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八十四章 人生相聚终有别 一去七年返云内

第八十四章 人生相聚终有别 一去七年返云内

    除夕守夜、尽情畅聊。萧淑沂见钟芳芳不哭了,就逗她,“江南女子是不是都喜欢你们说的六皇子那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男子啊?”钟芳芳一改过去,反问萧淑沂,“是又怎么样?”老板娘过来帮忙,“我喜欢六皇子那样的啊!哈哈哈哈,我们家芳芳是不会爱慕六皇子的。倒是喜好和她淑沂姐姐相似。”说的钟芳芳满脸通红。萧淑沂则一脸无趣,知道遇到老江湖,不愿意多言了。

    承讯故作听不懂,别有用心地跑到另一堆人中,接着跟小伙子多聊一会。承讯知道了,小伙子叫樊知古,池州人氏,家中没有什么亲人了,从小跟着老仆长大。现在老仆也不在了,跟着同乡出来跑船混口饭吃。萧淑沂也没闲着,跑去和小伙子的船老大聊天,知道了船老大的一些情况。正说着呢,船老大老婆来了,把他拖走。

    承讯和萧淑沂心有灵犀,如果这个小伙子能在江水之中架起一座桥,那大汉的铁骑就可以大规模渡过江水,攻灭江南唐国就省去很多麻烦。多管齐下,不需要只指望大量打造战船,也不需要大量训练水军。

    樊知古问承讯是干什么的,承讯也按照老剧本“如实”道来。聊着聊着,樊知古问,“那公子去汴京干什么?”

    承讯回答,“河水主河道不经过晋阳。我家在汴京有商号。准备找商号管事要些钱再回晋阳。”

    听到这,樊知古突然问承讯,“那公子家里缺不缺个书童或者其他仆人?”

    承讯非常高兴,差一点就说,正缺呢。可是理智告诉承讯,过犹不及,就对樊知古说,“你岂能当一个下人就此了却一生?我堂弟的三表舅在汴京工部做员外郎,还有二老婆的堂叔是个不小的军官。你要想混个出人头地,我可以把你介绍给他们。”承讯知道樊知古的身世,故意把自己和大汉朝廷官员的关系说得比较远,怕引起他的反感。

    果真如此。听到承讯说可以把他引荐给汉国的官员,樊知古沉默了,虽然不是直接的血海深仇,但是他怎么能这么轻易放下,这是人之常情。

    樊知古长久没有说话,又突然问了一句,“你有那么个大美女当老婆,还有二老婆?”

    承讯心想,嗨,嘴滑,怎么来了个二老婆的堂叔,不知道该说什么,尴尬地笑笑并点点头。

    樊知古又看向比他年龄略大的钟芳芳,然后立即把目光转了回来,心想,美女都是喜欢萧公子这样的,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船工谁能看上呢?

    老板娘一直盯着承讯看,然后对钟芳芳说,“起初没有感觉到。现在怎么越来越感觉萧公子和你挺般配的,他能配的上你?难道是错觉吗?”

    钟芳芳笑问,“是吗,是不是他又给你银子了?”

    老板娘呵呵一笑,说道,“上次去集镇买羊的银子是他出的,多的十几贯钱也归我了。”

    钟芳芳半真不假地说,“你这是见钱眼开。”老板娘乐的不住笑。

    众人在一起聊天喝酒,一直等到很晚才各自返回船上休息。

    上船后,承讯看着冰封的河面,心中颇有些焦急与无奈。不能再等了,大军在河西都不知道怎么样了,还有,最好是在榶儿登基即位之前返回汴京,不然不知道朝中会动荡成什么样子。主少国疑导致改朝换代的例子还少吗?可是听说要到三月后,河水才能解冻,实在是太晚了。

    又一连在岸边呆了十五日,正月十五过后,承讯就再也坐不住了。到了十六日,正好有个骆驼队从黄河边经过,愿意接手老板娘的一批瓦罐,准备运到云内州去贩卖,一下子引起了承讯的兴趣。

    承讯向领头人询问情况。这个领头的是契丹人,常年往返于灵州和云内州。领头人盯着承讯看了又看,觉得承讯特别眼熟,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承讯介绍自己叫萧询。领头人肃然起敬,心想,难怪眼熟,原来是契丹贵族,肯定是在哪里见过的。

    承讯叫来了萧淑沂。他乡遇故知,都是契丹人的中上阶层,大家一聊,很是亲切。领头的夫妇二人同意带上两人一起去云内州。承讯别提有多高兴了,趁着船在卸货,立即拉着萧淑沂去镇上买了两匹马。

    聚散离合,缘分不同。一切都是如此匆匆,昨天还在团聚,今日就要离别。承讯二人买完马回来,货物已经装卸的差不多了,骆驼队正在整理卸下来的瓦罐。

    承讯向老板娘和钟芳芳道别,钟芳芳伤心的哭了,可一句“我想和你一起走”实在难以启齿。看着承讯转身即将离去,她叫住了承讯,跑回屋中取出一块洁白无暇的双鲤玉佩送给承讯。承讯想了想,摘下一枚铁制的戒指,递给钟芳芳,并告诉她,“如果有一天需要帮助,可以到汴京户部街的尽头来找我,我家的管家叫阮虎。你可以说是萧淑沂的妹妹,或者说是萧询的妹妹。”钟芳芳哭的跟泪人似的,不住点头。

    萧淑沂已经收拾完毕,也来向老板娘和钟芳芳道别。然后两人骑上马,与骆驼队一起离去。站在船头,看着承讯和萧淑沂远去的身影,钟芳芳想起了那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

    见承讯已经远去,老板娘说,“忘掉他吧!上次,给那个萧淑沂发刀的时候,她娴熟地接过刀,我就有点怀疑了。刚才,萧公子上马的那一瞬间,我更加确认了,他根本不像是一个商人;一跃而跨上战马、更像是一个将军。”老板娘继续分析,“别看萧公子平时和蔼可亲、少有威严,他有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感觉。你那淑沂姐姐却是有一种让人窒息的贵气。别提有多像你母亲了,很是让人讨厌。而萧公子却压得住她。刚才,他说你要有事去汴京找他,那才是他的家。”

    钟芳芳看着老板娘,希望得到解答。老板娘心想,哎,说你傻,你还不信!又直白地说道,“他家不在晋阳,在汴京。不然他又怎么会说,有事去汴京找他呢?你还真以为是个商号在那里啊,傻孩子?!能住在京师户部街这种主街道、还有管家的,一定是公侯子弟,他们是大唐的敌人啊……”

    承讯萧淑沂跟着驼队出发了。领头的叫易知成,老婆姓盖,两人都是四十上下年纪。领头的易知成,家在承德附近。那边的牛羊生意倒是能满足生活,但是赚不到大钱,所以往返于云内和灵州。正如他之前说的,他也只敢到灵州,再深入河西就是楼兰人的地域了。易知成怕两人看不起他,提到说自己也是见过大世面的。父亲追随人皇王去了汴京,他老婆的父亲也是。后来,两家被皇帝赐姓“易”和“盖”。

    承讯不知道这其中的故事,就说,“难怪你们汉语说的这么好。”

    萧淑沂显然知道其中原委,接着话问,“易大哥,后来太宗皇帝灭唐又回到了大辽?”

    易知成机警的对萧淑沂说,“还是称耶律德光和契丹吧!现在中书令府不许说,大家都是大汉子民了。”

    萧淑沂笑他,“看你小心翼翼地,一看你就是上等人。”显然,萧淑沂更懂契丹人。在承讯看来有些冒昧的话,易知成听了却是很高兴。

    易知成又反问,“你们怎么跑到汉人的船上去了?”

    见萧淑沂没法接话,承讯问易知成,“是否知道河西产上等的玉?”

    易知成笑了,“你俩人是去找玉的啊!你们搞错了。我也是听人说的,产玉的地方离灵州可能有上万里。”说完哈哈大笑。

    易知成边笑边又说,“年轻人啊,我看你不像是契丹人啊!你夫人倒是地道的契丹贵族。”

    “他是契丹人,生在契丹的汉人。”萧淑沂帮承讯回答。

    易知成点点头,这种情况对于塞北之人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萧淑沂接着说,“我们原来算不上是门当户对。现在,契丹萧姓除了拔里氏都没落了。”

    承讯看萧淑沂回答的如此流畅,也就明白了。她是拔里氏,又是皇后又是中书令、正得势呢!

    毕竟人家要做生意,二人跟着骆驼队走走停停,直到二月初才到云内州城下。承讯与易大哥道别。终于到达熟悉的地方了,云内州的城门都显得那么亲切。到了城门下,守城将官只觉得两人面熟,就让承讯和萧淑沂进去了。

    一进城,就开始有认出来的人窃窃私语。后来,诧异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互相确认了一番,纷纷给承讯和萧淑沂行礼。看守城门的军官一见,好像也想起来了,赶紧跑来朝着承讯傻笑。“你是,你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承讯也向他笑笑。果真是一座属于自己的城,才到城门就被认出来了。

    将官傻笑了半天才想起来,连忙拜见皇帝陛下。这下闹的守城士兵、周边的百姓都听说皇帝又来云内了。一群群激动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看皇帝看热闹,城门口寸步难行。真是幸福的烦恼…

    很快,消息就传到节度史洪瑸那里了,洪瑸大为激动。陛下不是带军西征了嘛?这下怎么到了云内呢?震惊之余,赶忙带着侍卫们去看看究竟。

    云内百姓们已把承讯和萧淑沂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后面有人喊,“节度史大人来啦,快让个道。”洪瑸终于带着手下人,挤到了人群中央。看到确是皇帝和皇后,连忙伏地而拜,高呼万岁!承讯四个月后再见熟人也很是兴奋,双手扶起洪瑸。在洪瑸的陪同下,一行人来到了节度史府邸。

    承讯问洪瑸,现在中原什么情况。洪瑸也没多想,回答一切照旧,没有什么情况。萧淑沂和承讯对视,难怪洪瑸见两人后激动中带着从容和平静。皇太子还没即位,承讯还是皇帝。

    晚上,回到原先两人住的地方休息。萧淑沂挥退下人后轻声说,“讯哥,不对劲啊!我们已经失踪这么久了,汴京一定出了什么状况。”承讯点点头,这是肯定的。萧淑沂提议,让洪瑸护驾返回汴京。承讯决定,调动北骑军和云内州军一起返回京城,以防万一。

    次日,承讯让洪瑸找来两个军校,在纸上写了“CHUZHENG”,然后用契丹语说,“出征,把北骑军引导到云内来。”承讯早已教会北骑军的令官,将拼音作为密语。那时候根本没有拼音,别人看不懂也读不出来。每次调动部队后,换一个拼音暗语就可以了。

    布置完了调动北骑军的事情,承讯和萧淑沂休息了一日,次日和洪瑸一起去云内州的铁矿和冶炼场看了看。

    铁矿场的开采井然有序。当地工部、户部和监察的官员都来拜见皇帝。工部的官员向皇帝汇报了铁矿开采和铁锭熔炼情况。户部官员汇报大部分的铁锭运往云州和晋阳,一小部分在当地卖掉,用于云内州军民衣食住行的财政拨款。

    到了冶炼厂,皇帝和皇后看到了一座座整齐的熔炉冒着烟,一片繁荣的景象。这是大汉国力的象征。看过之后,承讯发现,虽然之前跟铁匠们讨论过冶炼的技术要点,但是实际工厂里作业的师傅们还是手法混乱,没有掌握。

    承讯凑近一名炼铁的大师傅,大声说,“这位师傅啊,煤不要一块块地丢进熔炉,要尽可能地粉碎后再加入,就能产生更高的温度,提升煤的利用率。”

    旁边有个大师傅听见皇帝在说什么,也近前向皇帝求教。为什么他们练的锰铁非常脆呢?

    承讯耐心地解释,锰和铁的比率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有效提升铁的韧性和硬度。至少1比10以上。具体的数据,还要靠你们这些手艺人摸索了。承讯心想这加锰的工艺还传的挺快,连云内州的铁匠们都听说了。他又劝大师傅,不要道听途说,听别的铁匠的半截话。提高韧性和硬度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将士们的盔甲重量,同时提高盔甲的防护效果。锰加少了,锰铁的属性就很差、容易裂开。

    承讯把冶炼厂的大师傅们聚集起来,跟他们讲了锰铁的属性,还告诉他们,锰铁并不耐磨,做马掌、耕地的犁这类物品是不合适的。

    接下来,承讯把冶炼厂的管理官员集中起来,跟他们谈了谈简单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和实验数据记录方法。承讯要求管理官员从大师傅们中间提拔低级技术官员,鼓励他们成立作坊技术组,详细记载实验数据。又教给管理官员阿拉伯数字,简化记录,并命令官员立即推广,方便不识字的铁匠们一旦有新的突破,能及时记录和报告。正说着,承讯想,除了冶炼厂,也应该在工部和农部设立专门单位,鼓励工艺和种植、畜牧等方面的技艺改进。

    看完了矿场和冶炼作坊,听到承讯那么多主意的萧淑沂耳目一新。陛下心里到底还有什么我完全不懂的呢?管理国家跟行军打仗完全不一样啊!萧淑沂困惑的思索着。

    次日,在洪瑸的强烈建议下,皇帝和皇后化了妆,去走访云内州的集市。一行人先到了马市。说是马市,卖马、卖牛、卖羊、卖驴的都有,马市的另一部分还有卖鸡、卖鸭子的,甚至还有卖猎鹰的。契丹人崇尚打猎,猎鹰是有钱人的最爱。

    铁器市场显然要有序的多。由于铁器是官方管理物资,如铁制容器、铁犁等的购买数量是受到限制、需要登记的,尤其是购买铁锭,要有批条,还要明确的登记信息,如运往何处、做什么用途等等。

    突然,承讯发现有一个熟人在此转来转去,便试图和他搭话。这商人心不在焉,也不搭理。

    承讯想了想,走回去问洪瑸,“怎么才能卖点铁锭给这个商人?”

    洪瑸问,“为何有此一问?您一句话的事吧。”

    承讯坚持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还是告诉我要走什么程序吧?”

    陪着一起来的一名户部官员表示,“您且稍候,我来办理吧。”

    过了半个时辰,此人把流程跑完了。承讯拿着工部、户部和监察的批条,走过去交给那个商人。商人很是惊喜,忙问,“大兄弟,这得多少钱?”承讯笑笑说,“感谢易大哥带我来云内州,我也有事在身,就此别过了,后会有期。”易知成看着承讯离开的背影,回味他说的话,突然恍然大悟,大声道,“谢谢啦!萧兄弟!”承讯抱拳回礼,快速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