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四十七章 雄心壮志欲西征 英雄报告毁三观

第四十七章 雄心壮志欲西征 英雄报告毁三观

    太傅从塞北归来、慕容彦超基本掌控了朔方军、昌武军节度使有了合适的人选,诸事都已经理顺,皇帝刘承讯等来了他需要的出兵借口,云内州节度使洪瑸向皇帝上奏,定难军多次越界抢夺用于云内州炼铁的煤矿,双方交战云内州有数百人伤亡。

    承讯召来萧淑沂、姜成信、张浦和王守成商议此事,姜成信、张浦和王守成三人都不太熟悉当地的情况。往南谈军事,萧淑沂一般说的不多,毕竟她不太熟悉;现在谈起原汉、辽和定难军的交界处的争端,萧淑沂对于地理情况就了如指掌了。

    萧淑沂认为洪瑸的奏报肯定是真的,但是这里也肯定有问题。让人费解的是,定难军要是胆敢与大汉为敌,西面是同样彪悍的朔方军,并且没有什么资源因此不去抢也就算了;向东可以劫掠石州、宪州和岚州;向南可以劫掠延州。定难军离这些地方不过两、三百里地,却两个方向都不选,偏偏往北跑出七、八百里地去惹契丹人还抢煤。抢钱、抢人哪个不比抢煤实在?!还要多跑几百里地,把煤运回去也不容易啊!而且最为可笑的是现在是八月,定难军也太未雨绸缪了吧,炎炎夏日怕冬天没有煤烧吗?!

    承讯哈哈大笑道,“淑沂言之有理,应该是有人想嫁祸给定难军,让我大汉出兵。”

    萧淑沂也笑道,“那陛下就将计就计吧!只是不知道是吐谷浑、西州楼兰还是黄头楼兰。还有,会不会是谁想把大汉的重兵调离汴京,而另有什么阴谋呢?”萧淑沂又转念一想,问承讯,“陛下准备以谁为将?”

    承讯的意思是,征北还是御驾亲征比较稳妥;萧淑沂赞成,那么问题就在于万一阴谋不是针对定难军的,而是针对汉国的怎么应对。

    姜成信、张浦和王守成三人也没提出什么好的建议。萧淑沂提醒承讯,可以调动远在松山的北骑军。以北骑军和禁军骑兵为主力,带上一半禁军步兵,攻灭定难军,打开通往西域的大门。然后,调动守卫云州的高行周部、朔方军慕容彦超部,沿着河西走廊,再命令洪瑸部沿着塞北、渡过黄河策应主力,直接打到西域光复大唐西疆。

    太傅姜成信笑道,“八年前臣被陛下的恢复盛唐之策震惊了,今日又被皇后的谋略触动了。不仅是取定难军啊,直取西域各国啊。”

    承讯问,“太傅以为皇后的战略,过于激进吗?”

    姜成信说道,“当年幸好我老人家在黄河北岸就病了,回汴京修养,否则臣定会苦劝陛下取幽云十六州后班师回朝。人老啦,有时候就会保守,这一次臣赞同皇后娘娘的策略,陪着年轻人疯一次。”张浦和王守成都表示,太傅都没意见,我们也赞同。

    承讯拍案而起,说道:“太好了,那就趁此机会,收复大唐西疆。明日召开内阁会议。”同时,皇帝向驻扎在松山的北骑兵派去向导,并下圣旨,命令北骑军进入中原到汴京驻扎。

    次日,召开内阁会议,左右宰相、监察使、左右枢密使参与,此次内阁会议涉及军事布置,皇后也参加了。会上,承讯宣布准备讨伐定难军,并准备一直打到汉、唐以来的西域都护府,行军直线距离在六千余里,来回一万二千里。命令各部要配合枢密使做好战备,各自先去准备,有什么困难及时上报。

    内阁会议召开完毕后,召开军事部署会议,左右枢密使、五位羽林大将军、还有董羽部的都指挥使阮龙悉数到场。皇帝下令禁军所有骑兵、董羽部步兵、柴荣部步兵出征,王景崇部步兵留下,李洪信和阮虎留守,调董羽部都指挥使阮龙接管留下的王景崇部步兵。各军准备,松山骑兵一到,休整三日后就出发。众将领命皆走,只有阮氏兄弟不肯走,留下来恳求皇帝带他们出征。承讯看着他们,跟他们讲,“朕不带你们出征,是因为我更相信你们,有更加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两人听皇帝这么一说,方才领命而去。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刘承讯准备在出征的前一天宣布册立唯一的儿子刘继榶为皇太子。刘承讯要交代心腹阮龙和阮虎两人,万一皇帝客死他乡,一定要辅佐皇太子即位,由皇贵妃李沁监国。如果有阁臣或大臣妄图拥胶东王或周王为帝,格杀勿论!这个命令显然不能交给李洪信。李洪信也是刘承勋的堂舅,杀周王或许他能干,杀胶东王显然李洪信干了也没法向太后交代。

    大汉西征的号角已经吹响了,离征战的日子越来越近。皇帝去了秀宁宫,皇贵妃李沁迎接承讯。承讯命所有人退下后,说道,“我此去你要照顾好自己和榶儿,雪儿和榕儿也托付给你了。我已经为你们母子做了万全的安排。”承讯紧紧搂住婉儿,“放心吧!我会安全回来的!上一次宛如生离死别,这一次不是。”

    次日,在秀宁宫醒来,宫女来禀告说,“丁将军向陛下禀告,北骑军明日即可到达黄河北岸。”承讯起身去御书房向北骑军的校官下达命令,让他们在黄河北岸驻扎休整三日。正在思考还有什么没有准备到位的,侍卫紧急来报,说有来自塞北的拿着盖有中书令府官文的军官求见陛下。承讯赶忙传进,军官递上一堆中书令府的公文,然后拿出一封信说,“萧将军让我一定要亲自转交给陛下。”

    承讯问,“萧将军说了什么吗?”

    军校回答说,“陛下,将军只说这封信一定要亲手交给陛下,其他没有了。”

    军校走后,承讯打开萧平喜的密信。萧平喜密告皇帝,有人向他贿赂,希望打探石重贵父子的下落,他收下贿赂和来人套近乎,知道来人是汴京胶东王府的人,来人应该不知道石重贵父子是他送走的,还在贿赂其他人想得到消息。

    看了这封信,承讯陷入了沉思。战前的诸多不定因素让他多疑,开始思考。嫁祸定难军让皇帝率军倾巢而出,他们是要调虎离山,然后准备干什么呢,胶东王府和石重贵有什么关系?胶东王的王妃姓冯、石重贵的皇后也姓冯,都是汴京大族冯氏之女,他们是想另立新君还是改朝换代?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如果我把婉儿、儿子和女儿留在这里,即便我和淑沂能杀回汴京,那家人们何在呢?

    皇帝刘承讯愤怒地大喊,“来人!”,侍卫赶忙进来候命。承讯宣皇后和监察使杨邠,两人相继赶来。承讯直接问杨邠:“朕接到密报,胶东王府的人在寻找石重贵父子的下落,而且快找到了,你怎么看?”

    杨邠一听这话思考了一会:“陛下,微臣早说冯氏图谋不轨,这明显是要乘着陛下西征,利用胶东王的无知和善良,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冯氏当诛,冯氏当诛!”

    承讯问萧淑沂:“淑沂你怎么看?”

    萧淑沂说道:“这件事往小了看,或许是两件事情。但是要往大了想,就如杨大人所说,他们若能调动人马去骚扰云内州嫁祸给定难军,调陛下出汴京,会不会联络南方某个或某些国家、甚至是汉国的节度使,乘着京师空虚,攻下汴京再找来石氏父子,亦或是拥立胶东王为帝?”

    萧淑沂接着说道:“我此前一直在疑惑,嫁祸给定难军为什么一定要舍近求远往北去,现在想来,北面是陛下的钱仓(云内州的铁矿),如果只是到各州劫掠,陛下更有可能只派个大将去征讨。把陛下的目光往云内钱仓去引,陛下才有可能御驾亲征。”

    承讯对杨邠说,“杨卿家你先去查,查出任何结果,立即告诉朕。”又命令侍卫召集太傅姜成信、左右枢密使、五位羽林大将军,告诉他们全部休息,暂停西征,又命人去给北骑军送给养,让他们在黄河北岸暂住,听候调遣。众臣走后,太傅姜成信不解地问皇帝,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发生了吗,暂缓西征。承讯告诉太傅,接到密报有人在寻找石重贵父子,已经快找到了,幸亏在塞北被拦截。姜成信沉思道,“难怪陛下暂停西征。这件事要是和定难军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那可就是一个很大的阴谋了。”

    三个老谋深算的人都是这么想的。那么杨邠回去能查什么呢,当然没法查出什么有用的证据。但是,他早已经收集了几万字的报告,又连夜加班加点整理,第二天一大早觉也没睡就等在御书房门口,将报告交给皇帝。承讯很是诧异,这么快。

    杨邠干笑道:“陛下,微臣已经派人细查,您先看看这份报告。”

    承讯说:“今天我什么都不看,就看你的这份报告。”

    杨邠这份报告写的什么呢,把石重贵和冯氏的老底子都给挖出来了。石重贵的皇后冯氏,原来是邺城副留守冯蒙的女儿,冯蒙是冯道的族兄。冯氏据说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之容貌。关于这一点,说的不假。承讯见过冯皇后,杨邠的报告所言非虚。石敬瑭和冯蒙关系很好,听说冯氏之女美貌,就将冯氏赐婚给了他的弟弟石重胤为妻,还封了吴国夫人。

    这里杨邠还专门注释了,弟弟收为养子所以叫石重胤。承讯心想,石敬瑭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啊,在他看来弟弟和儿子是一样的啊?!难怪他去认耶律德光当爹,在他看来恐怕爹等于兄弟吧。杨邠的重点是要告诉皇帝,冯氏是石重贵的叔母或是弟媳。

    石重胤身材矮小,长相丑陋,与同样为王且掌握北都大权的石重贵相差甚远。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的冯氏嫁与石重胤之后不到一年,石重胤就死了。怎么死的无从可查,随即石重贵就与冯氏勾搭成奸。报告在这里没有说明,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虽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奸夫yin妇谋害了石重胤。西门庆和潘金莲毒杀武大郎是虚拟版,武二郎和潘金莲毒杀武大郎才是现实版。看到这里承讯已经非常愤怒了,心想,我居然把琪儿交给了这两个人渣。

    石重贵与冯氏勾搭成奸之后,冯氏给石重贵还生了一个儿子叫石延宝,石重贵的元配是魏国夫人张氏、张氏育有一子、两人相继死去,就留下一女。看了这段内容,承讯开始回忆八年前与石延琪相遇的场景,回忆石延琪和自己说了每一个句话,每一个字。恍然大悟,石重贵与冯氏成奸,还生了儿子,魏国夫人张氏必成冯氏眼中钉,冯氏连亲夫都能杀,再杀张氏和石延琪的哥哥又算得了什么呢?石延琪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哥哥被冯氏所杀,所以非常惧怕冯氏,想找个人嫁了逃离晋宫。当时身边最可能的是杜弘章和我,而邺城杜氏和冯氏关系复杂,石延琪直接将杜弘章给否了。我父身居高位,又是从草根升上来的,出身或许被贵族们所鄙视,到了石延琪这里成了优势,公主就是这样把我选成目标的。

    本来冯氏死了丈夫,应该回邺城父亲家寡居,却久留北都,就开始有闲言风语传到石敬瑭耳中。就算石敬瑭知道这件事,他管不管还是一回事,此时石敬瑭病重,已经管不了风月之事了。石敬瑭召来掌握兵权的侄子石重贵和掌握政权的宰相冯道,临终托孤将六岁的幼子石重睿托付给两个人。后面的事就是,冯道当朝宣布皇帝石敬瑭遗诏,传位齐王石重贵。奸夫和yin妇家族谋朝篡位,其实看到这里已经足够了,这些人在寻找石重贵分明是在预谋复辟晋朝。

    杨邠的报告还没有完。当了皇帝的石重贵也不再避嫌疑,干脆就册封冯氏为皇后。承讯心想,难怪我封慕容雪当公主,大臣们都不反对,如果我当时强硬一些封雪儿为后估计也没什么人反对啊!下面的报告简直把皇帝刘承讯的肺都气炸了,杨邠把史官记录得内容照抄下来给皇帝看。

    石重贵即封冯氏为后,冯道领着大臣们都前来祝贺,石重贵说:“皇太后有命,你们不必来庆贺。”冯道等大臣只好回去了。石重贵拉着冯氏的手回到宫里,张灯结彩、歌舞吹弹、喧闹成一片。等到酒喝得差不多了,冯氏亲自起来歌舞,彩袖飘飘,宛转动人,好像是下凡的仙子。石重贵情不自禁,忽然想起自己正在守丧期间,心情十分复杂,就端起酒杯祭奠石敬瑭,边祭奠边说:“皇太后有命,先帝不必来庆贺!”左右都想笑又不敢笑,只好低下头掩住嘴。石重贵回过味来,自己也觉得好笑,不禁大笑绝倒,又对左右说:“我今天又做新女婿了!”冯氏听到这句话也嫣然一笑,左右都哄堂大笑。太后听说此事虽然十分气愤,但不敢说什么,毕竟不是亲妈,后面还得指望这个侄子呢。

    报告第一部分的最后,提到石重贵后来也厌倦了冯氏,开始专宠新的贵人,居然给冯氏安排了没有阉割的太监去服侍她。这段内容,使得承讯又想起了三人跑去看美女反被美女们吓跑了的场景。杨邠怀着想把冯氏往死里整的目的,在报告小心的进行了一点添油加醋。杨邠还在心虚,皇帝会不会骂他口说无凭、妄意推断呢?岂料,这正迎合了皇帝的想法,同时鬼使神差般地和皇帝当初在晋宫的经历映射上了。本来承讯还想跟皇后萧淑沂再谈论一下,看到这里心想,这种乌七八糟的事情给皇后看什么呢…承讯心烦,起身去御花园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