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章 宰相进献长生丹 太师抚民审冤案

第一百章 宰相进献长生丹 太师抚民审冤案

    刘承讯带着萧淑沂和李沁在皇宫转了一大圈,儿女看过了,礼物也收下了,回到太平宫刚要准备休息,宫人禀告,左宰相王章求见。还没有到宴会的时间,王章此时跑来干什么呢,萧淑沂一语中的,“王章肯定有大礼送给讯哥。“承讯起身,“走,去看看他给我送什么大礼。“

    李沁回避了,萧淑沂跟着要先睹为快。皇帝就在太平宫接见了王章。

    承讯给他赐了坐,问,“王卿家,什么风把你这时候吹来啦?”

    王章小心翼翼地从袖中拿出一个锦盒,萧淑沂心想,嘿,果真有厚礼。王章亲手交到皇帝手里,说,“臣不敢享用,特来进献给陛下。”

    承讯打开盒子、萧淑沂也侧目,看到里面是两个黑不溜秋的圆球,一个深灰色,一个黑色。

    宝石?黑珍珠?萧淑沂问王章,“这是什么东西啊?”

    王章详细道来,“此乃终南道士送给臣的厚礼,两颗仙丹。吃了之后能延年益寿。若服用满九九八十一颗便能长生不老。”

    听王章这么一讲,萧淑沂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承讯手中的锦盒,感觉如获至宝,看得两眼放光,问王章,“那道士人呢?”

    王章回禀说,“道士去找仙丹药材了。”

    承讯看着淑沂这压制不住的一脸激动,问道,“皇后怎么看长生不老?”

    萧淑沂虔诚地说,“神历经劫渡得永生。天神说,仙丹能帮助世人超凡脱俗,能够跨越阴阳,不生不死。”

    承讯看着萧淑沂说的如此认真,王章也是满脸神圣。承讯又仔细端详这锦盒和内置的丸子。

    刚才没注意,现在一看,右边那个丸子,怎么看像是在哪里见过?用手轻轻一按,还很有弹性。想了一会,这是皮蛋黄吧?!越这么想就越看越像。

    给王章进行无神论教育也没有什么用啊,还会影响到君权神授的威严。承讯将锦盒还给王章,说,“王卿家,古今多少帝王和宰相,有不死的吗?上天让我们来管理人间,是有期限的。朕若搞什么长生之术,就是在违背天父的意愿,是要受到天谴的。到时候长生不成,反而折了寿命就不划算了。据朕所猜测,黑色仙丹能够清火解毒,你自己回去服用了吧。至于灰色那个,朕没见过,最好就别吃了。”

    见皇帝不肯收,王章面有难色,承讯安慰他,“你把这么好的东西来给朕,朕很欣慰。你的心意朕领了。不过,事有人力不可为之,偶得一枚,你便吃了吧;想长生不老,非人君所为,就不必了。”

    王章走了之后,萧淑沂心有不甘,追问,“上天让陛下来管理人间是有期限的吗?”

    承讯笑道,“汉武帝、唐太宗、唐宣宗这些皇帝的生平,你不是刚翻阅过吗?本来他们能多活几年的,都是吃仙丹中毒身亡,可不就是长生不成,反而折了寿命吗!人要有自知之明。秦始皇要是长生不老了,还轮到我们这些后世皇帝吗?”

    萧淑沂似有所领悟,又似将信将疑,承讯又跟她讲,“这样吧。我也带你做个仙丹。你去叫厨子找些鸭蛋,洗干净后,用黄土、石灰粉、碱和稻壳兑开水搅拌均匀,将鸭蛋放入其中,放上三十天。一缸石灰和碱多放点,另一缸少放点。到时候,两颗仙丹一个黑的,一个黄的,全卖给王章。”

    这一说,萧淑沂来劲了,赶忙去弄仙丹了。

    下午,皇帝在大明宫大宴群臣,大臣们都来朝贺生辰。正在载歌载舞,欢声一片,司礼监的宦官上来在承讯耳边小声说了几句。听完之后,承讯站了起来,做了个手势。一见皇帝一脸严肃,歌舞即止。承讯说,“今日宴会到此为止,明日各司正常工作,暂不早朝。”

    大臣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依礼再次向皇帝道贺,然后依次告退。

    承讯匆匆去往秀宁宫,见萧淑沂也在。两人表情均是十分焦急。承讯问,“母后什么情况?”

    李沁回答,“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随母后去相国寺的宫人来报,说母后想一个人礼佛,不想受到干扰。等到宫人见太后良久没出来,才发现母后晕倒了。已经让人传太医了。”

    承讯令阮虎和丁忠汉带人护驾,与萧淑沂和李沁同去大相国寺看望太后。

    好在大相国寺离皇宫并不远,帝后妃一行人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到了寺庙,由僧人引路到了太后住的厢房。此时,太后还在昏迷中。

    承讯轻声问随侍宫人,“太后现在怎么样了?”

    宫人回说,“刚才一位长老给太后把了脉,说太后略有气虚,无大碍,开了些滋补的药。可是太后不肯吃。”

    皇帝示意让宫人们都退下,自己坐在床边静静等待。

    约莫一刻钟后,太后醒来,见儿子来了很是开心。承讯赶忙让宫人把药端上来,一口一口喂给太后,喂了不到五口,太后皱着眉头说,“太苦了。”要过碗来,一口喝完。

    李沁见太后精神还好,夸赞道,“母后之前吃药都是怕苦。这会讯哥来了,一口就喝完了。”

    太后拉着皇帝的手看了良久,突然想起了什么,挥了挥手。贴身宫人立即端上一个做成虎头形状的面点。

    天下只有忘记母亲生日的儿子,哪有忘记儿子生日的母亲呢?太后记得今日是皇帝的生日,特意命人做了个虎头点心,看着儿子把面点吃完,才满意地点点头。

    承讯本想今晚在此陪同,太后坚决不许,说,“皇儿,你把太医给我留下即可。这里还有僧人也精通医术,不会有什么大事的。再说,这儿离皇宫也不远,有情况的话,我会让宫人去禀告婉儿的。你应以国事为重,回去吧。”

    承讯陪着太后直到夜深。太后迷迷糊糊醒来,见皇帝还在,一定要儿子回去。李沁来打圆场,拉着皇帝和萧淑沂给母后跪安,然后嘱咐太医和宫人照顾好母后,方起身离开。

    返回路上,萧淑沂安慰承讯,“太后看起来还好,陛下不用担心。”

    承讯问李沁,“刚才宫人有没有跟你讲太后晕倒时的情形是怎么样的?”

    李沁微微一笑,原来太后是想儿子了。儿子生辰也不来看她就生气了,儿子来了之后就气消了。“要不我拉着讯哥赶忙走呢!讯哥觉也不睡在那陪着,母后就有点过意不去了。另外,我已嘱咐好宫人,告诉太后,皇帝陛下宴会开了一半,听说太后晕倒,大臣们饭也没得吃了,立即散会。陛下匆匆赶来看母亲。太后感觉到自己很重要,肯定会高兴的。”

    其实,承讯在太后看着他吃面点的时候,已经猜想,母后别又是故技重演,装作昏倒让自己来看她吧…承讯心中有些自责,难怪母后更喜欢承佑,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啊。李沁想的比我深刻,更加了解母亲的想法,也难怪太后喜欢这个儿媳妇。

    自公元947年以来,南楚之地比中原晋国还惨,十年多的时间里内战外战从没有休止。终于到了公元958年,中原汉国一直是把南楚当自己国家的。江南唐国和蜀国都被南楚归附的汉朝打得忙着喘息,最后,南汉国小有雄才的刘晟死了。而南楚虽然内忧外患,但确实是渡过了非常难得的和平之年。

    当年,马氏楚国政权是诸国之中军事体系最复杂的:除了地方上的节度使军队,楚王直接掌控的也就八万来军队(多了也养不起)。南楚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复杂的军队结构,八万军队由马军、步军和水军组成,根据兵种不同划分为决胜(骑兵)、长直(骑兵)、衡山(山地兵)、强弩(弓箭兵)、战掉(步兵)、义胜(步兵)、银枪(步兵)、静江(水军)八军。其实,每支军队也就万把人。指挥使是分支部队的最高长官,比如,决胜军最高长官就叫决胜军指挥使;静江军最高长官就叫静江军指挥使。

    与其他各国的情况对比一下。汉国皇帝直接掌控三军的禁军殿前军、禁军守备军和禁军亲军近卫司。唐国更是简单,只分为神武军和近卫亲军。

    南楚复杂的军事编制,诸多的军事官职,造成了现在南楚大小势力割据的局面。太师、武平军节度使周行逢名义上掌控了整个南楚,实则不然。周行逢连他自己管辖的武平军都无法牢牢控制。

    以汉的武宁军为例。武宁军节度使下有五州之地。在刘承讯改制之前,五州刺史以及州的县令,都由节度使任命,军队管理和财政收入都由节度使说了算。改制后,节度使的权利,从人事任命到军队编制都受到了限制;财政税收的权利直接被取消了。

    除了南楚,其他国家节度使的权利再大,也就跟汉国改制前差不多;再小,也比汉国改制后要大。而南楚就不一样了,属于割据里面套着小割据。

    武平军名义上掌控的有十来个州,武安军也有八、九个州。周行逢和张文表就是两个最大的割据势力。严格意义上讲,张文表比周行逢还要低半级。

    武平军下面还有武静军和静江军、实际掌控三个州,而武静军下面还有实际上就控制一个州的两个军。这三层半的割据势力都称节度使。因此,看起来非常复杂,一个南楚就有节度使十几个。

    当初,周行逢与王进逵、潘叔嗣、张文表等九人结拜,一起出道谋生。到了启元三年,就剩下周行逢和张文表两人,其他八个兄弟有战死的,有病死的,也有相互攻杀杀死的。

    周行逢被称为这群人中的智库。但千万别把这个智库想的跟诸葛亮、周瑜一样,其实他就是一群亡命之徒里面稍微冷静一点的那种。就好像九个李逵中间有一个张飞:李逵就是那种意气用事、完全无脑型,张飞还算粗中有细。那张飞可不就成智库了吗?!

    周行逢在成为南楚的领袖之后,一方面有点飘飘然了,另一方面,也很想为百姓做点事情,于是,他决定广开言路。

    周行逢四处张贴布告,告诉南楚百姓,有什么好的建议、意见都可以提。一时之间,收到各种文书上千份,其中建议还是少数,主要都是各种报案的啊,伸冤的。

    比如,有人建议把洞庭湖能填的尽量填一填,在朝廷和南楚之间架起一座浮桥,加大南北商贸往来,就不用再受南平的欺压。周行逢看看,觉得不错,于是找来武静军节度使杨师璠商量。

    杨师璠看了看,就问周行逢,“太师是真心投靠朝廷?”

    周行逢质问,“你这不是废话吗?”其实,无论真心还是假心都不能告诉杨师璠。

    见太师不肯表明,杨师璠只好说,“我怕朝廷大军正愁没路直达南楚啊。”

    周行逢一听就明白了。南楚这些年来能保存自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和中原之间隔了一个南平国。要是把南楚和中原连起来,赚点钱是小事,这不等于朝廷要灭南楚,南楚还傻不拉几的修条路吗?!周行逢气得把建议书撕得粉碎,命令将提建议的人打五十大板。

    还有阿谀奉承之人提议,太师平定南楚,功盖孙权、刘备,当向中原朝廷请封楚王。更有人甚至提出来,东联唐国,西和蜀国,南稳汉国,北拒中原,成就帝业,延绵后世。

    理智的周行逢清楚知晓,他正是抓住了刘言有一点东联唐国的苗头,说通了皇帝,才能够斩杀刘言。他现在要是这么玩,说不定皇帝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有人把他的项上人头送到汴京去了。况且,皇帝刘承讯对周行逢不薄,周行逢为当太师,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到汴京当人质。刘承讯给周行逢的回复是,“朕要你的忠诚,中年得子不容易,儿子就留在你身边吧”。感恩于此,周行逢一方面想继续割据,另一方面也是真心投靠汉朝。

    看到这些建议气就不打一处来的太师大骂,“这些小人!坑我啊!凡是建议称帝的,一律拖出去斩首,建议称王的打一百大板。”

    这样一来,很快就没有人提意见了,唯独对告状非常热衷,因为太师特别喜欢“为民伸冤”。

    周太师判案不按律法,不求证据,不循规蹈矩,全凭个人感情和当时心情。

    比如,有一农户,状告一大户人家强抢民女。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农户因欠大户人家钱,让十岁的女儿去给大户人家当丫鬟,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后,女儿十五岁了,农户想着,女儿回来正好找户人家嫁了,还能收份财礼钱。不料,女儿觉得大户人家对她不错,何必回家受苦?贫寒之家又能嫁到什么好人家?不如在大户人家继续当丫鬟,不肯回家。

    结果农户出生的周行逢一看,竟有人强抢民女,勃然大怒。下令将大户人家满门抄斩。男丁都斩杀的差不多了。恰好,此户人家还是朗州刺史的远房亲戚。朗州刺史得知,忙向太师禀告实情。周行逢一听,才想起来找来农户女儿对质。见情况属实,又将农户拖到午门斩首。

    下面有些阿谀奉承之人,还夸赞,“太师,做的太对了!大户人家不按契约,实属欺压百姓。农户贪财诬告,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都该杀。”

    太师大喜。两边都伸张了“正义”,对审理案件更有兴趣了。当然,他也心里有愧,心想,后面审案得当面对质。于是,朗州太师府节度使大堂,没事就审理各种案件。

    到周太师这里告状其实就是来做了断的。审理案件结果只有两个,没事的无罪释放,有罪的拖出去斩首,当然诬告也是斩首。

    这么多年的战乱,挤压在百姓心中的不满太过强烈,生生死死全看淡了。百姓告个状不容易。乱世之中,官员贪腐更加严重,吃了原告吃被告。像太师这种不仅不要钱,看到可怜人家的还能贴钱的大好人实在不多。而且,只要占点理就不怕。因此,告状的人并没有因为周太师的说杀就杀而减少。周太师见告状的状子与日俱增,倒也乐此不疲,继续伸张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