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两汉相持在贺州 帝后初定谋江南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两汉相持在贺州 帝后初定谋江南

    攻克连州之后,潘美开始筹划攻打贺州。和禁军将领们料想的一样,王栋也觉得贺州应该是重点防守。

    行军路上,王铭和其他部将请教潘美,那个潘崇彻到底厉害在哪里?潘美是个很用心的人,当年在董平手下为将之时,受他的影响很大,带兵打仗之余苦读兵书、精于专研。要不然,怎么能淘汰阮虎的得意弟子、箭术出神入化的丁忠汉而成为麒麟将呢!连刘承讯都没有听说过潘崇彻的时候,潘美已经知道岭南有这个厉害人物了。

    潘美解释,你们看四州成犄角之势,相互依赖又能相互驰援。潘崇彻如果在,此四州定然不会像木桩一样被我们各个击破,弄不好被他折腾的首尾不能相顾。那么,要攻破伪越就得起四到五路大军,在南岭漫长的沿线发动全面进攻,让伪越先首尾不能相顾,以绝对优势压垮他们。

    潘美说的就是秦末时秦国攻灭南越国的策略。潘美不忘恭维皇帝,吾皇陛下坐镇于中原,天威已经君临南岭,陛下的使臣早于我等,已经来过昭州,劝潘崇彻归顺朝廷。潘崇彻虽不愿去汴京,亦向陛下表明心迹,只想终老于昭州,不再问朝政之事。有和潘美一起去见潘崇彻的部将,想起什么,问道,“莫非那封信……”

    潘美点点头,“你猜的不错,是陛下给他的书信。”

    部将们笑说,“潘大人都敬仰的、一定是厉害的人物!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不敢与陛下的天威对抗啊!”听潘美如此一说,军队士气更加旺盛。

    行军数日,已经进入贺州地界。贺州的守将张博会和朱涛是卢琼仙和黄仙芝的干儿子。由此可见,在这个时代、认爹认娘似乎很平常。卢琼仙今年二十八岁,干儿子张博会都已经四十八了。这些人为了当官,连命根子都可以不要,认个娘帮自己飞黄腾达又有何妨呢?九品以上官员必须阉割,南汉官员都得先生几个儿子才会出仕。更为搞笑的是,张博会儿子已经三十有一了,得叫卢琼仙奶奶,张博会十一岁的孙子管卢琼仙叫老祖宗。

    当然,认娘是有好处的。作为潘崇彻的部将,潘崇彻一抹到底,而张博会却官运亨通,担任贺州防御使、刺史,授侍中,统领十万大军。不过张博会显然比潘崇彻差远了,潘美在打“木桩子”,都城的援军好歹还去昭州城边转了一圈,贺州守军愣是连动都没动。

    张博会听说中原汉国攻打昭州和桂州,反正他是贺州防御使,只要贺州没有来上面的命令,其他的就当不知道。虽然没有能力,可他也算纯臣一个,把财产、妻儿都往都城送,剩下自己一个人在贺州。反正生无可恋了,决定与贺州共存亡。

    中原汉国没有歌舞升平因为皇帝忙着打仗,岭南汉国没有歌舞升平因为除了皇帝,官员们都没有了欲望。中宗刘晟的用人之策,虽然变态,但是似乎有用。杀光王爷给国家减少了开支、又稳固了皇位,建立海军打劫商人充实了国家财政,官员全阉割……加上天然的地理优势,若不是刘晟死的早了点,换成了刘鋹,攻灭南汉国的难度真是不小。

    中原汉军临近贺州城之时,守卫贺州的岭南汉军出城迎战了。毕竟有十万大军,张博文还是很有底气的。攻南汉以来,第一次遇到敌军出城迎战的情况,潘美着实警惕了。他心知敌军人马不少,立即命令禁军步兵列阵,以武平军殿后。贡献赢得信任,这一次潘美没有把武平军拿去当炮灰,而是让他们躲在装备精良的禁军后面。

    两国已经交战,不需要啰嗦了,双方击鼓进兵。张博会敢与潘美对阵而战,是欺负潘美远道而来,兵又少。岭南汉军看似布阵整齐,与禁军相距百余米的时候,张博会看不出来的东西显现出来了。中原汉军步兵的箭阵密集地射向敌人。这箭阵对付骑兵都行,对付步兵更不在话下。

    治军严谨的潘崇彻已经近四年不管岭南部队了,部队军纪废弛,战斗力下降。最要命的是,对手的箭射来之时,自己的箭手还没到射程,等于给人白剃头。张博会还以为人数是对手数倍之多,能占到便宜,不想白日梦瞬间被打碎了。

    张博会见前军难以抵挡,好歹跟着名将混了十余年,指挥中军和后军有序退往贺州城,来个丢卒保车。张博会命令副将先撤,自己指挥一部分中军人马接应败退的前军,匆匆往贺州城撤退。

    敌军突然撤退,潘美也防有诈,适当追击后、鸣金收兵。贺州首战告捷,潘美将南汉军打进了贺州城。潘美对部将们说,“看着敌将指挥有序撤退,还是有两把刷子,应该不会固守自闭。”

    南汉军退回城中,王铭继续自己的拿手好戏,取木石建高台,准备攻城。

    第一天城中很平静,仿佛放任城外敌军准备攻势。第二天半夜,大批南汉军从城中杀出,中原汉军警戒的哨音此起彼伏,敌军竟有数万人之多。中原汉军警卫吓得径直撤到营寨之中。潘美组织部队开始反击,折腾了大半夜,南汉军方才退了。夜黑人静又不敢猛追,只好等天明再说。次日到城门附近一看,搭建的高台连一块石头都没剩下。

    张博会打仗还是很有经验的。他见敌军搭台,知晓是要压制自己方的火力,便于攻击城门。第一天新败,令将士们休养生息、鼓舞士气,顺便组织了数千民夫。第二天组织四万军出击,指挥民夫们乘机把所建高台全拆了,还往城墙上搬了不少石头用于城防。王铭气的哭笑不得。忙活了两天感情全帮敌人在忙,潘美也无计可施。毕竟守城部队还有八九万,又有大量民夫相助,攻城部队才三万余人。这样守城一方就很从容,可用的战术比较多,要想攻下、谈何容易。

    潘美选择兵退三十里,不过张博会并不中计,只派小股部队出来看看情况,自己仍然固守贺州。好在潘美等了几日后,从朗州赶过来一万两千援军。领军的都统叫周荀,原来是慕容彦超手下的亲兵。在随慕容雪去往东都的路上加入刘承讯的部队,逐步成为禁军军官。周荀向潘美禀告,还有三千将士负责运送物资,要晚一点才能到达。

    禁军殿前军,共三军,一军为六万,其中步兵三万五千,潘美知道阮龙把所部禁军步兵全给他了。整顿部队后,八九万的缩头乌龟,真是不好速战速绝。潘美以原部进抵贺州城下,援军找地方潜伏,以作奇兵之用。

    大汉皇宫中,刘承讯风寒刚好些,弄了个躺椅在御花园中边晒太阳,边听李沁和钟芳芳说说宫中的事情。萧淑沂也陪在一旁。孩子们则各跟各的师傅学习。妻妾们其乐融融的说笑了一会儿,宫人前来传话,枢密使王守成大人求见。

    刘承讯本想起身去御书房,只觉得头还晕晕的,于是说,“暖风熏得朕都醉了,请王大人来御花园吧。”也不让妻妾们退下,只说,“都听听宫外的事情吧!你们不是普通女流之辈,也该知道更多,好教导孩子们。”

    王守成进来之后,参见皇帝和三位娘娘,随后把阮虎和二部的奏折交给皇帝。刘承讯令宫人们给王守成看座上茶点,自己则躺在椅子上,先看阮虎的奏折。

    南楚已经初步稳定,并且攻取了伪越窥占的三州,潘美正在进攻贺州。刘承讯大喜,下令封阮龙为湘国公,潘美为定南侯,曹彬为济阳侯,张永德为锐侯,王铭和王栋等有功之臣一并加封。

    再看二部上报,江南林仁肇被斩于午市。刘承讯心情更好,问王守成还有什么要补充的。王守成请示说,潘美上奏,又要不少物资。还没说完,刘承讯就表示,一并给他。潘美要是能重创伪越,就让他自由发挥。

    王守成没有想到皇帝对潘美伐伪越如此有信心,按皇帝指示下去给潘美继续运送物资。曹彬和张永德皆为骑兵将领,潘美是步兵,到了南岭,当然是步兵更合适。

    王守成告退后,刘承讯大呼,“人逢喜事精神爽!给朕来杯酒,朕要喝一杯。”

    李沁劝慰,“讯哥风寒还未痊愈,喝一杯绿茶吧!”不等刘承讯无奈反驳,命宫人端上吴越进贡的明前西湖龙井。

    萧淑沂问,“讯哥,定是南楚已定,放下一件心事了。”

    承讯大笑,“潘美已经攻克伪越窥占的南楚三州,并向岭南进军了。”

    钟芳芳遮遮掩掩的问,“陛下,那何时与江南开战?”

    承讯笑着回答,“自从芳芳帮朕写了那封信开始,大汉已经向江南再次开战了。”

    钟芳芳没有听懂,萧淑沂解释,“讯哥常教诲,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延续。大汉先是在经济上压制江南,使得江南国军费不足、百姓生活困苦。然后,挑起江南的内部争斗,而战争只是来终结这一切。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切也是循环的。经济、政治再由战争结束一个阶段,再来经济、政治再由战争结束下一个阶段,如此不断循环,直至攻灭对手。”

    “南楚常年战乱,又名义上是汉朝的国土。此番突发内乱,经济和政治都已经出了巨大问题,战争只是来结束一切。江南国经济和政治的问题还没有那么明显,除了离中原近是个劣势。因此,不管怎么说,都是先攻南汉为优。何况刘鋹不给我们面子,还要与中原平起平坐。”

    这一说,承讯想了想,觉得也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于是说道:“此番我高兴,也是芳芳立了功。”

    萧淑沂明白了,接话,“原来是双喜临门啊!”

    承讯说道:“是啊,江南林仁肇已死,攻破江水防线指日可待。”

    李沁和钟芳芳再次道,“恭喜讯哥!”

    钟芳芳虽然对自己模仿林仁姝的笔迹非常有信心,但实在没有想到,一封信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应。林仁肇、林仁姝兄妹就这样一个被杀一个降汉了,难到这就是皇后所说的政治?真是太可怕了。钟芳芳有些担忧,把林仁姝姐姐害惨了,日后不知该如何向她交代。

    萧淑沂倒是对承讯军政方面的考量很了解,她想,既然讯哥说攻灭江南指日可待,那就是已经有了大致的战略构思了。

    承讯喝了口绿茶,乐呵呵的说道:“该封的功臣都封了。淑沂助我取大半江山,我也只能封她当皇后;婉儿为我尽孝,帮我解除后顾之忧,封了个皇贵妃;芳芳,咱们自家人也没什么可封的了。”

    钟芳芳俨然一笑:“臣妾愿为讯哥效劳。”

    休息了一会,承讯说道:“婉儿和芳芳先去忙吧,我有些事情要和淑沂商量一下。”

    皇帝要和皇后谈军国大事了,皇贵妃和慧妃两人告退。刘承讯示意太监和宫女们先退下,然后说,“淑沂,你觉得攻灭江南是从西打,还是从北打好呢?”

    萧淑沂问承讯,“讯哥觉得那个樊知古靠谱吗?”

    承讯表示,“靠不靠谱,一用便知。”

    “既然如此,等潘美稳定了岭南,不管南汉国如何,还是先攻灭江南更合理。”

    承讯笑了笑,再问,“那从哪里开始呢?”

    萧淑沂经过这么久,对中原、唐国的地理、军力都比较了解了,她想了想,调皮地说,“不如我们两人写在纸上,看看想法是否一样。”

    承讯微笑着说,“那就写写看。”

    刘承讯唤宫人取来纸笔,从躺椅上起身,背对着萧淑沂,两人同时在纸上写。写好之后展开一比对,两人相视一笑,果真是夫妻同心,写的一模一样的三个字。

    刘承讯一拍桌子,主意已定,“就暂定此为攻灭江南的策略。”

    其实这也没有多神奇,萧淑沂参与国政,皇帝和枢密使谋划的很多事情多少知道一些,加上探子对唐国情况的详细密报。所以,一半是英雄所见略同,一半是认同皇帝攻江南的计划。

    半刻之后,萧淑沂突然问起皇帝,“讯哥,长公主是准备招个汉人驸马,还是契丹人驸马?”

    承讯颇有些诧异,“长公主今年才十三岁,就有人打主意啦?”

    萧淑沂撇撇嘴,故作神秘的向皇帝打小报告,“我这里还算少的啦!婉儿那里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打皇太子的主意呢!”

    萧淑沂的问题既突然又现实,选驸马的事情刘承讯真的从来没有想过。一晃,自己都快到了要招女婿的年纪了。

    承讯想了想答复萧淑沂,“到时候让樰儿自己选吧。她选什么样的驸马,朕都没有意见。”

    这个时代女人的想法和承讯这骨子里的现代思想差异还真是非常大,萧淑沂诧异的说,“那怎么能行呢!一切都得由父母做主。讯哥没有意见,那就得听我的了。”

    承讯盯着萧淑沂看,她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当初你不也没听父母之命,来向我自荐的吗…”萧淑沂撒娇地拍了拍承讯,坚决表示一码归一码。刘承讯心想,明明就是一码事啊,真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嘴上却说,“行,到时候主要看淑沂的意见。”不是原则性问题,后宫的家事,刘承讯很少过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