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神都卦仙 » 第四章 小女郎算命(下)

第四章 小女郎算命(下)

    婉儿咳嗽两声,老仙假装没听见,没有任何反应,散光的眼睛不知看向何方。无奈,婉儿很正式地施礼后对老仙说道:

    “老道长,帮我蓍卜一卦。”

    老仙回过神,眨眨眼,严肃地问道:

    “小女郎,真要算?”

    婉儿跟着眨眨眼,肯定地回答道:

    “是的,道长。”

    老仙不管那么多,继续完成千锤百炼的套路:

    “卦不轻算,既然要算,就要认命。不算的话,你还可以与命抗争,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婉儿不理解,问道:

    “认命是什么意思?”

    老仙想了想,回答道:

    “知道李广吧,李广曾经找东方朔帮他算命。”

    子安饶有兴致地听老仙喷水,六郎忍不住问道:

    “东方朔给李广算过命?我怎么没在书上看到过?”

    老仙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那时候用简不用纸,字太少,很多典故都找不到地方记载。”

    婉儿问道:

    “后来呢?”

    “后来李广一直没有战功,不能封候。”

    这里的人都知道,漠北一战,李广战死,也没得到军功。婉儿明白了,没有再问下去,提示老仙赶快。

    老仙的动作早已经出神入化,洗算筹的时候,张仁亶开口说道:

    “三位郎君,卜算是很私人的事,我们离开卦摊吧,免得影响结果!”

    六郎点点头,率先走到大槐树下,剩下两位郎君、张仁亶也走过去,听老头们喷水。老头们正在吹陈政、孬蛋垦荒、感化本地人的趣事。因为洛阳社的缘故,大槐树下很熟悉泉州的状况;对于大唐来讲,那里是偏僻的旮旯,都是芝麻大的事,三位郎君都没有听说过,因而听的津津有味。

    蓍卜结果出来,本卦,上坎下震;变卦,上坤下震。老仙没有解卦,依旧是老套路:

    “小女郎,明白什么意思吗?”

    婉儿皱眉回忆,过了一会,回答道:

    “明白,本卦,水雷屯,君子以经纶;变卦,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可我一个小女子,怎么会成君子?”

    老仙循循善诱,一本正经地问道:

    “知道花木兰不?”

    婉儿点头,老仙继续说道:

    “花木兰都能做将军,女郎为什么不能称君子?蔡文姬还被称为女夫子,是不是?”

    婉儿还是没想清楚,老仙继续忽悠道:

    “小女郎,记清楚卦象;你年龄还小,现在不能解卦。以后想起来的时候,一定要自省,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

    婉儿不明白,问道:

    “为什么想起来的时候再自省,而不是现在?”

    老仙微微一笑,说道:

    “我说了,卜算之后,你的气运已定,不可更改。合适的时候,昊天大帝会提醒你,给你以警示。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根据你未来的处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婉儿一脸迷糊:

    “道长,我还是不明白!”

    老仙耐心地说道:

    “你年纪还小,不用明白;等长大了,想起来,自然会明白该怎么做。记清楚,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我指的是任何人。”

    婉儿用力点点头,施礼告辞后,去找几位君郞。六郎听到婉儿的叫声,回头问道:

    “算完了,什么结果?”

    婉儿很认真地回答道:

    “六郎,道长吩咐过,不让告诉别人。”

    六郎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走回卦摊,取出二十两银子放在桌上。物价上涨,老仙的资费自然也要上涨,算卦的人很自觉,不会少给。

    六郎问道:

    “子安,你怎么打算?”

    子安回答道:

    “我准备在洛阳游览一段时间。”

    六郎无奈地笑了笑,说道:

    “你好自为之,我回去了。八郎,婉儿,我们走。”

    不等少男、少女回应,六郎自顾自地沿着宣仁门外大街,向西走去。子安望着远去的背影,说不出的惆怅。张仁亶走过来,问道:

    “王兄,就在北市的道观借宿吧,这里还算清静。”

    子安点点头,没多说什么,跟着张仁亶去找住处。阎庚正好过来,与张仁亶一唱一和,说些洛阳的趣事,子安情绪好转,加入话题。

    收拾好房间,天色尚早,张仁亶将话题引到读书、科考,子安很有兴趣地听两人谈论,却不多话,等到冷场的时候,提点几句,好让话题继续。昼食时间,话题转到洛阳的美食、美景,阎庚也不清楚子安要待多久,按照三个月的时间,安排游历节目;子安没有反对,意思是到处走走,率性而为,无所谓安排。

    到现在为止,三人都没有互相介绍,阎庚并不清楚眼前是何许人也,只知道对张仁亶很重要,谈吐不凡,所以尽自己的能力,尽地主之谊。阎庚不可能去莫愁坊之类的,洛阳少年喜欢的豪奢之地,而是去一些洛阳百姓中有名气的小店,告诉子安,这才是名吃。确实,阎庚带去的地方,食物都很有特色,味道鲜美,子安赞口不绝。

    县令陪着太医署的医官,来到北市,将张文仲张大医请去做医师、针师;按医官的说法,前途不可限量。大槐树下急了,张大医这一去,不可能再回北市,医摊怎么办?这可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不能含糊。商量到最后,还是将郑书生等张大医的准徒弟留下,几个瘸子医工凑在一起,集思广益,总能抵得上半个张大医吧。再说了,北市与张大医还有几分香火情,关键时刻求过去,不会不管吧!最少也会给这些准徒弟一些医治方法。

    自张大医离开,大槐树下的话题时常转为名医;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成了这里的名言,经常提起。老头们从神农氏开始,例数各朝各代的名医,得出结论,那些王侯将相、王孙公子,虽然富贵一生,死了也就死了,谁能知道、记得那些个权贵?名医不同,永远被人咏念,这才真正是死而不亡者寿,名垂千古。

    王子安来的有点迟,还没体验够春的气息,就到了夏收、夏播季节。收获的季节总是喜庆的季节,到处洋溢着粮食的清香。张仁亶苦寒五年,也没品尝过这么多好吃的食物。这次沾了王子安的光,才吃到最新鲜的美食,那种香甜,一辈子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