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神都卦仙 » 第七十三章 厚德载物(上)

第七十三章 厚德载物(上)

    众将官继续讨论相关议题,陈政陷入沉思,莫名其妙地想起一句古话: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自己的祖父从龙有功,到自己这一代为第三代。离开固始那一刻,以前的一切烟消云散;到了泉州,一切从头开始,打下蒲葵关,走完第一步,获得栖息的权力。以后怎么做,才能让子孙后代过上安稳的日子?看凌烟阁功臣的结局,大多数第一代就玩完,虽说朝廷庇护他们的后代,也仅仅是衣食无忧而已。能到第三代的,只有李勣、程知节等少数人。

    议题进入实质性问题,一万人南迁的钱粮从何而来?两年来,折冲府花费不小,以前的积蓄荡然无存,没有能力提供;朝廷不是不清楚这里的情况,却只提供沿途所需的劳役。众将官也不知道真没有办法,还是不愿意提,最终还是要陈政来解决。陈政想了很久,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两个办法,其一,让陈法最在洛阳募资。如果还是找不到钱,可以让迁徙队伍联合沿途的地方官,抄没一批为害一方的豪强,家产充作军资,人员流徙泉州。朝廷不就是这个意思,否则军资从哪里来?最坏的情况,咱们不管不问,他们也会自己想办法,一定会一路劫掠而来。一旦走到这一步,整个泉州都会被他们祸害。”

    陈法最是陈政的远房亲戚,代表折冲府在洛阳经商。收到陈政的信,陈法最头大如斗,这怎么去募资?自从封禅泰山后,连年的灾荒,整个洛阳的商事一年不如一年。去年大饥,虽然没有波及洛州,北市受到的影响不小。这个时候去募资,看在朋友的面子上,仨瓜俩枣,不解决实际问题,怎么办?

    陈政的信件,描述了募资的重要性以及后果;也就是说,没有这笔钱,泉州的基业将会受损,而且后果非常严重。这人真不能逼,一旦逼到绝路,就会有另类想法。陈法最想到一个主意,找晓月社的成员讨论:

    “各位公,我这里有个机会,供诸位斟酌。西域商路不稳,前有吐蕃,后有大食的盘剥,商道费用不断上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状;因此,海路逐渐兴旺。你们都清楚,广州有通海夷道,由市舶使管理。但是,这些都和咱们没关系,很难涉足,你们看舆图。”

    众人围着舆图,陈法最指着泉州说道:

    “泉州是个未开发的地带,我们有机会涉足。你们看,广州其实只能做中转港,真正的贸易港还要看大江的港口、东南沿海的港口,泉州南安县是其中一个理想的地方。”

    众人沉思,难以决定,集体到大槐树下,听老头们的讨论。李怀璧、刘德的年纪与陈政差不多,可以归入年轻老头一类,却还没资格参与到大槐树下的话题。年轻的张仁亶已经成为主力,滔滔不绝地论战西域形势:

    “现在看来,高丽之战以及持续不断的灾荒,我大唐根基受损,需要休养生息。吐蕃势大,如同当年的高丽,只能抑制,暂无胜机。这将带来一个严重后果,要知道,草原各族畏威而不怀德,必将步吐蕃的后尘,挑战我大唐的权威。朝廷耗费几十年心血平定高丽,有限的军资一定会投入东北,稳定局势。所以,各位前辈应该清楚结果。”

    有老头接过话题:

    “是啊,据说朝廷对西域的统治方法一直有争议。传言,朝廷每年在西域耗费无数,却一无所得,放弃的呼声很高。加上连年灾荒,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善,能稳定住当前的局势已经相当不容易。”

    近几年,晓月社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南市晓月店、北市的香料、茶叶,其它的店铺都不怎么景气。以前一直想要在西域商路上有所突破,却一直没找到机会,也不清楚被哪些势力控制,只有北部商道露出一些残羹冷炙。所以,泉州的概念还是打动了众人。

    继续讨论,就发现其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一群商人去资助府兵,想干什么,造反?其次,泉州什么都没有,尤其折冲府,什么产出都没有;没有利润支撑,还没等找到海商,恐怕大家都会破产。虽然困难重重,众人还是不想失去这个机会。找机会不易,而大部分机会,看似美好,其实都是坑人的大坑;经商一辈子,众人跳的坑比机会多的多。

    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投入,而收益暂时确定为茶叶与布料。这些货物都可以转运到洛阳销售,而折冲府有特殊通道,可以免去很多费用。至于海上商道,边做边看,有了利润支撑,一切皆有可能。因为牵涉到军队,有一定的风险,必须另起炉灶,割裂与晓月社的关系。每位会员都派出年轻子弟,成立泉州洛阳社,经营泉州。孙家派小豕的儿子孙元楷,孬蛋的儿子孙元礼;王柔中派自己的儿子王思礼,刘德派儿子刘文哲,李怀璧派儿子李谏言,陈政派远房亲戚陈元礼。丁儒、许陶也都有亲戚参与。

    泉州洛阳社不敢直接资助折冲府,换成借款的形式发放给各个将士家庭,以若干年后的茶叶与布料偿还。即便朝廷知道,也可以理解,不会被人攻击。后续的操作比较简单,洛阳社的成员迁徙到泉州南安县,而迁徙大军所需要的钱粮,在沿路各个地方提供。

    陈政松了口气,办法很多,因果也多,这个世上没有做过而不会遭反噬的好事。至于兵商勾结,现在还想不到那么远,走一步说一步。陈政忧心的还是三世而斩,看来,因果还要落在本地人头上。

    解决了南迁的钱粮,中断的会议继续,怎么对待辖区的本地人是头号大事。在坐的军官,没人愿意攻打山寨,那个损失不可估量。既然不能为敌,那就必须处理好关系,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教化。陈政叹了口气,说道:

    “现在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教化?粮食、种植方法,都是学人家的刀耕火种,人家会看得起我们?老子说过,不言之教,只要我们屯田的方法让他们仰慕,我们的日子让他们欣羡,他们自然会跟着我们学习,跟着我们走,比那些道德文章有用。”

    “我以前说过,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吾辈去找庄稼地。现在地找到了,我们开始第二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吾辈当筑路修渠,只有旱涝保收的庄稼地,才能够承载我们的后辈。多说其它礼仪、道德都是屁话,吃喝不愁、旱涝保收,本地人就会自愿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