李氏,你说哪一边能胜吧。”

    这个问题简直不是问题,杨夫人也就不需要回答了,她算是明白为什么杨邠这么肯定贞妃当不了皇后。

    现在皇帝刘承讯也后悔了,高估了自己对朝堂的掌控力。本以为,以淑妃的战功,立后之事水到渠成,都没有找心腹郭威和张浦再商量一下,就在朝堂布置了。事后,承讯找来张浦,问计于张浦,如何立淑妃为后。张浦之前,没有表态,因为他也和杨邠一样在分析,只不过张浦并不想向淑妃递什么投名状。听了皇帝的要求,张浦恳请皇帝先把这件事放一放,听说淑妃有身孕了,等到淑妃生下皇子,臣等便以“为皇长子正名”为由,请求皇帝立淑妃为后。当然,有时候好事多了也成了烦恼。十日后承讯又接到好消息,贞妃也怀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