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五十四章 林氏兄妹获军情 以攻代守无认同

第一百五十四章 林氏兄妹获军情 以攻代守无认同

    进入新的一年,被视为守土之犬的长江以南各地君王各有所想。吴越国走一步看一步,清远军也是如此。南楚周行逢仍然不亦乐乎的忙着做青天大老爷。最开心的还是南汉皇帝刘鋹,无忧无虑尽情地玩。南平国高保勖忙着建宫殿。唐国算是最积极的,希望以江水拒汉军。

    当然,江南大唐不乏有人还想以攻代守,此人就是林仁肇。林仁肇是个有胆略有智谋的人,得到国主李煜的许可后,去池州近距离观察汉国水师。林仁肇远远观望,感觉安庆的汉军水师比斗志昂扬的徐宁军差远了。

    为了进一步打探敌情,林仁肇不顾属下劝阻,毅然绕道五百里到了江州,从通商口岸进入汉国领土。林仁肇本想看看江州对面的归德军军情,可是归德军防备森严,根本无法靠近。林仁肇感慨,汉军比奉化军的防备还严实。为了避免暴露,林仁肇只得沿着长江而下,往安庆方向而去。沿途,他偶然也和百姓接触,感觉百姓的生活明显好于江南。林仁肇还打听到了汉国的农民税率是七税一,实在没地活不下去还能去塞北开荒,对比江南的情况,林仁肇心事重重。这样拖下去对大唐非常不利啊!大唐连江防的开支都困难。

    林仁肇不敢进城,一路沿着小道走了十来天,才到安庆附近江边。林仁肇小心谨慎的靠近安庆水军营寨,路遇一个给驻军送酒的小商队,使了点银子,找了个借口,还真的混了进去,与雇来送酒的人有说有笑地进了安庆水军大寨。

    正值新年,安庆水军营寨中乱七八糟,士兵们倒是欢声笑语,趁着过年偷懒休息。从容的转了一圈后,林仁肇出了水军营寨,又从池州往东,一路东行二百余里,到了巢州,想看看武宁军的情况。

    宣州不属于武宁军的辖区,可是属于武宁军的防御区。汉国的州蜀管辖总的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朝廷直属州,刺史由朝廷直接任命,只对朝廷负责,受巡阅使监督。但只有重要的或者动荡的地区才设巡阅使。还有一种州属管辖方式。州刺史由节度使提名,由朝廷任命,对节度使负责。这类州为节度使军辖区,主要是为了帮助节度使屯田,整合资源、对抗外敌。

    问题是长江沿线城市甚多,颇有一些是刚从各家手里夺来的,也不可能把每个州都划给节度使。因此,实际上有些州县是属于朝廷,但由各节度使就近负责防御。巢州就是朝廷直属,可是防御上归武宁军。再直白一点解释就是,巢州刺史不对武宁军负责,但是武宁军在巢州的江边有驻军。如果江南攻打巢州,武宁军在地理上最近,首先救援。

    林仁肇本想在巢州江边观察武宁军的情况,却在江北和一队巡逻兵士碰上了。光凭这一点,林仁肇就感到了东面的部队不一般。此地离和州尚远,更远离武宁军的治所扬州,士兵们在正月里还按时巡逻。

    巡逻士兵很警惕的盘问三人是干什么的,林仁肇回答说是砍柴的,想到江边磨磨刀。士兵们又问另外两个是什么人,林仁肇顺口回答是“一叠”,随从赶忙说是小弟。士兵们没有多想,就让三人走了。

    走了有一百多米,武宁军一个巡逻士兵是江淮人士(也就是六年前他还是唐国人)。此人突然想起来,他父亲曾经随征攻灭闽国,回来以后给孩子们讲故事,提到闽国人管小弟叫“一叠”。这人立即报告军士长,刚才三人说的话带闽地口音。

    如此一来,巡逻的武宁军军士长起疑了。他立即高喊,让三人停下来,并带领二十几个人往林仁肇前进方向折回。

    林仁肇反应快,立即招呼随从跳入长江。武宁军士兵冲到江边,纷纷拿出弓箭射向三人。虽然江水寒冷,但毕竟是多年水师将领,三人中只有一名随从中箭,三人安全游回了宣州(芜湖)。

    回到金陵之后,林仁肇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将沿途侦查到的中原汉国从巢州到江州的驻军和防御情况都一一标明,并给出了大唐的防御建议。

    大唐在江州驻扎的是奉化军,奉化军军力整体弱于对面的汉国归德军,建议在江州以守为主,不可轻举妄动。巢州是武宁军的防御边缘,武宁军给人感觉军容整齐,很有战斗力。汉军的弱点在安庆。安庆的军队应该是专门为对付大唐而新建的水师。这支水师部队配备的装备不亚于武昌军,甚至能赶上神武军,可是纪律松散,士兵懒散。

    写好奏折后,林仁肇将它呈了上去。林仁肇的做法已经开始接近李景达的底线了。这么长时间出去查看汉国军情,去向竟然既没告诉燕王,也没告诉枢密使魏岑。政治意识很强的李景达很自然的想到了,林仁肇是直接向皇帝请命去的。

    不过总的来说,没有涉及权利之争,枢密副使也是重臣,事先没和燕王和枢密使知会,不算严重违规。就像汉朝的左右宰相,都对皇帝负责,没有说左宰相还得听右宰相的。

    看了林仁肇的报告后,李景达倒是公事公办,在议事的时候夸奖了林仁肇。确实,林仁肇的报告言之有物,有针对性,再一次证明了大唐对中原汉国的情况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神武军防御武宁军,奉化军防御归德军。现在,调一万宁国军驻扎池州,三军联防乌合之众的汉国水师是完全正确的做法。

    李景达实际上就是想告诉众人,你们看,本王不出金陵就能洞悉汉军的情况。现在林大人辛苦,为国操劳、冒险亲自去刺探汉军军情,再一次证明了本王是完全正确的。

    本来这件事情就算结束了。可三日后,林仁肇得到了一份来自武昌军都统李松和参军林仁姝联合发给他的情报。

    妹妹林仁姝自从上次在和州见过刘承讯一面后,对放她一条生路的汉国皇帝念念不忘。她也知道自己是单相思,可仍然放不下。虽有不少武昌军将领爱慕林仁姝,林仁姝仍然以保家卫国、无心儿女情长为由,通通断然拒绝。这里面就包括都统李松。

    李松见难有结果,娶了鄂州判官之女,可是凡事都还听林仁姝的。林仁姝有意无意打探汉国的消息,尤其是汉国皇帝的消息。其实,她能打听到的概率不到百分之一。可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始每次都打探不到,一百次一千次之后,打探到的概率就很高了。林仁姝打探到了什么呢?

    自从南楚和唐国断绝商贸往来之后,资生了不少暗地里做买卖的“跨国走私犯”。林仁姝每抓到这类商人就要求他们提供汉国的情报。只要能提供关于汉国有用的消息,就可以无罪释放,并归还货物。当然,仍从未打探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直到元宵节后,一名刚从兰州回来的商人为了免罪和拿回货品,向林仁姝禀告说,汉朝皇帝正在征战河西。被胡人占领的河西各地都被汉朝夺回来了。听说北边的吐蕃也归顺了汉朝。商人搞不清楚吐蕃和吐谷浑,把吐谷浑说成是北边的吐蕃了。

    从小接受跟男孩一样的武力复国教育的林仁姝更加坚定了对刘承讯的看法,征战河西的皇帝应该是大英雄,爱慕之心更加强烈了。张骞、苏武、伏波将军马援,无数中华英雄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留在了那里。她面无表情的问商人,“河西百姓都很高兴吧…”

    放走商人之后,林仁姝不断痛苦的思想挣扎。爱国之上,还有忠君。她是大唐的将士,食唐禄,忠唐事!考虑了数日之后,林仁姝还是决定向哥哥报告此消息,汉国皇帝正在征战河西,已经攻克兰州。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林仁姝的军情报告对林仁肇而言其实是非常致命的。接到了军情报告的林仁肇先后突破了两个人的底线,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林仁肇收到这条消息之后大惊。汉国皇帝刘承讯在攻灭蜀国之后,竟然舍弃渡过长江一统天下的诱惑,而是选择了征战河西。林仁肇思来想去,为什么刘承讯会做这样的选择?现在,林仁肇再也不会认为刘承讯是对宽广的长江胆怯了。可是以林仁肇的视野,他想不明白刘承讯的做法其中蕴藏的原因。

    当然,林仁肇达不到如此的高度并不妨碍他是一代名将。普天之下敢想的只有萧淑沂,选择做的只有刘承讯。就连太傅姜成信和枢密使张浦都认为应该先统一江南之后再向西发展,以至于到现在,刘承讯都在浪费他手里的资源。攻灭河西、征服西域还有一种更加快捷和充满霸气的战略,刘承讯没有想到,萧淑沂也没有想到,要由另一名契丹的战略家提出。

    林仁肇之前一直在怀疑,汉国水师疏于防范是不是汉国君臣的诱敌之策呢?通过妹妹的情报,他分析出了汉国水师军容涣散的真伪。

    既然汉国皇帝正在率领大军征战河西,那么定然不会希望唐国乘机向汉国发难,那么汉国水师就是真的组建不久,军力较弱。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汉国水师如此,刘承讯也不撤换将领。

    当然,林仁肇不知道,已经有两名巡阅使提醒皇帝刘承讯,并质疑高怀德的治军水平。而刘承讯一是认可高行周的能力,因此对高怀德有一种将门虎子的良好印象;二是曾经数次看过高怀德的打仗能力,被胜利迷惑的皇帝没有细想,打仗水平和治军能力不是一回事。就像张飞,打仗能力肯定是有的,可是经常狂饮还鞭挞偏将,还谈什么治军呢?

    思索两日后,林仁肇本想在议事的时候提出自己对汉国水师新的对策,可是因怀孕中的皇后感染了风寒,皇帝李煜取消了本次议事。直到七日后,李煜终于上朝议事,林仁肇当仁不让地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建议。

    首先,林仁肇提出,现在汉国农民七税一,江南农民二税一,国防军费不能光靠收税来解决。近日到江淮,百姓对大唐毫无留恋。汉国只用了五、六年时间的治理就把江淮民众变成了死心塌地的汉国人。

    林仁肇提的第一个意见得到了周宗和严续的赞同。李煜问林仁肇,“这个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爱卿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林仁肇提议,取消先帝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并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如果此项政策推行,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挠刻。

    周宗和严续都说此策甚好。李景达对这种大的政策暂时没有什么概念,魏岑也没想到什么。既然如此,李煜命令周宗和严续负责此事。同时下旨,征集减免民间赋税的好办法。

    林仁肇又提出了第二个建议。根据情报,汉国安庆水师军力不行,而汉国皇帝正征战河西,并且听说征战的很顺利。建议神武军、奉化军抽调一部分部队,和即将调到池州的宁国军一起偷袭汉安庆水师,一举打掉汉国对大唐威胁最大的部队。

    魏岑不解。前些日子林大人不是还在奏书中提到汉国水师战力不足吗,为何这次突然就想对汉国水师作战?

    林仁肇回答,汉国水师的装备很好,说明刘承讯在水师上的投入很大。可是估计因为只主练骑兵,疏于对水师的作战、训练等战法研究,汉人没选对水师统领。而且,现在双方都把重点放在金陵附近,汉军又攻河西,我们才要抓住时机,一举歼灭这支部队。这样,汉国若想再训练一支水师,又得数年。没有水师,只防御武宁军、归德军,大唐不仅能游刃有余,还能休养生息。

    林仁肇的第二个建议立即遭到了全体否决。从李煜、到魏岑、周宗、严续全都反对,自保尚且不足,还进攻汉国,不是引火烧身吗?!

    林仁肇心想,年前问皇帝三人打五人的问题,皇帝似乎全然不记得了。而这群臣子,骨子里就没有斗志,只想得过且过!可看汉国的趋势,得过且过又能过多久呢?

    燕王李景达倒是没有立即反对,只是劝林仁肇,一旦动手打汉国水师,不论结果如何,两国就要开战了。这不是个小问题,不能只从这方面思考。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汉国还好对付,吴越国、南平还有南楚会不会一拥而上呢?这些君王,没有一个如当初刘言那样睿智,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李景达没有立即反对的原因并不是真的想从长计议,他是想要向其他人表明,不仅林仁肇不怕汉国,我李景达也是不怕的,只是考虑问题比林仁肇更全面。

    严续也劝说道,燕王说的很有道理。大唐国力不足,现在减税问题只是提了一个思路,具体操作起来肯定困难重重。钱的问题没解决,一旦和汉国开战,还是百姓受苦。

    林仁肇见无人支持只好作罢,郁闷的返回府邸。夫人见他闷闷不乐,问林仁肇何故,林仁肇说,“当初先帝不以我是敌国罪臣,对我破格录用。当今圣上又将我委以重任,因此常为国家前途忧虑。”

    林仁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夫人,夫人也说他的建议不切实际。大唐如果向汉国开战,百姓受苦不说,还可能将万劫不复。

    林仁肇反问夫人,“那我们不打汉国,汉国就会放过大唐?”

    夫人只好说,“安稳日子,过一日是一日吧!”

    林仁肇恨恨地说,“不作为误国啊!就是跟你一样想法的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