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103回 安葬风波

第103回 安葬风波

    宋仁宗嘉祐二年四月八日,程夫人不幸病逝于益州眉山县江上宅,享年四十有八。

    噩耗传到京师,苏洵在万分悲痛之中携刚刚考取进士功名的苏轼与苏辙匆忙返蜀服丧。二饼在离开京师前将消息告知林希,请林希帮忙转告欧阳修,二饼相信欧阳修能够帮忙处理好苏洵三父子仓猝离京后朝廷相关手续的办理。

    《论语·阳货篇》孔子日: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当父母去世的时候,古代官员们就要回家奔丧,并且守孝三年,即丁忧三年。其实准确的说是27个月。不过三年丁忧在历朝历代中,并没有严格执行,直到北宋仁宗朝时期才首次成为中国历史上普遍实行的政策。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满足官员尽孝,而出台系统政策的王朝,其背后一定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宋仁宗一生恪守其父宋真宗和辽国签署的“澶渊之盟”,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相对和平时期。北宋朝廷只需要把国家重心放在内部治理上,这就为三年丁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仁宗朝是中国科举制度大力发展的时期。选官体系的稳定发展,意味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大批有当官资格的人才。人才必须流动起来,这样官场才会有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涌入。官场资源僧多粥少的问题也同时需要解决,于情于理于法,三年丁忧便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六月中旬,二饼一路护送着苏洵三父子快马加鞭终于赶回眉山江上宅。由于赴京赶考,导致苏洵三父子未能得见程夫人最后一面,皆是悔恨交加、伤心欲绝。

    特别是苏洵,当其见到程夫人遗体的刹那,已然面如死灰。自己和程夫人相知相爱的这30年,如同浮光掠影般在苏洵脑海中飞速闪现。

    19岁的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20岁的苏洵终日嬉游,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22岁的苏洵游成都于重九日至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用身佩玉环换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程夫人生长子苏景先;25岁的苏洵始知读书,程夫人生次女,亦是早夭;27岁的苏洵发奋读书、立下壮志,程夫人生幼女苏八娘;28岁的苏洵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30岁的苏洵第二次科举不中返回家中,继续闭门苦读。长子景先年仅八岁而亡,程夫人哀痛欲绝;31岁的苏洵游学各地,程夫人生幼子苏辙;37岁的苏洵再次离家出外游学,独留程夫人在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39岁至47岁的苏洵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这是苏洵陪伴程夫人最多的时光。这期间唯一的不幸就是幼女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忧愤而亡,程夫人自此落下病根;48岁的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与程夫人依依惜别;49岁的苏洵在京惊闻程夫人病逝的噩耗,现今正目光涣散地瘫倒于程夫人遗体面前。

    程夫人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千古贤妻和千古贤母。

    “噗!”苏洵突然喷出大口鲜血,直接昏死过去。

    “阿爹!”“官人!”“公爹!”“阿郎!”阵阵惊呼声骤然四起,整个苏家瞬间乱成一团。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苏洵从突兀发病到最终痊愈,出人意料地居然长达四个月时间。期间苏轼忧心忡忡苏洵会随着程夫人一道而去。不幸中的万幸,苏洵终究还是艰难地熬过了鬼门关,终于在四个月后痊愈。

    由于苏洵病重,程夫人迟迟未能下葬。如今苏洵痊愈,安葬程夫人立马成为苏家头等大事。

    苏洵家的祖坟在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高祖苏釿与高祖母黄氏、曾祖苏祜与曾祖母李氏、祖父苏杲与祖母宋氏、父亲苏序与母亲史氏、苏洵的大哥苏澹以及苏洵自己三个早夭的孩子和苏八娘皆埋葬于此。

    苏洵以前曾定下家规:凡是苏家的人,死了之后,家人一定要将其归葬于祖茔。有喜事如加冠、婚嫁应相互告知;年少孤苦零丁者,老人为其取字命名;贫穷无依无靠者,富者将其抚养成人。如果有人不按照这些规定做,全族人可以毫不留情地谴责唾骂他。所以,如无意外,程夫人理应归葬于祖茔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

    杨姨娘、王弗、史氏三人面面相觑良久,最后还是杨姨娘鼓起勇气对苏洵说:“官人,姐姐在临终之前对于安葬之地有过交代。姐姐临终之时千叮咛万嘱咐,说前一晚眉山县尼姑庵的朱师太托梦。师太托梦说苏家祖茔风水固然不错,可惜只贵不富,且不利于子孙后代的繁衍。师太说蟆颐山之东二十里的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老翁泉是作为苏家新坟最好的选址。姐姐嘱托一定要将其安葬于老翁泉侧。”杨姨娘点到即止,低头不再言语,把决策权交给苏洵。

    苏洵闻言,神色肃穆凝重,内心暗自一叹:无论朱师太托梦是否可信,但其对于苏家祖茔的说法确是有理有据。苏序的母亲宋氏生子女九个,唯苏序独存;苏序之妻史氏生子三个,长子苏澹先苏序而去;苏洵之妻程夫人生下六个儿女,仅存苏轼、苏辙。

    苏轼闻听,内心惊疑不定。又是朱姓老尼!苏轼对于朱姓老尼的情感极其复杂:有尊敬,其待自己如同长辈对于晚辈一般;有敬羡,其似乎可以预知过去未来,法力通天;有畏惧,这是人性对于未知的本能恐惧;有惧怕,他偶尔也会怀疑其是否在操控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苏轼看向迟疑不决的苏洵,他知道程夫人的临终遗言在苏洵心中的分量何其重要,也明白苏洵对于自制家规的坚定遵守。苏轼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他的心声告诉苏轼,无论朱姓老尼出于何种目的,她绝对不会有任何不利于自己的心思。现在只需要一个说辞给到苏洵即可。

    苏轼俯身蹲下,握扶住苏洵的手臂说道:“阿爹,咱们苏家安道里的祖茔已不宽敞,恐怕难以安葬苏家的子子孙孙。现在再立一处新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咱们现在居住的江上宅距离老翁泉较近。苏家祖茔至江上宅与老翁泉至江上宅,二者之间,有二三十里的差距。阿娘至今迟迟未能下葬,应该尽早安葬,越快越好。”

    苏洵犹豫再三后最终点头同意。于是,十一月初,程夫人归葬于老翁泉侧的新坟。动土之日,苏洵面对亡妻的灵柩,终老泉边陪伴亡妻的念头油然而生。他命人同时开凿二室,以便自己百年后与亡妻合葬一处。

    苏洵自此号“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