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100回 神仙打架

第100回 神仙打架

    三月初一省试放榜后,苏洵当场喜极而泣。今年有科举录取新规出台,苏轼和苏辙几乎板上钉钉将取得进士功名。一门同年两进士,苏家崛起兴盛指日可待。苏洵一辈子考取功名的最大心愿终于在两个儿子身上如愿以偿得以实现,足堪告慰。

    放榜当日,整个兴国寺浴室院亦彻底沸腾。小小浴室院出了南庙第一和贡院第二,由于浴室院的众考生学子早已与林希和苏轼结识熟络,所以无论自己是否本次省试中榜,学子们皆是热血激荡翻涌,与有荣焉。

    当日夜晚,兴国寺浴室院注定彻夜狂欢。林希知道苏轼喜爱饮酒但酒量着实一般,特意在狂欢之夜开始之前找到苏轼交代一番:“子瞻,明日晚上我们省试中榜的同年们自发组织了一次私下聚会,你和子由务必到场。咱们以后同朝为官,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多走动亲近。”

    苏轼欣然接受,一口应承下来。果不其然,酒过三寻,菜过五味以后没多久就出现了第一拨醉倒之人,苏轼赫然在内。只是苏轼的酒品较好,不吵不闹,颓然坐睡。

    翌日临近午时,苏轼才醒转过来,他对于自己如何返回卧房毫无印象。当然,这些都不重要。今天的重中之重就是好好休息,然后精神饱满地迎接今晚的同年会。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竞相绽放。开封府已是春色满园。苏轼被春意和骄阳包裹,惬意地度过整个下午。

    太阳落山之前,林希带着章衡、章惇、吕惠卿、杨汲一道来寻苏轼兄弟俩。除了林希高居南庙第一外,这福建路同乡五人组的剩余四人皆以优异成绩通过省试。

    七人汇合后,谈笑风生地悠闲去往今晚同年聚会之地。今年出台的科举录取新规适逢其会,虽然还有三日后的殿试才能决出最终名次,但省试中榜者们高悬紧绷之心已然松弛大半。

    林希是今晚同年会的组织者之一,所以林希七人到场后,很快成为会场一处的焦点中心。

    考生学子们陆续到来。其中,张载和程颢程颐兄弟的来临,立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去年年底的虎椅讲易和二程论易在开封府太过轰动,这三人同被视为当代理学大家,被众学子们推崇备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程颐本次省试落榜。但观其神态自若,似乎此次落榜对于程颐而言,不曾在其内心掀起哪怕丁点波澜。虽说本次是省试中榜学子们的私下聚会,但二程向来秤不离砣,加上程颐本身声望很高,所以在场学子们对于程颐的到来非但没有丝毫抵触的情绪,反倒恨不得倒屣相迎。

    苏轼自然也看到了张载的到来,在其招呼下,张载带着二程与苏轼、林希等人汇到一处。再次见到张载,林希等人与初见张载时的态度已迥乎不同,热情洋溢地相互问好。

    不久,曾巩带着曾布等五位弟弟、妹夫来到会场。六人联袂而至再次引爆了一个小高潮。这次同年会真是高潮迭起。一门六君子啊。不对,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一门同榜六进士!这对于众考生学子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只要再殿试放榜,一门同榜六进士必定是轰动全国的盛事。就算如今事实摆在眼前,所有人都依旧如同梦游一般感觉如此不真实。

    苏轼热情地把曾巩六人邀请过来。这个小团体聚集了一门二苏、张程三叔侄、同乡五人组、一门六进士,足足十六位才高八斗的大学子,瞬间成为整个会场的中心,将本次同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最终此次同年会聚集了一百多名学子,将近占据本次省试中榜者的一半。其中有一人吸引了苏轼的注意,这是全场唯一一位佩剑的书生。其人相貌轮廓分明,器宇轩昂,但好似不太擅长交际,隐隐有被周边众人孤立之感。估摸是佩剑的装扮让学子们觉得其故意标新立异从而博人眼球,让学子们心生反感。但苏轼却没来由地认定其是本就如此,而非刻意为之。

    心血来潮之下,苏轼抽空主动前去与此人打过招呼。此人亦并非刻板之人,对于苏轼的主动示好也是笑脸相迎。佩剑书生今年28岁,姓王名韶,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两人热情寒暄几句,算是认识后,苏轼便返回了林希他们的圈子。

    这只是苏轼在本次同年会上的一个小插曲,苏轼也并未刻意在意。

    通过同年会上苏轼和众学子们的交谈,苏轼明显感觉本次省试中榜的外地学子比近畿地区要多不少,其中又以南方人居多。

    事实确实如此,本次省试中榜者的籍贯,按照现代的省份划分,人数最多的前五个地方依次是:福建、浙江、江西、四川、江苏。这五个地区的人数加起来达到二百一十人,超过本年省试中榜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从北宋中期起,南方的进士登科人数已大大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自唐代安史之乱逐渐南移后,至此时,文化重心也已南移了。

    本次宋仁宗嘉祐二年的进士科,被盛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实乃当之无愧!因为这场科举考试中,产生的很多进士,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经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可谓是群星璀璨,辉映史册。

    这场科举考试中榜者,在《宋史》中列传的就有24人,他们分别是章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库、刘元瑜、苏轼、苏辙、郑雍、林希、梁焘、曾巩、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张璪、章惇、朱光庭。

    其中有九人曾担任宰执: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

    唐宋八大家有三位:分别是苏轼、苏辙、曾巩。

    千年大思想家、理学大师有两位:分别是张载和程颢。

    一代名将有且仅有一位,此人赫然就是王韶。王韶擅长兵事,官至枢密副使,被称为“三奇副使”(奇计、奇捷、奇赏),其主导对西夏战争中的“熙河大捷”,收复熙、河、洮、岷、宕、亹六州,为北宋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另外还收复被吐蕃占领的二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这场科举考试之所以能够遴选出如此多的人杰,除了归功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慧眼识才,还应归功于范仲淹昔日推行的庆历新政。新政十条中的一项举措为“精贡举”,含教育振兴与改革、科举考试改革两个部分,其中的科举考试改革在庆历五年叫停,但教育振兴计划却坚持了下来,朝廷在国子监设太学,又在地方州县遍设官学,史称“庆历兴学”。从庆历兴学至嘉祐二年,已有十余年时间,苏轼、苏辙、王韶、程颢、林希、章惇、吕惠卿、曾布等嘉祐二年的众多省试中榜者,正是在这十余年间接受的教育。

    可想而知,三日后的殿试,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