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78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78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道是指包括名称各不相同的沟通蜀地与陕西不同区域的几条道路,其中穿越秦岭的有四条: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穿越大巴山的有三条:分别是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穿越秦岭的,除了以上四条道路,还有一条行军路线,即祁山道。其实祁山道已经不在秦岭范围内了,而是更加向西靠近陇右的一条大路。祁山道因为地势平坦,方便进军,是诸葛亮偏爱走的一条道路。诸葛亮六出祁山,有两次走祁山道,目的是“取陇右”:陇右不平,则关中不平;关中不平,则天下难定。

    苏洵一行四人本次出蜀经行的是金牛道。金牛道又称剑阁道、剑门蜀道、石牛道,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从建成以来,金牛道便成为联系川陕最重要的蜀道。金牛道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的一段道路,亦称“南栈”,是陈仓道和褒斜道向南的延续路段。

    经金牛道过沔阳县后(今勉县),随即转入褒斜道。褒斜道又名斜道、斜谷道。秦汉以来,就是往来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褒斜道因南起褒谷口(今陕西汉中境内),北至斜谷口(今陕西眉县境内),沿褒水、斜水二河延伸而得名。汉武帝时发数万人修治褒斜道五百里。自汉至五代,南北兵争,多取道于此。

    石门在褒斜道南端。东汉时,为了便于蜀道交通,朝廷下诏,在七盘山开凿山洞。以当时极为落后的技术条件,人们采用“火焚水激”之法,在坚硬的山岩上凿出了一条近16米长的隧道。这是我国最早的人工隧道,称为石门隧道。

    石门隧道竣工后,从汉朝开始,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在岩壁上留下了大量书法石刻:隧道内34件,隧道外70件。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石门隧道连同铁画银钩的石刻一同被淹没。最为世人称道的13幅精品石刻,被切割后收藏。如今的石门,已无法看出旧时的险峻,静水深流的褒河亦如谦谦君子般泰然自若。

    “阿爹,前面不远就是石门栈道了。今日时辰尚早,我想稍微绕道去定军山的诸葛武侯墓看看。您看可否?”苏轼深受《三国演义》的熏陶,对于诸葛亮尊崇备至。

    苏洵略带疑惑地点头说:“当然可以。只是阿爹不甚明白,诸葛亮虽是蜀汉地方政权的丞相,确实受到蜀地百姓的敬仰,但我怎么感觉诸葛亮对于你而言却如同神灵一般。好像咱两认知的诸葛亮并非同一人。”

    苏轼讪笑两声,这就无法解释了。《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后世的诸葛亮经过文学创作后升华和神话,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后世那么高。

    苏轼没有强行辩解,左顾右盼几句揭过此事,就带着众人往定军山赶去。众人一路有说有笑,只有苏轼默默无言、面色肃穆,如同朝圣一般:躬耕陇亩、隆中对策、初出茅庐、赤壁斗智、定鼎荆益、托孤重臣、北伐中原、病重而逝,这一幕幕不停在苏轼心中闪过,朝圣之心油然而生。

    诸葛武侯墓位于沔阳县的定军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武侯墓的前面是书案梁,后面是笔峰山,左边是土地岭,右边是武冈山,四面环山,可谓是真正的风水宝地。武侯墓山环水抱,古木参天,殿宇、墓冢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古柏汉桂交相辉映。其头朝西脚朝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苏轼知道父亲苏洵所著的《权书》中,以地理原因为基点,对蜀汉未能统一天下做了非常客观地分析。苏洵认为,蜀汉地处偏僻,大军前行不便,且蜀汉贫瘠,应付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必然捉襟见肘。苏洵《权书》的结论如下: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苏轼心里也有一杆秤,称量天下。诸葛亮为何没能一统三国?先排除客观原因,只说主观原因的话,苏轼归纳总结了以下三点:其一,用人不当,选错将帅;其二,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其三,错失战机,穷兵黩武。

    针对“用人不当,选错将帅”,无须多言,关羽大意失荆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两个故事广为流传。

    针对“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这得从诸葛亮的“隆中对”说起。诸葛亮认为,刘备应该先占据荆州、益州,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挥师北伐。苏洵《权书》中对于诸葛亮的策略进行过细致的分析,苏轼对于其父的观点也是认可的。诸葛亮一开始在“隆中对”中体现的观点就是有问题的,蜀地距离当时的中原许都路途遥远,大军从蜀地到中原,光是行进就得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更何况军队经过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这些前提条件就处于了劣势。另外荆州、益州相距千里,天下有变之时,两名上将分别从荆州、益州带兵出征,加上诸葛亮本部,兵分三路,使得原本就不具备人口优势的蜀国大军愈发分散,这种做法必然使得三方都防备空虚。如此,兵败倾覆就在须臾之间。

    针对“错失战机,穷兵黩武”,还得说回街亭之战,太过典型。另外,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诸葛亮过于强调战争,将北伐作为其终极目标。不论是治国理政,还是经济文化,都是为了北伐服务,这无形之中就忽视了一个国家正常发展的根本需要。焉能不败?

    纵使诸葛亮经营的蜀国是三分天下中最弱的一国,而且也并未完成统一大业,但是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仍然与历史上众多大一统王朝的帝王将相们相比也不遑多让,其治国理政执法和带兵打仗之能的确值得称道。

    但在苏轼内心深处,其对于诸葛亮异乎寻常的崇敬,归根结底源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

    众人四散于武侯墓各处游览,唯有苏轼独自静立于墓旁,岿然不动,内心默然指天誓曰:我这一世,不负大宋!甘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