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九十七章 浅出深入谋金陵 皇家蹴鞠寻激情

第一百九十七章 浅出深入谋金陵 皇家蹴鞠寻激情

    张浦先进行了纸上谈兵,分析了齐王李景达可能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千万别说纸上谈兵没用,现在,张浦把自己放在参谋的位置上,向皇帝陈述敌军动向的所有可能性。下面,就是要根据对敌情和敌将的了解,来分析唐军会采用什么样的战略。

    皇后萧淑沂先发话了。李景达此人沉稳有余、血性不足,不会采用张大人分析的上策,调动东、西、南三面的军队合围江州的。萧淑沂继而分析,首先李景达就不敢调繁昌之军,使得金陵门户洞开。

    刘承讯笑了,让萧淑沂继续,萧淑沂却表示只想到这一点。刘承讯说,“如果李景达选择上策,倒也干脆、快意恩仇。不过,正如皇后所说,他应该会在中策和下策中选择。”

    张浦以非常不确定的语气问皇帝,“此时让武宁军和禁军渡江,早不早?”

    当下,如果不在江州决战,最希望出现的情况就是李景达退往洪城,如何才能让他退往洪城呢?此时已经夜深人静了,刘承讯让两位枢密使先退下,容他仔细考虑考虑。

    两位枢密使告退后,帝后二人去了御花园,坐于亭榭之中,荷塘月色、蛙声一片。刘承讯端起茶想要喝一口,又放下了,问:“淑沂你看,在李景达看来,张浦的中策应该是下策,对不对?”

    萧淑沂对江南不熟,不过和皇帝一起辨析敌情,当个参谋还是可以的。她说:“对,李景达一定不愿意在没有决定性失败前,承受丢掉江南三分之二国土的后果。”

    在张浦看来,唐军大批部队退往金陵是中策,而在李景达看来,这才是下策。

    刘承讯既而说道:“所以,此时绝不能让李景达认为都城不安全,否则,他就会兵退金陵。可是,此时不渡江,等到雨季之后,难度比现在就要大啦!”

    萧淑沂心知讯哥已经有了明确的打算,说道:“还是先逼着李景达退往洪城之后,再渡江更为稳妥。”

    雨季将至,骑兵渡江也未必能快速兵临金陵,而那时,李景达将由水路快速退往金陵。在汉朝君臣看来,战略上,显然是攻破金陵要比取洪城等地更好。萧淑沂只是顺势而语。到了下半夜,刘承讯心中有了大致的战略轮廓,方才起身去淑宁宫休息。

    次日早朝,听取大臣们的奏请之后,皇帝向左右宰相和户部一再强调,随后的雨季中,朝廷军队将以守为主。一定要保障讨伐江南大军的军粮供应。庭议后,又留下左右枢密使和平章事赵普继续商议讨伐江南之事。

    王守成提出,万一李景达选择全力进攻江州,石守信、王彦升和陈末三人缺乏统一的指挥。针对这个问题,皇帝下旨,考虑到战略需要,江州之军先归于一军,由石守信任江州防御使,王彦升和陈末为副使。

    刘承讯告诉张浦,东面暂时先不动,否则会把李景达逼回金陵。这只老虎出来了,就不能让他再回去,要把他逼到洪城去。

    张浦明白了皇帝的战略思路,建议道,要是李景达采用兵退洪城的策略,应事先告知昌武军节度使刘继业,以做好拦截和拖住武昌军的准备;绝不能让武昌军也退到洪城,要将它消灭在鄂州或者撤退的途中。到时候,让怀德军或者归德军去接应,两路夹击武昌军即可。当然,具体调动部队还要再看实际的战争走势。五个人又把细节考虑了一下,三位谋臣分别去做具体工作了。

    其间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钟云娘的大儿子董运昌去了繁昌前线,端午节后一日,在一场战役中还立了功。

    那日早上,天蒙蒙亮,百夫长董运昌正在岸边巡逻,隐约看见有一艘大船游弋于江水上。长江水道是两国的界河,一般没有大型商船。此时汉唐交战,有大型船只就更不正常了。

    董运昌判定是敌船,带领手下百十号人乘上小型快船就去拦截。他们以钩爪挂住大船的船边沿,偷偷摸上大船后,发现船上竟有江南国的士兵。双方发生了交战。汉军百十号人很快就把只有二十来个士兵的大船和船上的人控制住了。汉军士兵们对大船进行了搜查。打开货仓,映入眼帘的是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董运昌初步判定是江南国的大官带了家眷和家财返回金陵。

    董运昌将大船带到江水北岸的武宁军大营,将人和船交给了都指挥使。一经审问,指挥使知道了被俘虏的官员是从江州跑出来的奉化军节度使冯延术。顺水的人情,都指挥使就命令董运昌率领百余人走陆路,将一干人等和截获的财富送到扬州,听候节度使发落。

    这就是新兴的王朝和即将没落的王朝之间巨大的差距吧!汉武宁军节度使董平不徇私情,儿子当了好几年的亲兵,对于军队的一套管理体系差不多都懂了。加上他识得不少字,完全能够读懂公文,才被提拔成为一名能管理一百个士兵的最低级军官。唐奉化军节度使冯延术,城破之时士兵们还在拼死抵抗,他却带着早已偷偷准备好的不义之财,还有一大家子逃跑了。逃跑之时,还不忘带上二十多年节度使搜刮来的财富。要是只有人逃跑,完全可以坐小船;出了江州后改走江南的内河航道,定能安然无恙回到金陵。可是要把那么多钱财带走,只能用大船,在枯水期只好走江水航道。真是验证了那句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一家被押往扬州的途中,冯延术还毫无眼色的祈求董运昌,说自己乃是金陵冯氏,两位兄弟都是江南宰相,只要能放了他,一定不忘军爷的好处。冯延术要是不说此话还好,董运昌只当他是个节度使;这话一说董运昌来火了。金陵李氏灭我母亲一族,你家多人为相,助纣为虐,少不了也有参与。

    董运昌找来一块木板,啪啪啪,给了冯延术几十个耳光,打得的冯延术满嘴是血,牙都掉了好几颗,还告诉他,再敢怂恿叛国,就将他舌头割下来!如此一来,冯延术才老实了。

    等冯延术被押送到扬州,董平夸赞儿子反应敏捷,兵书没有白读;随后开始提审冯延术。从冯延术处,董平得知大汉军队已经攻克江州,江南国的长江防线被打破了。

    董平心中大喜,破天荒第一次主动告诉夫人钟云娘,大汉军队已经打破了江南国中部的防线,以他测算,年内定能攻灭江南。钟云娘嘴上笑呵呵的,单单就说了句“太好了”,内心却甭提有多激动了。想到自己高高在上,而钟婉娘成了阶下囚,在无人处,钟云娘的嘴角就合不上,乐得无以用言语来表达。

    自从原来的齐王李景遂被毒杀于蹴鞠场上,江南唐国好多年没有举行蹴鞠比赛了。今年的端午节前,国主的八弟江国公李从镒、九弟鄂国公李从谦倡议,举办一场盛大的蹴鞠比赛,以振前方将士的士气。虽然尚处于交战状态,不过金陵附近还算安宁,李煜见到自家兄弟饶有兴致,欣然同意了,决定在如此紧张的时刻,与民同乐一番。韩王李景逷也积极响应,还有齐王世子李从禹一听说要举行皇家蹴鞠比赛,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之前,金陵李氏子孙也不兴旺。烈祖李昪除去一子早亡,仅有四子一女。元宗在世时,皇室搞个蹴鞠比赛,只能组起三个队,要想决出胜负还得有个队先轮空。现在金陵李氏虽然国运不旺,可人丁已经兴旺多了。蹴鞠已经组织了四个队伍。本来李景逷的儿子也想参加,李景逷没同意。齐王李景达的二子李从方也想参加,结果被李从禹一顿臭骂,参加比赛的都是皇子、王爷、王世子,你算是什么玩意啊,能滚多远滚多远。

    李从方是齐王妃的陪嫁丫鬟生的。那个时代,正常女性的想法都是夫君肯定是要找小妾的,与其让外人得了便宜,不如把好处便宜自己人,一切可以由自己掌控。齐王妃对李从方母子面子上倒也不错;李从方的母亲从来都是对齐王妃持丫鬟礼、恭恭敬敬的。李从禹可从来没有看得起过弟弟李从方,就像这次,说起话来毫不留情。

    端午节一大早,侍卫们已经在蹴鞠场上搭建起了宽敞的凉棚。国主李煜在群臣的簇拥和神武军侍卫的保护下来到场上,坐于凉棚正中,太后和妃子周明佳坐于国主两侧。太后坐于国主身侧尚属正常,周明佳坐在边上这就有点违反逻辑了。毕竟国主早就有了妃子,而且妃子众多,凭什么就带周明佳、还让她坐在身边呢?

    李煜的兄弟们,除了李从善在汴京当人质,其他都参加了比赛。李煜身边还坐了周宗、冯延鲁等一干重臣。

    参赛队长还没有前来拜见国主,李煜先起身宣布一个好消息,他决定等战事结束封周妃为后,还要举行封后大典。场下立即一片高呼,“国主万岁、万岁、万万岁”,周宗身边的大臣不忘恭喜他。魏岑更是调侃,周大人教女有方,皇后叫你们家给包了啊!周宗表面连说,“枢密使大人说笑了。”心里可是乐开了花。

    随后,红队队长李景逷、橙队队长李从谦、蓝队队长李从镒和绿队队长李从禹上前拜见国主。国主为每位队长赐水酒一杯,鼓励四人好好比赛。主裁判严续亲手拿出四张纸签请三人抽,结果顺序是4、2、1、3。1为蓝队李从镒对阵2队的橙队李从谦;3号绿队李从禹对阵4号红队的李景逷。两组的胜者决出第一名和第二名,败者则并列第三。

    比赛规则稍作了调整,还是前十四个人传蹴鞠,最后由队长在发“球”线把蹴鞠踢出。发球线(即得分区)是一个扇形。蹴鞠落地点,过了发球线三米得1分,三米至七米得2分,七米以上得3分。蹴鞠踢出扇形或者传的过程中落地,都得零分。

    第一局由李从镒的队伍先开球。两个发起人李从谦和李从镒就像上瘾的新手,很喜欢玩蹴鞠也很有热情,可是水平很一般。两柱香的时间,上下半场竟然踢了有二十局!为什么呢?踢着踢着,蹴鞠就掉了,就轮到对手了。对手也是半途而废。这可不就速度快、局数多吗!踢完一局,比分竟是2:4,完全就是个打酱油的比分。李从谦以可怜的4分晋级第二轮。

    第二局由李从禹的队伍先开球。别看李从禹平时里吊儿郎当,踢起蹴鞠、带起队伍很有能力。队员不好好练就往死里打,踢的好则豪爽地赏赐。十三个人一气呵成,第十四个人就将球送到李从禹胸部的高度,让李从禹非常舒服的拔脚怒射,全取三分!李煜带头鼓掌,场下一片喝彩声。

    韩王李景逷心想,还小看了这个侄儿了!以为他平时里不务正业,做起“正事”来还真行啊!韩王队也没示弱,踢了个2分。果真是决赛已经提前上演了。才两小场,分数就比快比第一局多了。接下来,李从禹的队伍把球踢丢了,气得李从禹直跳,李景逷队伍再得2分。

    看着齐王世子难看的脸色,队员们格外小心,稳稳的传球,保证球平稳的到李从禹处……

    一柱香功夫,上半场结束,比分已经达到了12:9。

    下半局第一场由李景逷队先开球,结果球中途掉落,轮到李从禹的队伍开球了。十三个人依次传过来,第十四个人传了一个过顶,李从禹心领神会,飞起一个漂亮的倒勾,再得3分。韩王李景逷大赞侄儿,输的心服口服。

    两组比赛结束,轮到胜者进入决赛。两队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李从禹可不会得理饶人,完全发扬“体育”精神,踢了个36:1。场外众人喝彩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唯有太后心里骂,“李景达的浑球儿子,不会让着点弟弟吗?!”

    快到午时,比赛结束。发奖品时洋洋得意的李从禹算是傻了眼。并列第三名得金陵云锦一幅,第二名得金陵云锦一幅外加上好美酒十坛,第一名得国主亲手制作的宣纸十卷加金陵云锦一幅。宣纸十卷固然珍贵,不过李从禹那曾被太监赞为“离王羲之还有一点距离、离王献之不远的”狗爬字体,写在如此珍贵的纸上实在就是笑话。

    李从禹自然也不想拿,在他看来,十卷破纸不如十坛子美酒实惠。赛场上没留情面,场下死活就死皮赖脸的赖着李从谦以宣纸换酒。文学上也颇有造诣的李从谦当然是想要纸啦!他俩都是国主的至亲,倒也不拘于小节,私下就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