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101回 堤溃蚁孔

第101回 堤溃蚁孔

    三日后,三月初五,大宋皇宫崇政殿。

    大宋东京皇宫周廻五里。皇宫的正殿叫做大庆殿,又名崇政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庆殿之南,是中央政府办公机关,二者之间有门楼相隔。大庆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视朝的前殿。每月朔望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宫中的宴殿为集英殿、升平楼。北宋皇宫内的殿宇并不很多,后宫的规制也不很大。后宫有皇帝的寝殿数座,除后妃的殿宇外,后宫中尚有池、阁、亭、台等娱乐之处。延福宫是相对独立的一处宫区,在宫城之外。延福宫是帝、后游乐之所,最初规模并不大。宋徽宗即位后不满于宫苑的狭小,遂大肆扩建、营造。延福宫扩建以后,幽雅舒适,宋徽宗大部分时间是在这座宫苑中度过的。

    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高坐于崇政殿之上。这是苏轼第一次觐见大宋仁宗皇帝,其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通天冠”为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外面为青色,里为红色,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緌,玉犀簪导;“绛纱袍”织成云龙红金条纱,红里,皂褾、襈、裾,绛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皂褾、襈。白纱为里衣,红色的领、褾、襈、裾。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佩绶如衮。仁宗皇帝长脸,但脸部线条圆润而饱满,给人一种温和宁静的感觉。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形于色。

    仁宗极为重视科举。今年殿试,他所出的三道题目,均由在“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和近畿地区的大臣拟定,再密遣亲信宦官暗中取来,犹怕泄题,偶或临时调整。本年殿试,诗题是《鸾刀诗》,赋题是《民监赋》,论题是《重巽申命论》。其中,“民监”本是诗题,仁宗临时改作赋题。见微知著,宋代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堪称严密细致而有效。

    《鸾刀诗》题出自《礼记》和《诗经》。鸾刀是一种古代名刀。《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诗经》:“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筋。”意思是说:有了锋利的割刀,祭祀时为什么还要用古老的鸾刀?是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载的文化内在,这是根本所在。表达的是礼在心中的诚敬。形式的背后,如果没有内核,那很快就会演绎成复杂的枷锁,进而败坏;传承,是灵魂的皈依之路。唯有如此,才能起废更新,生机勃勃。

    《民监赋》即是要弘扬民本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巽申命论》,出自《易经》“巽卦”“彖传”。所谓“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本卦是同卦相叠(巽下巽上)。巽为风,两巽相重,有长风相随之象。其实表示顺伏之意,即“上下顺也”。

    崇政殿的考场中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排排不足二尺高的小桌,桌后是方凳。小桌上贴着考生的姓名,摆着御赐的笔墨纸砚,都是上好的贡品。考生考完后,是可以带走的,算是官家的赏赐,也作为各自人生的一段记念。此外,还有一把用以改错字的小刀。因为试卷是特制的宣纸白摺,比一般宣纸厚得多,如果写错了字,可以用小刀刮去再写,否则是为“脏卷”,要降等的。殿试的考试时间是一整个白天,扣除官家赐宴的午膳时间。殿试的“主考官”是仁宗皇帝,一言以决之。

    苏轼端坐于方凳之上,凝视着小桌上工整摆放的笔墨纸砚,迟迟没能提笔书写。苏轼脑海不停重复浮现着欧阳修昨日耳提面命地谆谆告诫:“子瞻,我知你诗赋自由豪放,无拘无束。但你一定要吸取本次省试的教训。殿试考试,无论是诗、赋还是策论,殿试文章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歌功颂德!主要看是否倾向于时下当权者的政见。在原则性的大势面前,任何统治者都不能免俗。”苏轼明白,这是“立场路线、政治站位”的问题,组织路线非常重要!宋仁宗知人善用,在其统治时期,北宋经济繁荣,第一次兴学运动出现,科举制度不断改革,宋学勃兴,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但归根结底,宋仁宗到底还是一位皇帝。

    要苏轼屈折而作歌功颂德的诗、赋、论,就算是“仁宗盛治”的仁宗皇帝,苏轼能够做到吗?

    此时,苏轼内心已是天人交战,翻江倒海。一边是得到皇帝赏识,从此平步青云的康庄大道,一边是遂己心顺己意,但前途未卜的羊肠小径。苏轼的内心其实早有抉择,只是所谓的“理性”一直还在负隅顽抗。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借此用来形容人的心理防线亦是如此。早在十个多月前,苏轼与奉闲和尚在渑池圣寿院的遇见夜谈,就已为今日的堤溃蚁孔埋下伏笔。后来的解试和省试,虽然“牢笼志士”的负面情绪都被苏轼以极大的自制力强行压下,但其心理防线内部早已千疮百孔。时至今日,“歌功颂德”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大字,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轼的“理性”彻底决堤,一泻千里。苏轼最后的殿试成绩可想而知。

    本次殿试,还有两个小插曲。

    在本次解试和省试阶段均获第一的林希原本殿试夺魁呼声甚高。本科殿试赋题是《民监赋》,林希几乎不假思索,下笔万言,早早就完成了答卷。仁宗对他寄予厚望,特派近侍太监到他身边观察,待答题完毕,即刻呈送御览。可就是这篇《民监赋》断了林希的状元之路。只见林希《民监赋》开头破题:“天监不远,民心可知。”警示帝王要以天意和民心为鉴戒,用意忠厚。但仁宗却解读为林希批评自己存在有违天意和民心之处,于是心生不悦。考官们察言观色,不敢违拗圣意、判为上等,只将林希定为第三甲。如此,原本已经十拿九稳的殿试状元,林希与之擦肩而过。

    另外同是来自福建路的章衡则善于歌功颂德,其《民监赋》破题:“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监其事以为戒,纳斯民于至纯。”仁宗读后龙颜大悦,故作谦虚地说:“这写的都是我祖上的事,我哪里当得起啊!”于是,本次殿试章衡独魁天下。

    三月十一日,殿试唱名放榜,进士科殿试登科人数为388人,宋仁宗嘉祐二年章衡榜最终成绩如下:

    甲科,即一甲,有五人,分别是: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第四名郑雍、第五名朱初平;

    乙科,包括二甲、三甲、四甲。其中二甲有吕惠卿、章惇,三甲有林希,四甲有苏轼、王韶、张载、程颢、曾布、杨汲;

    丙科,即五甲,有苏辙、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