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91回 同乡暖炉会

第91回 同乡暖炉会

    翌日,晚膳后,兴国寺浴室院。

    苏辙百无聊赖,精神恹恹地说:“哥哥,咱们这天天枕籍经史、昼耕夜诵的,我都感觉自己快要发霉了。”

    苏轼无奈地说:“咱们不是昨日刚陪阿爹外出去过欧阳府吗?又不是天天足不出户闭门苦读。”

    苏辙眼珠滴溜溜一转,带有讨好之色地问道:“哥哥,都好几天没看见林兄了,咱们要不找林兄一起去逛州桥夜市吧?”

    苏轼略有迟疑:“这两天林兄好像挺忙的,有不少参加省试的福建路同乡都来到了开封府。无论是否熟识,都慕名找林兄聚会结识一番。”

    苏辙得意地说:“那是,谁叫咱们林兄别头试第一呢!”

    苏轼没好气地撇了苏辙一眼:“又不是你第一,有啥好得意的。话说回来,弟弟,你必须再接再厉啊,省试不仅要通过,还要取得较好名次……”

    “打住,打住!”苏辙立马打断了苏轼的“唠叨”,推着苏轼直往门口而去,大笑打趣道,“哥哥,你就甭装了,指不定你比我还想出去玩儿呢。快走吧!”

    “哈哈,讨打!”苏轼气笑。两人嬉笑打闹着直奔林希租住的房间而去。

    苏轼兄弟俩来到林希租房门前时,其房门正敞开着,阵阵白烟从房里飘出,香气扑鼻,热火朝天的谈笑声一并从房里传出。

    苏辙用力吸了一下白雾,瞬间陶醉,扯着嗓门嚷道:“林兄,我和哥哥过来了啊。好啊,这开小灶都不带叫我们的啊!”

    苏辙扯起苏轼的手臂,急冲冲大步迈入。此时,房间内包括林希,一共有五人。其中一人年纪稍大,三十出头的样子,其余皆是二十来岁的青年。

    “哈哈!子瞻和子由来了啊!”林希连忙放下碗筷,起身迎向苏轼兄弟俩,热情洋溢地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这才将将开吃,你们俩这下有口福了,快快入座。”

    林希让苏轼兄弟俩插空入座,七人满满围坐一桌。林希开口介绍:“子瞻和子由是亲兄弟,益州路眉州眉山人,我在开封府结识的知己好友。子瞻是本次开封府解试的第二名。”

    随后,林希的目光落到在座的另外四人,开怀说道:“这四位都是我福建路的同乡挚友,都是赴京参加明年省试的。今天是我们的一次小范围同乡会。”

    随即,林希一一介绍四人。

    章衡,字子平,建州浦城人,今年32岁;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今年22岁,辈分上是章衡的叔叔;吕惠卿,字吉甫,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今年25岁;杨汲,字潜古,泉州晋江人。

    四人性格鲜明。章衡年纪稍长,为人沉稳随和;章惇虽然小章衡十岁,但是章衡的叔叔,对于章衡确是以长辈自居,为人最是傲然;吕惠卿目达耳通,为人左右逢源;杨汲沉默少言,为人最是低调。

    林希见苏辙瞟着桌上风炉有些心不在焉,挤眉弄眼道:“子由,这可是我们福建路的特色美食‘拨霞供’,冬季食之最是美妙。吉甫专程带来京师的武夷山野兔作为主食,剥皮去骨,切成薄片。燃起风炉,炉上放半锅水烧沸。热汤翻滚,仿佛晴江涌起雪白的浪头,夹着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热气蒸腾的汤水中一撩拨,殷红的兔肉片立马化作云霞般的浅粉色,再蘸上酒酱椒料制成的调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种愈发鲜美泼辣的味道立即就会激活全部津味。取名‘拨霞供’,最是贴切。”

    “咕咚”一声,苏辙不由自主地咽了一口吐沫。

    苏轼倒是不甚在意,这不就是涮火锅吗,他前世可没少吃。但也暗自赞叹:不愧是GDP占到全世界60%的宋朝,论追求生活的美好,其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宋人在吃喝玩乐方面有着自己的调调儿,既追求风雅、精致,又要求实用、满足。

    “哈哈!多说无益,快快开动!”林希不再赘述,眼瞧苏辙眼里都有血丝涌出,如果再不动筷,他都担心苏辙要掀桌子了。

    风卷残云!大家虽然都是读书人,可是面对如此美味皆是互不相让。不到半个时辰,两只野兔已经全部下肚。后面只有配菜可涮,大家终于可以空闲下来围炉夜话了。

    大家都是参加明年省试的考生,首先关注的话题就是本次科举考试,以及欧阳修大力倡导的古文运动对于本次科举考试的影响。

    林希春风得意地说:“我老师欧阳内翰批判奢靡文风,提倡古朴文风,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无可否认,这已是大势所趋。”

    苏轼点头称是:“欧阳大人提倡文章应该表达真实情感,反对追求奇险和虚无缥缈的文风,主张文章应该平易近人,简而有法。对此,我是十分认同的。”

    吕惠卿羡慕地看向林希:“子中有位好老师啊,解试第一那是情理之中。我相信只要子中正常发挥,省试第一亦是指日可待。”

    章惇稍显不屑地扫了吕惠卿一眼,正色说道:“吉甫此言差矣。我辈读书人,就要勇猛激进,皆应追求力拔头筹才是!”

    “哈哈,子厚说的对。”可能是性格使然,吕惠卿对于章惇的话语欣然接受,态度诚恳,不让人觉得敷衍。

    章衡岔开话题,温和地笑问:“说起欧阳内翰,不得不让人忆起‘庆历新政’。如今距离庆历新政也有十余年了,针对当下时政,不知大家对于能否再次将新政变法提上日程有何高见?”

    众人闻言,面色各异,有欢欣鼓舞的,有眉头紧锁的,还有相对较为平和的。

    章惇最先发言,慷慨激昂地说:“那还用说!如今经济发展困窘、社会风气败坏、边防安全堪忧,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从而革除我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吕惠卿可能是过于兴奋,脸色竟然泛起一抹潮红,狠狠点头同意:“我认可子厚所言。藏器待时,变则生动,动则酿机。”

    苏辙似有不同意见,正犹豫是否开口时,苏轼微笑着鼓励说:“子由,咱们是同年考生间的私下聚会,尽管畅所欲言。是否变法,其实本身并无对错,只要咱们心系国家、心忧百姓即可。”

    苏辙不再犹豫,直截了当地说:“我在蜀地时,针对变法新政请教过张方平张大人。张大人说他目睹了庆历新政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在庆历新政期间,张大人恪尽职守、勇于进谏、劾奸罢庸,指正朝政得失、力谏裁减浮费,是支持新政实施的。后来‘进奏院案’中,张大人因为反对当时激进的变法士风而上书弹劾了一些人,但本质上并非反对庆历新政。只是张大人后来反对变法,主要是因为张大人亲眼目睹了新法的措施执行给底层百姓和地方官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大大增加了底层百姓的财税负担。”

    苏辙的话语使得在场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苏轼看向苏辙的眼神中更是充满了欣慰和欣喜。

    热气腾腾的火锅,七人围炉而坐、言笑晏晏,无拘无束、各抒己见,这就是此时京城考前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