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13回 道法自然

第13回 道法自然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苏轼8岁。

    此时,大宋王朝内部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外部第一次宋夏战争持续,对辽增加岁币,国库日益空虚。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震动了大宋朝廷,多年沉闷的政治空气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此年,范仲淹提出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的整顿政事十项主张。

    澄清吏治: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均公田。

    富国强兵: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减徭役;修武备,整治军备。

    厉行法治: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吕夷简罢相,以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第一次宋夏战争爆发后,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为枢密副使,欧阳修等为谏官,推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北宋的学校分为大学、小学,没有中学之称。大学是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书院(相当于私立大学)等高等教育;小学是基础教育,又叫蒙学,启蒙教育的意思,小学分为官学和私学,私学亦称私塾。

    八岁的苏轼终于迎来了入小学私塾的那天。苏轼入学的私塾是程父所选,位于眉州城一座大型道观内,观名“天庆观”,师从道士张易简。易简二字,取自《易经》,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经三句精髓:一阴一阳谓之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上易简皆可得。

    张易简道长是当时蜀地有名的道教人物,他的文学修养也非常高,不管是世俗间的琴棋书画,还是道教方面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修炼等都样样精通。

    苏轼在苏洵、程夫人、杨姨、苏八娘、苏辙五人的陪同下入学。苏洵和程夫人与张易简道长简短见礼后便带着众人起身离去。

    与苏轼同一批入学的同学将近百人,都是七八岁的孩童,男男女女,高矮胖瘦,叽叽喳喳,相互攀谈,好不热闹。

    其中有一个较为瘦矮的男同学吸引了苏轼的注意。他未曾主动与别人交谈,翘着二郎腿,暇闭双目养神,好似思绪遨游天外。但别人主动打招呼时,他也热情谈话,并不拒人千里之外。

    “这位同窗有礼。我叫苏轼,不知同学贵姓?”苏轼觉得此人出众,似有不凡,主动过去结识。

    “陈太初。”对方收起二郎腿,睁开双眼微笑着答复,面容恬静。

    “陈兄,初次见面。为何如此悠闲,不跟塾友们互相熟络?”苏轼好奇地问道。

    “苏兄,我信道,学道,问道,道法自然。”陈太初的说话方式非常自然,如微风拂面,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何解?”苏轼兴致愈浓。

    “道法有八个核心精髓,一曰天人合一,二曰敬天法祖,三曰天道承负,四曰返璞归真,五曰为人如水,六曰清静无为,七曰我命在我,八曰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涉及两个道法中最重要的理念,一为‘道’,二为‘自然’。‘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也是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基础和保证。道是宇宙最原始最基础的存在,是事物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是万物的最终归宿,是最简明又最深邃的事物规律。‘自然’,由自、然两个词构成。然,表状态。自然即是自己的样子,指不为外力及人为干涉的状态。我信道,学道,问道,道法自然。”陈太初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上扬,眼睛里闪烁着洞悉尘世的智慧光芒。

    “咦!”陈太初轻咦一声,再次细细观察苏轼片刻,慎重地说,“苏兄,我观你面相,甚是不凡。今日有缘说到这里,容我再多说几句。我信道,学道,问道。但苏兄不同,儒释道三法,苏兄不可拘泥一家。苏兄大才,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啊!”

    一位七八岁的孩童口出此言,苏轼惊为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