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神都卦仙 » 第六十三章 蓍卜问命(上)

第六十三章 蓍卜问命(上)

    如意元年(六九二)夏五月,洛水溢。

    秋七月,大雨,洛水泛溢,漂流居人五千余家,遣使巡问赈贷。

    八月甲戌,河(黄河)溢,坏河阳县。

    这次大雨,影响不大,洛州秋收达十之七八,不幸中的万幸。五千余家遭灾,也就几万灾民,对超百多万人的洛阳城,不算什么;河阳县同样只有几万人。朝廷用赈、贷救灾,本身说明灾情不严重,所以才贷种子、口粮给农户,朝廷的支出不多。孙元粟依旧紧张,担心再遭连年饥荒;真到那种境地,村里如果缺粮,家主一定是罪人,无法交代。孙小豕花了几个月时间唠叨,经常给孙元粟讲当年的辉煌战绩,以粮食换恶钱,以恶钱换陈米,最后大赚的往事。孙元粟不为所动,费尽心思,小豕也没得到想要的结果:卖粮换铜钱。

    大雨、河溢,唤起很多人不堪的饥饿回忆,不管贫穷、富贵,只要有现钱,纷纷买粮以备不时之需。粮商更加不堪,大肆收购,洛阳的粮食屯集如山。

    太子之争,传闻扩散到民间。大槐树下不以为然,固执地认为,皇帝家与北市的店铺没什么差别,侄子能越过儿子继承店铺?不可能,没人认可。这些朝臣与上官仪差不多,读书、做官变傻,不知人间烟火。

    大雨、河溢似乎触动神圣皇帝,夏官侍郎李绍德密言曰:

    “魏王承嗣权太重!”

    神圣皇帝曰:

    “吾侄也,故委以心腹。”

    李绍德曰:

    “侄子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今武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

    圣神皇帝矍然曰:

    “朕未之思!”

    戊寅,武承嗣、武攸宁、杨执柔罢;夏官侍郎李昭德为凤阁侍郎,大臣多有变动。朝臣不明所以,还好,不是入狱。

    天授三年(六九二)十月戊戌,年仅七岁的楚王李隆基,离开禁足地,出阁,开府置官属。朔望朝谒,车骑行至朝堂,武懿宗莫名怒火,大声呵斥,令拆散仪仗。李隆基大怒,呵斥道:

    “我家朝堂,干你何事?”

    圣神皇帝听说后,特加宠异李隆基。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老头们早早换上冬装,似乎年纪越大越怕冷。为了保温,茶铺掌柜给茶壶穿上外衣,比老头的冬装还要厚实。

    薛怀义来了,身穿和上装,没带横着走的和上、宦者侍卫,手拉壹六、七岁白衣童子,身旁一位不到四十的壮年白衣书生。寒暄过后,薛怀义拍拍秃头,对老仙说道:

    “老师?仙师?对了,仙师,给我们算几卦!”

    老仙改和上装,若名字不改,听起来太奇怪。好长时间过去,熟人才慢慢叫习惯。老仙起和上名为“仙师”,因为“老师”实在不妥。老仙笑着说道:

    “让你记个名字真不容易,怎么想起来算卦?”

    薛怀义脸变得通红,低声说道:

    “我与武公论道,修行地,究竟选深山好,还是选市井、朝堂好?对了,这位可是大人物,武攸绪。这位小郎君嘛,喊他李三郎。”

    早年的时候,武攸绪曾卖卦于长安,与老仙同道。看着不伦不类的老仙,好奇地问道:

    “仙师,你修道不修佛吧,为什么这身打扮?”

    老仙瞪了一眼薛怀义,悻悻地回答道:

    “还不是小宝闹的,现在不兴道士,生意不好,只好假扮和上。”

    武攸绪继续问道:

    “仙师,你觉得什么地方最适合修行?”

    老仙收起笑脸,变表情为高深莫测,眼睛深邃不见底。沉吟片刻,徐徐回答道:

    “一切由心,不必刻意为之;哪里心静,哪里即是洞天。我觉得,没有定式,因人而异。小宝,你也是大师级人物,说说看。”

    薛怀义摸摸光头,双眼迷离,似有迷茫,懒洋洋地回答道:

    “我也不知道。以前找饭吃,觉得哪里人多哪里好。现在总觉得洛阳吵,静不下心,白马寺好一些。”

    武攸绪接过话题说道:

    “所以我说,最好的修行地在深山,白马寺香火旺盛,不是好地方。”

    老仙肃穆,说道:

    “一切由心,饿肚子的时候,跟着食物走;温饱之后,跟着生计走;小富之后,跟着心走;心之向往,即是归宿!”

    武攸绪拉过李三郎,对老仙说道:

    “仙师,给小郎君算一卦。”

    老仙没好意思用摄人的目光打量小孩,怕吓出毛病。面露慈祥笑容,和蔼可亲地问道:

    “小郎君,真的要算?”

    李三郎点点头,老仙问道:

    “为什么要算?”

    小郎君有点愤怒,指着武攸绪说道:

    “我家事,干他们家何事?所以,我要问命。”

    武攸绪的脸抽搐的厉害,想笑又没笑出来;看不出,是赞许、反对、蔑视,还是其它。老仙暗道,朝堂之争走进民间了。想去捋胡须,却抓了个空,沉思片刻问道:

    “小郎君,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何解?”

    李三郎回答道:

    “这句话我知道,天下都是我……”

    李三郎说错话,急忙捂住嘴,片刻之后,又接着说道:

    “我读过诗经,这句话说的是,整个天下,无论人、地,都是周天子家的。”

    老仙笑了,接着问道:

    “那你说说看,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诸侯,均田给臣民?”

    李三郎回答道:

    “周天子是明君,当然要让百姓有田以耕种,凭此繁衍生息;分封诸侯,那是替周天子牧守。”

    老仙继续问道:

    “既然天下都是周天子家的,为什么周天子不把百姓、诸侯赶出去,还要费尽心思去治理?”

    显然,李三郎没听说过这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想了一会回答道:

    “那是昏君所为,一定会被百姓赶出朝堂!”

    老仙哈哈大笑,接着说道:

    “我这么理解,你看如何。其实,天下由周天子、诸侯、百姓共有之。孟子也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薛怀义对这类话题不感兴趣,跑去大槐树下。见李三郎无法回答,武攸绪说道:

    “是啊,魏徵谓太宗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的是君舟民水,同舟共济。三郎,耀武扬威、气势凌人没有用,你还小,要读书、修心。”

    老仙脸皮有些抽搐,长时间维持慈祥笑容,脸又累又酸,需要换表情。收起笑脸,老仙变的肃穆,淡淡地盯着李三郎:

    “小君郞,卦不轻算。不算,一切皆有可能;卜算后,命已定,不可变,需认命。还要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