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七十八章 螳螂捕蝉黄雀后 连环并举反间计

第一百七十八章 螳螂捕蝉黄雀后 连环并举反间计

    武安军残部在张文表侄儿张武的率领下,护送张文表一路向南撤退,连株州城都不敢进,径直退往大本营衡州。杨师藩和王栋在潭州会师,两人率领五万大军收复株州,并往衡州追去。

    退到衡州的张文表伤势过重不治而死,张武暂领武安军节度使,此时衡州兵力已经不过七、八千。杨师藩围困衡州,张武见难以久守,提出条件向杨师藩请降。杨师藩不能决断,将武安军的请降书紧急送往朗州。

    坐镇朗州的太师、节度使周保权收到了一份份好消息。先是杨师藩在益阳歼敌两千余人收降兵三千余人,然后是王栋在潭州城下大破武安军,再然后是收复株州,大军兵临衡州、武安军请降。

    十一岁的周保权显得宽宏大量,向杨师藩下令,只要张文表的侄儿张武开城投降,许张氏全族不死。一切都显得很顺利,可是接连的好事容易引发乐极生悲。正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周保权收到了十万火急的急报,朝廷大军不计其数,而且有数量庞大的骑兵往朗州而来。朝廷大军蜂拥而至,朗州只有万余守军情况堪忧。

    周保权接受了臣子的建议,一面派使者去迎朝廷之军,告知张文表叛乱已经平定,请朝廷大军返回;新任武平军节度使一定派使者去京师请封,并向皇帝表示重谢!与此同时,派人快马加鞭赴衡州,告知杨师藩汉军兵临朗州,不管张氏投降与否,立即撤军回师救援。

    阮龙和慕容延钊见到周保权的使者,以劝和为由不予理睬,反而加速行军。朗州地处南楚最北面,与荆州相距很近,汉军一进入南楚就踏进了朗州地界!当天,曹彬和张永德的骑兵就到达了朗州城下。

    周保权命人紧闭朗州城门,走上朗州北门,质问汉军将领意欲何为。曹彬大笑道,“传陛下圣旨,陪新任武平军节度使到汴京请封。”

    周保权大呼:“请代为转告我主陛下,请陛下恕罪,臣周保权忠于大汉天子,但是希望保全父亲的基业。”

    武平军坚决不开朗州城,曹彬和张永德只好暂时驻扎在城外。周保权彻夜未眠,重臣安慰他,朗州城尚有兵士万余人,应该还能守上十日、八日,等到杨师藩和王栋回师,即可有能朝廷讨价还价。武平军留守将领也纷纷誓言效忠太师,死守朗州城。

    次日,汉朝十万大军兵临朗州。此时,朗州和衡州往返一千三百余里,杨师藩的军队还在路上。阮龙开始布置攻城事宜。

    汉军在朗州城下的城门两边熟练的架起高台,架起发射弩机,推出攻城火炮。慕容延钊给了武平军最后通牒。此前有抵御武安军的经验,自觉尚有信心的周保权拒不开城。慕容延钊一声攻城令下,高台上弓箭手持弓弩向城门两侧怒射,发射弩机发射超长的巨箭,攻城火炮“轰、轰、轰”的放出炮弹,城墙上武平军将士死伤惨重,避之不及。汉军火炮打了约有一炷香的时间,然后停止发射;剩下弓箭兵依然以“火力”压制,换装备精良的铁骑兵掩护步兵推上巨大的攻城棰。

    在汉军弓箭兵和弩机巨箭的攻势下,连云梯还没有用,就打得守军吃不消了。此时,混迹南楚无对手的武平军才知道,他们已经落后中原半个世纪了。原来还信心十足的武平军将领连忙告知太师,汉军只要上云梯,朗州城就守不住了,汉军骑兵还没有上阵,就算杨大人回师、可能也无济于事,苦守只会徒增伤亡。

    周保权看看身边的人,又不甘心的问,“前些时日武安军攻城你们不是守的很好吗?朕亲自去城墙上看看,汉军是否真像你们说的那么厉害。”

    周保权不顾大将们的阻止,带人上了城墙。眼见无法阻止,大将们命令士兵手持盾牌将周保权重重围住,连头顶也顶上盾牌,防止流矢。周保权上了城墙,远远望去,城墙这边,遍地都是横七竖八的尸首,头顶箭影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射的士兵们不敢冒头。又听得城门处大门被撞的一阵轰轰声,士兵们只能偶尔探头出去射汉军的攻城士兵。防守非常被动。

    看着远处汉军弓箭手在射击,周保权问将领,“为什么不射他们高台上的弓箭手?”

    将领尴尬的回答,“汉军弓弩射程远。同样的高度,我们的杀伤力比汉军小的多,弓箭手对射我军顶不住。”

    此时,一名守城将领从城下跑来报告,城门告急!周保权见此人满面除了灰就是血,头上随便裹着一个布条,血也没止住。周保权拿出自己随身的丝帕,擦去眼泪,又命随身近侍递给此人,说,“擦擦血吧!”随即下令停止守城,挂出降旗。

    武平军放弃了抵抗。待汉军攻势一停,周保权下令打开城门,自己除去冠冕出城迎接汉军。

    慕容延钊骑在马上,注视这名在敌军围绕下仍镇定自若的小儿,大声宣读圣旨,请新任武平军使到汴京一叙。随后,大批汉军进入朗州城,接管城防,缴械武平军。

    阮龙询问当前武平军军情,周保权不得已告知,武平军尚有五万大军在衡州,已经在回撤的路上。阮龙和慕容延超商议,由阮龙坐镇朗州,慕容延钊领幽州军取潭州,曹彬和张永德率领禁军骑兵负责纳降武平军。

    话说围困衡州的武平军将领杨师藩和王栋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带上张氏一族匆匆回师,从衡州直接向朗州撤退。行至邵州附近,汉军骑兵与武平军在此相遇,汉军列阵迎战,武平军也布阵以待。

    曹彬派使者向武平军下达节度使周保权的命令,武平军就地缴械、接受朝廷改编。杨师藩和王栋犹豫难定,不知道此时朗州的具体情况,要求面见节度使。

    见武平军不肯缴械,曹彬和张永德立即下达命令,武平军违抗圣旨、违抗节度使命令,格杀勿论。见汉军要开战,王栋审时度势,力劝杨师藩,节度使命令非假,说明汉军已经控制了朗州。事已至此,不如就按照朝廷的意思,先暂住邵州,接受改编,看看情况再说。

    杨师藩不肯,认为如果不快速回到朗州,朝廷必将送节度使去汴京,那时一切就都晚了。

    副将王栋劝杨,你看汉军全是骑兵,我们人数可能多点,没有用的。另外,就算我们冲到朗州,节度使在敌军手里,我们怎么打?

    两人还没商议好,汉军没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已经开始吹响进攻号角了。犹豫归犹豫,王栋比杨师藩灵活。他建议杨师藩部为先,由他来殿后。杨师藩知道王栋不想打,叫他冲锋不如不叫,顺应王的意思,自率本部主力迎战。

    再说回江南唐国。有官员告发武昌军节度使皇甫继勋,齐王李景达起初并没有太过在意,以为是这混球老毛病又犯了,把此事拖一拖估计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不想李景达压着不处理此事,告发皇甫的文官越来越多,把他的老底子都挖出来了,这下引起了李景达的警觉。

    李景达找来魏岑商议此事。魏岑分析说,此事定有幕后操纵。明着是对付武昌军节度使,实则想对付的是齐王。

    李景达也有此感觉,沉吟着问,“会不会是林仁肇呢?”

    魏岑觉得倒是不大可能。林仁姝是林仁肇的妹妹,太明显了。而且,林仁肇此人做事明来明去,不像是有此心机的人。魏岑又分析说,林是原闽之将,在朝廷没有很深的根基,不大可能纠集一帮人。

    李景达点点头,对魏岑讲,那除了林仁肇就是周宗了。

    就当金陵朝廷文官忙于纠结此事的时候,武昌军节度使皇甫继勋向金陵朝廷发来急报,南平王高保勖病逝,汉军一举控制了南平各州。现在,汉军大量军队进驻荆州和峡州。

    此份急报给了李景达一个保住皇甫继勋的绝佳借口,他立即上报皇帝李煜,汉国攻灭南平。另外,仍有文臣参奏皇甫继勋调戏未遂之事。显然,只有汉国攻灭南平引起了李煜的重视,他忙问,“皇叔,汉军如此强大,此事对大唐有什么影响?”

    李景达回答,“是啊!武昌军的压力大增,汉军战斗力显然要比南平军强的多了。”

    借着此事,李景达向李煜解释,皇甫此人好色,不过指挥打仗还有颇有头脑的。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况且他并没有捞到好处,还被林仁姝打了。皇甫继勋固然不对,林仁姝殴打上官也是不成体统。考虑到陛下、朝廷还有林仁肇大人的名誉,以及林仁姝将军的名节,武昌军的团结,建议此事不如息事宁人算了。

    李煜觉得李景达考虑的挺周全的,并未追究,还好奇的问了一下林仁姝的情况。

    李景达如实道来。林仁姝先任武昌军行军司马,是林仁肇大人的妹妹,二十余岁了,之前与芳仪关系很好。林仁姝至今未婚,保家卫国,算是巾帼英雄。

    李煜笑问,“莫非林仁姝有倾国倾城之貌?”

    李景达心想,皇甫无忧,皇帝也是爱美人之人。他回答,“好看什么啊,武人风里来雨里去,数年前见过一次,也就中上人水平吧。”李景达不忘骂两句,“皇甫继勋这个蠢货……”

    还没说完,向来严肃的李景达竟然笑了,李煜心领神会。找个歌坊之女花点钱的事,惹个相貌中上之人,啥没捞得着还被一顿打。皇帝和齐王相视一笑,本来没多大的事就算到此为止了。

    有了皇帝的默认,李景达有了底气,不再搭理参奏此事的奏折,选一两个领头把他们骂了一通。现在是军情紧急,汉军已经占领荆州,随时会进攻鄂州,你们却在搞武昌军节度使、是何居心?!陛下有令,此事到此为止!

    当然,场面上的事情还是要做的。李景达下令吏部去文,斥责皇甫继勋,要他戴罪立功、以观后效。皇甫继勋的危机算是暂告一个段落,林仁姝在武昌军的声望显著提高。

    抬头不见低头见,节度使要指挥军队,必须经过行军司马。节度使被行军司马打了都白打,吏部还出文把节度使斥责了一番…皇甫继勋越想越气。这一气气到十二月中,决定按汉朝指令行事。搞成了肯定两边立功,搞不成大不了率领亲信们直接降汉。

    有人在搞阴谋诡计,有人还在心系国家。林仁姝和李松以及多名武昌军将领心急如焚。汉军大规模南下,已经全取南平四州之地,对南楚虎视眈眈。南楚却浑然不知,还在自相残杀。此时,大唐是否该乘机攻取南楚之地,将来才能有更多资本对抗中原呢?

    李松觉得林仁姝实在叫人琢磨不透。两人相处多年,自己对她百依百顺,如果现在林仁姝想嫁给他,甚至叫他把现在的老婆改成侧室,他都愿意,可是她从未对自己动心。林仁姝嘴上说保家卫国不想成婚,李松自然明白,她是对汉国胡将一见钟情。(当然,李松并不知道那日放他们走的是汉国皇帝刘承讯。)更叫人琢磨不透的是,汉军肯定大唐不利,她又是确实一心为国。如果将来有一天兵戎相见,不知她作何选择。

    在林仁姝的倡议下,武昌军的将领们联名上书,请求朝廷乘机攻取南楚之地,扩展实力。

    联名上书到了金陵,李景达看后大骂皇甫继勋无能,心思全放在女人身上。南楚打得热火朝天,汉军不仅是攻灭南平,还可能随时南下取南楚。汉军攻灭南楚那就等于绕过了长江天险,大唐就危在旦夕了!更让李景达生气的是,皇甫继勋到现在还控制不了手下的人。如此看来,林仁肇牢牢掌握着武昌军,只要他一封信、一句话,她妹妹就能把皇甫继勋轰出武昌军。叫这个蠢货去当节度使,是去当摆设的吗?!李景达越想越气,寻思着该把皇甫继勋调回来。

    李景达发了一天火,皇甫继勋的密信和证据到了。李景达看了林仁姝写给林仁肇而被“截获”的密信。看完之后,李景达将信将疑,林仁肇想投汉?林仁姝和刘承讯还颇有“渊源”,会不会是皇甫继勋想报复林氏兄妹呢?要是如此,也太低级了,李景达不相信爱将能干出如此低端的陷害。

    此事涉及到节度使告枢密副使,李景达非常重视,立即找来魏岑和冯延鲁,并将皇甫继勋的证据给两人看。魏岑看了之后,哈哈大笑,表示绝不可能,这封信肯定是假的,皇甫继勋纯粹瞎搞。

    冯延鲁倒是拿着林仁姝的信和她写过的文书,仔仔细细地进行对比。过了好一会,他告诉李景达和魏岑,这封信如果不是林仁姝写的,普天之下就只有一个人能写得出来。

    魏岑笑道,“冯兄不是说的自己吧,知道你是此类大行家。”

    冯延鲁拿起笔写了几个字,对魏岑说,“魏兄,你细看,我写的和这封信上写的,还有林仁姝写的,有什么区别?”

    魏岑看了半天,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李景达叫冯延鲁别卖关子了。冯延鲁告诉两人,信中内容和林仁姝写过的文书都是行书流畅、一气呵成,而我是一个一个字的在写。冯延鲁说道:“普天之下,除了林仁姝本人,能够如此模仿她笔迹的人就只有家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