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二百一十一章 穿越西域的极限 再现大唐的辉煌(全文完)

第二百一十一章 穿越西域的极限 再现大唐的辉煌(全文完)

    王彦升和刘继业的军队还在避风驿感慨大汉幅员辽阔竟到于此地步之时,刘承讯也早已告别皇后萧淑沂、皇贵妃李沁、慧妃钟芳芳以及儿女们,率领六万骑兵即将到达巴尔喀什湖的最西端(巴尔喀什湖汉语称之为夷播海)。

    刘承讯率领三万禁军骑兵出征,首先到了云内州。洪滨见到皇帝很是激动,要求与皇帝一同出征。看着五十余岁的爱将,真是岁月匆匆啊!刘承讯让洪滨为他继续守住大汉的钱库,洪滨只好尽所能为皇帝提供大量的战略物资,并派了一万骑兵随主出征。随后,从松山来的骑兵使得部队达到了六万人。

    大军在萧括招来的向导的指引下,一路向西。骑兵在塞北大草原上驰骋,日行五百里不在话下。六月中,就已经超过了王彦升等人,绕过了河西走廊,比他们处在了更西的位置。只是王彦升这一路在偏南处,皇帝这一路军则更偏北。

    骑兵驰骋在塞北的大草原,到达夷播海的东端,这里已经是中原王朝的军队所能达到的极限了。在萧括的建议下,汉军沿着夷播海一路向西。果真如萧括所言,越往西,海水咸度越低,到了夷播海中西部,海水已经与淡水基本无异,解决了一路上的水源问题。

    到了夷播海的尽头,汉军开始转而向南行军,并于三日后,宛如从天而降的天兵天将,出现在了黑汗汗国的都城八剌沙衮。此时,守卫都城的军队并不多,黑汗汗国正加强对南面于真的攻势,并派兵加固东西两面的防御,北面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敌人,自然基本毫无防御。

    不过,有突厥血统的黑汗汗国人非常强悍,军队人数远远少于汉军,仍然直接和汉军硬战到底。先锋张远征和丁忠汉费了些力气才打垮了黑汗汗国都城的守卫部队。刘承讯发现自己成了地地道道的契丹人,不是急着继续南下伺机与黑汗汗国军队决战,而是四处征收和收缴军粮,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对于八剌沙衮的黑汗人的处理问题,张浦建议,把他们流放到塞北;萧括则委婉的告诉皇帝,有些人天生就带着战斗和野性,他们和楼兰人是不一样的。刘承讯明白了萧括的意思,因为他感觉,自己的血液中也有与生俱来的战斗和野性。刘承讯决定采纳萧括的意见,连带来的小宝贝、长公主刘继樰都在一旁煽风点火,“所有得不到的东西,就让它毁灭吧!”刘承讯并不喜欢这句极度自私的话,耐心地教育女儿,“凡事要有胸怀,要有容人之量…不过,父皇决定采纳你的建议。”

    黑汗汗国地域辽阔、通讯也不太发达,汉军攻占了都城的消息二十天后才传到各处。当然,于真人和波斯人也得到了消息。最尴尬的是王彦升,才到黑汗汗国和高昌国的边界,就收到了高昌人给他提供的战报,大汉已经攻占了敌军的都城。士兵们当然士气大振,打一个连都城都丢掉的国家,士气能不旺盛吗?!可是做为此路军的领军之将,还没开打,另一路把人家的都城拿下了,他们是怎么走的呢?王彦升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王彦升想起来,临出征时曾隐约听皇帝说过,王卿先行出战,朕随后就到…当时还以为是陛下激励自己,莫非陛下已经到了?这段时间,王彦升和刘继业一路行军,做了相当多的功课,更是在高昌国与君臣长谈,了解了黑汗汗国的基本情况。两人原先想攻打黑汗汗国东北部,现在改为攻中东部天山山脉北部伊塞克湖边的一个重镇。伊塞克湖在唐朝时称为热海或清池,更为难得的是,湖水常年不冻。

    选择攻击清池边重镇的原因是,此地离黑汗汗国的都城不远。都城在清池的西部不远处,而重镇在东部。如果拿下重镇,离都城不到四百里地。王彦升一路新收归义军、朔方军的助阵部队,高昌国出兵五万,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清池。黑汗汗国守将一听汉军杀来,弃了城池带兵往黑汗汗国大汉所在的疏勒(今喀什的附近)去了。

    此前,与黑汗汗国一场恶战,虽然算是打赢了,但是对黑汗汗国士兵的血性颇有一丝敬畏,刘承讯还是非常谨慎的。他采用自己最惯用的围城打援策略,静静地在黑汗都城等待。结果一等就从夏等到了秋凉,还好带了个开心果来,否则要多无聊就有多无聊。

    终于得到消息,王彦升离都城仅有四百里地。再等到的就是刘继业亲自护送高昌宰相和于真国特使一行人前来八剌沙衮向皇帝禀告战事。于真在本国的叶城和皮岐附近消灭了冒进的黑汗汗国主力,黑汗汗国几个部族首领杀了大汗巴依塔什、向于真投降了。

    高昌与于真一直关系很好,所以于真第一时间通知了大汉和高昌国,而对暂时的同盟——波斯人隐瞒了消息。现在,到了抢夺胜利果实的时候了。于真人希望汉朝向西扩张,把于真北面的黑汗汗国国土留给他们。

    接下来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四家士兵出击,心照不宣的按照首领意图瓜分黑汗汗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到岁末,克沐乐河以南的地方全归了于真,阿拉山口以东伊丽河以北的地方全归了高昌,靠近波斯的十几万平方公里全归了波斯人。剩下的约有九十二万平方公里,汉朝占了七十二万,剩下二十万被于真和高昌分了。最后,各家对已占领的地盘进行了土地置换,细节都让大臣们商讨,大方向上,算是各方都满意了。

    正月里过年也没有闲着。大部队到此不能一走了之啊!刘承讯在张浦和萧括的建议下,将八剌沙衮改名为汉城,并在此设置新的西域都护府。本来,刘承讯想让刘继业当西域都护府总督;王彦升一再向皇帝请求,让他为天子守卫大汉的最西陲。刘承讯加封王彦升为太保、新国公,任西域都护府总督。王彦升成为汉朝唯一一个既有三公封号又有国公封号的大臣。归德军改名汉威军镇守汉城。西域都护府远离京城万里之遥,本府官员将由西域都护府任命,报朝廷复核审批。

    正月二十,天寒地冻,汉朝皇帝、高昌王、于真王、波斯国王四国领袖在汉城会盟。原黑汗北面、西面二十几个黑汗的附属国或者附属部落、于真国西南面的几个国家和部落也都来参加,让刘承讯颇有一种万朝来贺的感觉。四国在汉城签下盟约,世代和平、永罢刀兵。不知道来参加的那些首领是否相信,反正刘承讯是不相信的,这只是大家暂时的妥协罢了。想办法增强国力,加大武器装备研发力度,加强对西部边疆的控制力,才是国家和平与安宁的前提。后世一位伟人曾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真理放在哪一世都成立。

    会盟之后的一个晚上,刘承讯独自在汉城的皇宫后花园仰望冷涩长空,有感而发。黑汗亡于穷步黩武、蜀国亡于自废刀戈,对武力的使用到底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对国家最有利呢?……

    一直在汉城呆到阳春四月,路途好走了,刘承讯与王彦升话别,汉军分两路返回。除了汉威军,其他部队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汉军先是穿越荒漠,然后再一起驰骋在辽阔而又荒凉的塞北大草原上。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萧括对皇帝说,自古以来,偶有圣君能超越大漠的极限,少有明君能够掌握辽阔的塞北;一般的君王能坐拥关中和河东、掌控中原大地,平庸、昏庸之君连一隅之地都守不住。

    在对塞北和西域的战略和管理策略上,刘承讯与萧括非常有共鸣,他再一次体会到萧干所说的话,“治国安邦干在括之上,战略决策括在干之上。”

    如果把萧括的话仅仅当作一种恭维,那就大错特错了。刘承讯从这场气势恢宏却又无比平凡的征战中真正领悟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未停止,叱咤风云的英雄们只比普通人强那么一点。就像自己初出晋宫时,只是一个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是时代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同样,从萧括的话中,刘承讯还感悟到了一个真理。既然新的西域都护府——汉城是帝王的极限,极限超越一、两次就行了,不断的超越极限,更有可能的结果是自己辛辛苦苦忙活了几十年,一会儿功夫、传到子辈、孙辈就丢的差不多了。

    想想李渊一代枭雄,李世民更是天之骄子,到了李治,说他不行其实也凑合啊!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宏伟大唐,武则天和李隆基的时代都称之为盛世大唐,是前无古人的。细细想来,繁荣的是经济,其实血性已经丢了一半了。数据说明了一切,最辉煌时代的国土到武则天李隆基时代已丢了将近三分之一。到安史之乱后,帝王们还不如萧括说的,拥关中和河东、掌控中原大地。此后的唐朝皇帝,没有一个能真正掌控天下的,最后就是外敌入侵,内部分庭割据。

    刘承讯想,该回去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该如何守卫大汉河山了。

    大部队一路行军十七日到达大定。大定是原辽国的中京,此行返程,刘承讯没有再回云内州,而是到了这里。一是巡视一下塞北的土地,二是了却一桩心事。在中京,刘承讯再一次请来后晋皇室一家。当年的太后已经去世了,冯皇后也去世了。后晋皇帝石重贵倒是活的挺好,塞北风吹日晒下,五十几岁的人看着竟还精神抖擞,估计是活出滋味了,真是难得。

    看来,当年萧平喜没有克扣他们。石重贵还找了两个塞北的女子做妾室,又生了一子两女。石延宝也早已经成家了,有两个儿子。石延熙比较惨,放牛时从马上摔了下来,摔断了两条腿。

    石延琪还是老样子,只是秀气的脸上有了岁月的沧桑。刘承讯带着长女与石延琪会面。

    刘承讯先是向石延琪介绍,“长女刘继樰。”然后向刘继樰介绍,“这是父皇的…”说了半天,没说上来是啥,只能又干巴巴的说了三个字,“石延琪”。石延琪看着刘继樰,竟然忍不住哭了,“当年与陛下相遇,也正是这人生最好的年华。”

    刘承讯拥着石延琪,“是啊,相遇在最美的年华,可惜苍天弄人。”

    刘继樰不知是在帮忙还是在捣蛋,连说:“父皇,多抱一会,我回去不跟母后讲!”

    刘承讯将石重贵一家重新安置在了离大定比较近的北建州,给了他们一家五十顷的土地,原来的牛羊等一并带了过来。临走前,刘承讯才想起来告诉石延琪,香兰还活着,石延琪淡淡一笑,喃喃说道,“活着就好。”

    赶在端午佳节前,大军一路南下,到达黄河北岸。右宰相萧干、左宰相范质领着礼部的一班官员早已在渡口恭迎皇帝凯旋班师了。

    刘承讯对张浦说,“张卿,这是你我君臣第三次渡河而还了吧!”

    张浦回道:“是的,陛下。第一次是太祖以陛下为帅,讨伐据守邺城的杜重威。第二次是陛下即位,张浦追随陛下抵御辽国入侵,一战就是四年。这是第三次了!”

    刘承讯开怀一笑,“原来张卿也不曾淡忘啊!希望不要再有第四次,大汉永远安宁!”

    皇帝在军队的簇拥之下渡过黄河,返回汴京。京城墙外,左枢密使王守成、监察使王波领着各部官员也在候驾了。到了皇宫门口,皇后萧淑沂领衔后宫接驾。

    一路行军劳累,刘承讯真的感觉累了,回宫之后,家人们一起陪着吃个团圆饭,连讲征战路上事情的精力都没有,直接歇息去了。长公主刘继樰倒是很有劲,跟弟弟妹妹们说,“让父皇休息吧!想听故事,姐姐讲给你们听!”

    在温柔乡中睡到正午,刘承讯方才起身上朝。先册封萧括、刘继业等一干攻灭黑汗汗国的有功之臣。少了一个吹捧的王章,刘承讯觉得缺了那么一点点感觉。还没说话呢,就有大臣接过王章的接力棒,先猛夸赞了一通皇帝,然后旧事重提,“陛下之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请陛下登泰山封禅。”

    刘承讯要的就是这句话。自谦归自谦,在汉城他就仔仔细细的对比过盛唐的版图和现今的版图。盛世大唐控制的西域最西端是咸海,而自己所征服的黑汗汗国离那里还有数百公里;南端竟然出奇的相同,都是到顺化。还有大唐从未征服过的吐蕃,得爱将所助、汉军踏上了那块高原,接纳了吐谷浑军,拥有了高原南端原吐蕃三分之一的土地。

    建立了一个可以比肩昔日大唐的帝国,刘承讯告诉大臣们,“朕不愿去泰山。唐太宗都没有去,朕又去干什么呢?”刘承讯开怀大笑,“现在天下刚刚一统、百业待兴,等到大汉盛世之时,就让皇太子去吧!(或许当年唐太宗也是如此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