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16回 以史正人

第16回 以史正人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苏轼10岁。

    苏洵静极思动,再次游学在外,归无定期。

    苏洵自青年开始,就喜欢游历,且科举屡试不中。程夫人从来不像别人那样冷眼对他,反而尽量去理解、关心、支持他。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大郎苏景先夭折后程夫人怀上苏轼,27岁的苏洵才真正开始发愤读书。苏轼7岁时,34岁的苏洵才真正杜门谢客,不再游学,全心全意发奋读书。

    如今,37岁的苏洵学问大涨,似乎遇到一定瓶颈。为了打破桎梏更上一层楼,苏洵再次外出游学。

    此年,苏辙7岁,随兄苏轼同入天庆观小学求学。私塾放假的时候,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家中授书的重任便再度落给程夫人。程夫人开门做生意养家,还得教授两子读书,甚是勤苦,但程夫人甘之若饴。

    援衣假某日,程夫人给苏轼、苏辙两兄弟讲解东汉史《范滂传》。

    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代,宦官把持朝政,贪污贿赂,结党营私,草菅人命。当时有位官吏叫范滂,他是个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很有学问的人,而且为官清正,很有胆识和才干。他因同情百姓疾苦,抨击奸党豪强而遭到诬谄。范滂愤慨长叹:“古人循善,自求多福;我今循善,身陷大戮。若我死后,愿将我埋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范滂在临刑前,去向母亲告别,他对母亲说:“母亲,弟弟是个孝顺的儿子,可以尽瞻养母亲的责任。儿今天要离开你了,望您老人家不要过分悲伤。”范母擦干眼泪对儿子说:“你今天得到的是与李膺、杜密一样的好名声,我还有什么悲伤的呢?名誉与长寿,二者何必一定要兼顾呢?”范滂跪下叩头两次,和母亲诀别后对他儿子说:“我想让你作恶,但恶事不应该做;想要让你行善,但我就是不作恶的下场。”范滂说完,慨然赴死,年仅三十三岁。

    程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看向兄弟二人后,对着苏辙先说:“三郎,你如何看待范滂?”

    苏辙有些迟疑地说:“阿娘,范滂刚直不阿、舍生取义,令人钦佩。但请恕孩儿无理,范滂此举有沽名钓誉之嫌,孩儿不想做这样的人……”苏辙说话声音逐渐降低,直至微不可闻。

    程夫人没有发怒斥责,她相信自己的儿子,平静地让苏辙说出其理由。

    苏辙鼓起勇气继续说道:“阿娘,孩儿万分敬佩范滂那样的人。但如果是孩儿自己,我会对内恪守本心,对外在不作恶的前提下尽量保全自己,留待有用之身,以期能做更多利国利民之事。”

    程夫人很高兴苏辙有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他思想独立,尽管这不是她想要的答案。

    苏轼听到这里,忍不住扑到程夫人怀里,激动地说:“阿娘,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苏轼两世为人,早已破除虚妄,明心见性。

    程夫人心情激荡不已,决绝地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苏轼感动不已,对程夫人深鞠一躬:“感谢母亲大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史正人可明得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