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五十四章 使团如愿无功返 铁骑欲出征淮南

第五十四章 使团如愿无功返 铁骑欲出征淮南

    汉国使臣渡江到达金陵。唐国皇帝、皇弟、宰相、大学生和枢密使都在御书房讨论此事。

    常梦锡问张晟,“李业和使团有什么异常吗?”

    张晟回道,“李业吃喝赌照旧,只是对女人,不像之前那么热衷。”

    齐王李景遂说,“这倒是有点奇怪啊!我闻贪杯贪色之人,本性难改,你们都说这汉国使臣是一个无赖之人,他怎么做到的呢?”

    张晟说,“齐王勿虑。我已花重金打探清楚了。李业家的管事说啦,李业带汉国齐王喝花酒,结果汉国齐王被杀,李业差点被处决。还好有太后保他,才免一死,闲赋在家多日才被重新起用。”

    听了这话,齐王李景遂才算放心,同时燕王李景达对汉国的蔑视又增加了几分,齐王和重臣还到风月场所喝花酒,齐王被害死,李业竟然还能起而复用。

    冯延巳说:“汉国不过如此啊!这种人还用,也是没人可用了啊。”

    常梦锡对皇帝李璟说,“陛下,臣认为,不可轻敌。都说汉开国即统一中原,刘知远只当了不到一年的中原皇帝。这个新皇帝刘承讯能够和辽国耗到现在,而且我国竟然连一点辽国的消息都没有,还是谨慎为妙啊。”

    魏岑见常梦锡开口,立即来劲了,说道:“当年大唐灭楚,汉攻大唐,就你胡扯,蒙蔽陛下把伐楚大军主力回调,结果后来才知道,汉国军队不过三万,淮河水军抵御绰绰有余。现在你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皇帝李璟一看又吵起来了,头疼死了,劝阻他们说,“几位爱卿,别吵了,明日见见汉使再说吧。这几日天天给你们几个闹的,连填词作赋的时间都没有。你们都下去吧,明日早朝见,朕要和从嘉和芳仪吟诗作对了。”

    次日,李业和礼部郎中一同上朝,张浦作为随从只能留在驿馆。别看李业平日里吊儿郎当,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到了唐国的皇宫大殿之上,还挺从容的行拜礼参见皇帝李璟。

    李景达说,“大胆汉国使臣,见我大唐皇帝为何不跪拜?”

    李业答道,“汉唐都是大国。唐国使臣出使大汉,也行拜礼,我大汉也没有强求行跪礼啊。”

    张晟赶忙来打圆场,“燕王息怒,对等行礼,应该的、应该的。”

    皇帝李璟问道:“李大人,此次出使我朝,有何贵干啊?”

    李业回道:“奉我主之命,递交国书希望与大唐结盟,恳请大唐皇帝将公主许配给我主。”顿了顿,李业又道:“汉辽征战数年,我主欲伐辽,还想向大唐借粮二百万石。到时候攻破幽州,收复幽云,定当归还所借之粮。”

    皇帝李璟还没说话,燕王李景达怒道:“你不是开玩笑吧?!公主是我主掌上明珠,岂能嫁与汉主为妃?当皇后还差不多。再说了,你们汉国还真会狮子大开口啊,上来就借二百万石粮食。”

    李业唯唯诺诺地问道:“那我主只借一样行不行?”

    朝廷上的大臣们,一个个都想笑但没敢笑。齐王李景遂心想,这个汉使是扮猪吃老虎吗?看着吓成这样,却来讨价还价说只借一样,公主是用来借的吗?这不是存心堵三弟景达啊!虽然觉得汉使过于荒谬,李璟也不想得罪汉国,就对李业说:“你先退下去吧,容我们君臣商议。”李业拜谢皇帝接见之后告退。

    唐国皇帝李璟随后宣布退朝,召重臣至御书房分析汉国意图。用燕王李景达的话说,汉国实在太无礼了,不管什么意思把使臣轰走,要开战大唐奉陪。齐王李景遂则说,“三弟不要意气用事,还是以和为贵吧。现在辽国联络不上,吴越、南楚、南平皆追随汉国,万一开战唯有南平可能旁观,吴越、南楚都会出兵助汉国。万一败了,南面那个汉国本是打劫的强盗之辈,大唐势单力薄啊。”

    燕王一听齐王这么说,当即就火了,“王兄!你平日里说皇兄的国策有点软,真到这会儿你怎么也怕了啊?!当年皇兄想把皇妹嫁与刘承讯,汉国不同意,我们已经很没面子了。那么多贵族子弟想来攀亲,花容月貌的妹妹更没面子,都被气倒了。妹妹还跟我说,要是见一面汉国皇太子,能不能看上他还不一定呢,结果直接给拒绝了。这又来求亲,要娶公主当妃子,欺负我们大唐没人吗?要是如此,就像上次商量的,皇兄认个宗室当女儿封个公主,嫁与汉国应付一下。”原来,汉国从东域得来的情报也有偏差,李璟是有一个女儿,甚得喜爱,可是从来都没有要远嫁的想法。只不过是想学大汉王朝(刘邦的西汉)的和亲政策,认一个宗室之女当女儿,封个公主给辽国皇帝当妃子。

    燕王又说,“汉国这还没完,要借粮食二百万石,还说收复幽云十六州后还。诸位想想,辽国好打吗?晋国都灭亡了,幽云十六州也没收复。等到汉国都亡了也不见得能收复。我们问谁要粮食,这根本就是有借无还。”

    李景达说,“宰相你说说金陵国仓有多少粮食?”

    宰相冯延巳大人吱唔说道,“没到二百万石吧…”

    翰林大学士常梦锡直接接道:“一百七十六万四千三百二十三石。”

    这下就能看出差距了。所以常梦锡为什么一直与冯延己等人为难呢,因为常梦锡认为,他们都是一些尸餐素位的无用之人,就会阿谀奉承皇帝,弄几首诗词,升官发财(实际确也如此)。唐灭闽,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结果陈觉和魏岑等人看着战功红眼,认为打的差不多了,胜利在望。冯延巳就串掇皇帝派陈觉和魏岑等枢密使亲赴闽国,美其名曰亲自督战,实际上是去抢前方大将之功的。两人到了前线瞎指挥,使得本想投降大唐的福州节度使被逼的降吴越了,煮熟的鸭子飞了。结果这两人非常不要脸,还说取四州之地也算大功一件,其实他俩去之前四州就已经基本被大唐占领了。

    燕王李景达说,“看到没,烈祖皇帝励精图治,皇帝陛下安邦治国。结果好嘛,大唐十七年攒下的老本还不够汉国借的,还得到扬州等地调。不给他轰走,你们说怎么办吧?”

    齐王李景遂笑道,“王弟说的是气话,不过也是实话。上邦礼节还是要有的,从金陵歌坊选美女十名,配些丝绸织物就当还礼。”

    李璟想想说,“就按皇太弟的说法办吧!”

    临行前,李业装作还有点不甘心地跟尚书仆射张晟讲,“我这回去没法向我主陛下交代啊。”张晟安慰李业,跟他胡扯了一通,今年大唐遇到了旱灾,粮食紧缺实在没有可调之粮,要不你明年再来。我主陛下就一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只想招赘,希望大汉不要强人所难,当然皇帝陛下如有兄弟愿意入赘大唐,我们非常欢迎,回去之后还望李大人帮忙从中调和,避免两国关系恶化。然后,李业等人“如愿以偿”被礼送回中原。

    过了淮水,张浦嘱咐使臣队伍正常返回汴京,然后他自己直奔徐州。张浦到达徐州之后,就向武宁军节度使下令,全军猛攻唐国唯一在淮水北岸的海州。董平还是很冷静的,问道,“攻海州没问题,张兄,不过圣旨呢?”

    张浦说,“传皇帝口谕。”

    董平笑道,“张兄,备战传口谕可以;出兵打仗不能凭着口谕啊,口说无凭。”

    张浦急道,“江淮大旱,淮水之地有些地方怕是马都能踏过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董平对张浦说,“张兄,你是大军师,这个时候要冷静啊!你我都是皇帝陛下的亲信。什么是亲信,就是陛下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现在,我们要是图一时的战机,就会永远失去陛下的信任。这段时间,我按陛下的指示多读书。孙子兵法里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我的理解实际上并不是说将军在外面可以不听皇帝的,而是应该反过来看。将军在外面打仗,要能让远在朝堂的皇帝和重臣全力信任,才能让朝堂内的君主尽量避免直接指挥,才能实现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张兄,想想诸葛亮和司马懿,怎么样才能做让陛下不疑的大将呢?!”

    听董平这么一说,张浦猛然醒悟。光顾着想赶快打过淮水,打到和州,幸好董平的善意提醒。三国里面,不经魏国皇帝曹睿同意,就调兵平孟达反叛的是后来夺曹氏大权的司马懿;出征在外看到圣旨就回去的是蜀汉第一功臣、人臣典范相父诸葛亮。深读史书和兵书的皇帝和皇后很有可能会想到这些。

    见张浦发愣,董平说,“不碍事!徐州到汴京七百里地。现在,徐州到汴京交通畅通,我们用最高级节度使给皇帝的公文,来回二、三日,最多四日,一切都应该来的及。”

    张浦赶忙向皇帝上书,现在江淮大旱,淮水南岸的船全被放置在岸边无法使用,这说明淮水很浅,对于禁军而言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屏障。冯道所言千真万确,渡过淮水到江水之间千里平原。各种迹象表明江淮各州粮食充足,突袭数州即可暂时解决军粮问题;再从徐州、汴京或滑州调粮完全来得及。恳请陛下下旨,武宁军全力攻打海州,望陛下立即派大将率军从淮水北岸强渡。

    二日后,张浦的奏书到达御书房。皇帝刘承讯看完奏书,急召皇后萧淑沂。两人商议之后,承讯给董平下旨,命令武宁军猛攻海州,攻下后过淮水取楚州和江都府。圣旨下完后,立即召见太傅姜成信,左右宰相苏禹和王章,监察使王波,左枢密使王守成,禁军羽林大将军董羽、柴荣和王景崇,以及禁军都统阮龙和石守信。命王波写宣战檄文;下令以阮龙和石守信为先锋、统帅董羽部和柴荣部各一万共计二万骑兵为先锋,火速开赴徐州;以张浦为禁军元帅、柴荣和王景崇为副帅,统帅柴荣部剩下部队及王景崇部、攻打唐国;董羽部剩余部队留守汴京。左枢密使王守成责成相关部门从汴京和滑州调动军粮,宰相全力配合。同时,皇帝向颍州的归德军下达攻打唐国的命令。

    大汉伐唐的号角正式吹响,皇帝和皇后亲赴沙场拜将。王波宣读讨伐檄文,列举唐国罪状。

    “江南李氏本为徐氏养子,养育之恩不思报效,毒杀兄弟强取大权,又图谋篡国,实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一族本为落魄乡民,妄称大唐后裔,对抗中原正统,狂妄之极、愚不可及;痴心妄想,此乃天大笑话!向北联络妄图对抗大汉天威;趁大汉远征,盗取南楚之地,强迁楚王一族。大汉皇帝天恩浩荡、不与计较,派出使节本欲和睦相处,狂妄伪唐、辱我君上,逐我使节……”

    打仗嘛,檄文就是要把对方骂一通。先骂祖宗,说的是唐国烈祖李昪(徐知诰)作为养子夺了吴国徐氏的大权,又逼着吴王杨氏禅让。然后骂李昪和现在的皇帝李璟还敢妄称是大唐的皇嗣后裔,来对抗中原。再骂唐国君臣想联合北方对抗中原,嘲笑他们还不知道我主就是契丹皇帝,联合我主打我主吗?没什么可骂的了,就说南楚也是我们的,他们还侵吞过我们的南楚。最后,添油加醋一番,唐国侮辱大汉皇帝,还把我们的使臣给轰回来。

    檄文宣读过后,群情激愤。皇帝遥拜张浦为元帅、拜柴荣和王景崇为副帅,讨伐唐国。皇帝和皇后与众将士相约纵横江淮、饮马长江,意思就是告诉将士们你们先去,我随后也将御驾亲征。大军启程,奔赴淮水。

    徐州这边,等待圣旨之时,张浦在给董平解释。董平也就是那会子比张浦明智了一次,但他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讨伐唐国武宁军直接强渡淮水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打东面的海州。张浦说,“淮水一直是唐军防御的重点。现在禁军还没有赶到,直接渡过淮水,三万武宁军可能就会被淮河水军包围。董兄,你来看地图。我在去金陵之前已经和皇帝商量好战略:你先拿下海州,然后攻打楚州和江都,唐国就必须把淮河水军往东调,到时候,禁军骑兵强渡淮水易如反掌。过了淮水,谁能阻挡我大汉铁骑前进的步伐?唯有江水。”

    张浦又对董平说道,“董兄,你觉得取海州、楚州和江都,有何意义?”

    董平似乎看懂了,又没怎么看懂,说道:“离金陵这么远,对于唐国并没有什么嘛!”

    张浦说,“董兄你错了!拿下三州之地,征伐唐国的目的就达到一半了。为什么唐国淮水以北各州都放弃,不与晋国争,偏偏争最东面的海州呢?因为淮北的盐场在那里。海州是天然的食盐产地。拿下海州,唐国的食盐就去了大半;再攻下楚州和江都,唐国就没有盐了。董兄,这就等于为皇帝陛下死死卡住了唐国的咽喉!你再看江水的最东面。对岸不是唐国而是吴越国。陛下就可以直接向吴越王下令,让他们从南面攻打金陵。如能像伐辽那样运气好,天时地利人和全撞上,可一战灭唐啊。”

    董平又问,“万一淮河水军不救海州,直接渡河攻徐州怎么办?”

    张浦笑道,“董兄,你现在厉害了,考虑各种因素了。放心吧,就像你说的,皇帝要信任将军,将军也要相信皇帝。你接到圣旨之后,禁军就已经在奔赴徐州的路上了。最好的结果就是你去打海州,唐国淮河水军渡河来打徐州,他们以为可以围魏救赵。我们正愁他们以淮水为屏障。渡过淮水进入中原,唐军遇到我大汉铁骑死路一条。你现在喜欢看三国,你想想东吴孙权如此厉害之人,江东水军可曾在江北前进半步啊?刚冒个头就被魏国骑兵打退回去了。”至此,董平算是完全明白了汉国的战略意图,他不是策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日后,圣旨到了,临行前张浦千叮咛万嘱咐董平,只取三州不可贪功,然后等待圣命。董平欣然接受,“放心吧枢密使大人,董平绝不做骄傲的关云长,只取三地,等候皇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