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景祐新风 » 第六十四章 奇葩对奇葩

第六十四章 奇葩对奇葩

    是的,大宋是有骑兵的。

    这点,再次刷新了顾深的印象......他一直以为,大宋没有燕云十六州在手,不仅缺失了北方屏障,还没有养马之地,严重缺马,所以大宋根本不存在什么骑兵。

    但事实却是,大宋不仅有骑兵军团,甚至在雍熙北伐的时候,赵二还曾经组织起十万骑兵,跟契丹人玩了一把骑马与砍杀。

    赵二微操玩脱了,那是一回事,但至少人家赵二在位的时候,大宋真不缺马,因此赵二才有底气发动雍熙北伐。

    而那时候不缺马的原因,是因为河湟之地,还在大宋手里,大宋可以在河湟之地养马,获取战马资源。

    可如今......河湟之地被党项人占据了。

    真不赖人家赵大和赵二,是宋真宗没守住河湟之地,被党项人给占了去。

    这下好了,大宋最后一个适合养马的地方也没有了,骑兵军团的日子,那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

    没有了足够的年轻战马补充,大宋的骑兵军团甚至连一人两马的最低配置都做不到了,这势必会影响到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的。

    因此,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大宋的骑兵军团一直在缩编,甚至到了后来,索性被人为的分割为好几个部分,就地驻扎,成为了一支奇葩的骑兵兵种——防御型骑兵。

    大宋的骑兵,只能短距离作战,战马资源的稀缺,导致大宋的骑兵根本无力长途奔袭,只能各自划定好防区,在自己的防区内作战。

    也正是因此,当袭扰神木县的党项遇荣部,在进攻一天无果后,第二天选择了撤走。

    一群党项步兵,骑着马,怎么来的,怎么撤走......难怪不带辎重呢,带了辎重,跑起来就没那么方便了。

    而随后带着清边军骑兵赶来支援的王凯,在明知道敌人刚刚撤走不到两个时辰的情况下,硬是拒绝了顾深的提议,坚决不肯带着骑兵去追击党项人。

    就算顾深苦苦的劝说,表示那帮党项人就是骑着马的步兵,根本不懂骑兵作战......废话,这点久镇西北的王凯能不知道么?!

    是,党项人是奇葩,不过是一群“骑着马的步兵”而已,但他手下的骑兵,也是奇葩的“防御型骑兵”啊!!!

    大宋的骑兵,根本没有长途奔袭的能力,因为马匹的老化和短缺,导致骑兵根本追不上敌人......而且就算勉强追上了,马力乏了,也发挥不出多少战斗力。

    万一再让党项人设个陷阱,来个包围啥的,可就得不偿失了。

    王凯可不是那种看到军功就脑子发热的蠢货。

    因此,王凯严厉的拒绝了顾深的建议,在视察完毕神木堡,发现并无太大损失后,隔天就带兵返回了府州驻地。

    给顾深气的,当着王凯的面,表示要上书弹劾他......王凯凛然不惧。

    是,大宋以文御武是没错,但还不到一个知县可以对两州巡检使发号施令的地步......如果是苗继宣要弹劾王凯,那王凯还得认真对待,一个新任知县,想弹劾就去弹吧。

    王凯就这么走了,闹得顾深还真的要写信给麟州知州苗继宣......最后还是王吉给拦住了。

    等到王吉把如今大宋的骑兵困境跟顾深一解释后,顾深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有点哭笑不得。

    好嘛,党项和大宋,“骑马的步兵”对上“防御型骑兵”......这两国,难道是在比谁更加奇葩一点?!

    但这事儿吧,多少也是给顾深提了一个醒——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太想当然。

    弹劾的事儿,就此作罢,在得知了王凯的困境后,顾深也能理解王凯为什么不带着骑兵追击了。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先清点一下在这次袭扰中,自家的损失吧。

    人员损失不大。

    可能是因为党项人确实不擅长攻城,也可能是果荣部确实是出工不出力,因此在人员损失上,双方都不大。

    党项人那边因为攻城大概战损了不到五十人,而神木县这边,因为得到情报及时,百姓大部分都逃进了县城或者神木堡,只有约七八十人散落在外,下落不明......大概率是被党项人给掳走了。

    而守城兵丁方面,神木堡那边只是在党项人撤军的时候象征性的追击了一阵,小战一场,伤了十人,神木县这里,也只有八人阵亡,伤二十余人......总计加起来也是伤亡了不到四十人。

    这样的战斗,确实正如王吉所预判的那样,只不过是一场很平常的边境摩擦而已。

    而对于神木县来说,损失最大的,大概就是城外田地里的庄稼了。

    果荣部虽然在攻城方面出工不出力,但是为了给李元昊交代,还是很尽心尽力的毁掉了神木县城外的大量农田和庄稼......顾深上任后的第一年,注定要欠缴当年夏税了。

    这对百姓来说,才是很正意义上的大损失。

    为此,顾深不得不写信给麟州知州苗继宣,一方面请求欠缴夏税,另一方面,顾深也就此战,给苗继宣发了一个工作报告。

    顾深在此战过后,拉着王吉和张岊做了一次复盘,全面的了解了一下神木县的防务情况,然后三人得出了一个结论——神木县的防御,还不够立体。

    但凡在神木县的西北方向,还有一个城寨,也不需要多,只要有两百人守卫,那么党项人就绝对不敢这么轻易的绕过神木堡,深入腹地来进攻神木县。

    这样,神木县附近的农田庄稼们,至少就不会被党项人给祸害了,也不用欠缴税收了。

    因此,顾深觉得,有必要在神木县西北再造一座城寨,跟东北方的神木堡互相呼应,形成神木县的北方防线。

    但,就一个问题——修城寨的钱,从哪儿来?!

    顾深觉得吧,这事儿,属于是公务,自己这边没辙了,肯定得请求上官的帮助。

    当顾深把自己对神木县的防御规划,上报给麟州知州苗继宣,请求他的帮助时......苗继宣对顾深的规划赞不绝口,还专门写信给顾深,以示褒奖。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给顾深都弄懵了,啥情况这是?!

    顾深给苗继宣发工作报告,核心思想就是一个——要钱!!!

    修筑堡寨,保证地方安全,这事儿你州府难道不应该拨钱支持一下的么......好歹给点吧,神木县今年的夏税已经欠缴了,什么时候能还上都没谱,哪有钱修堡寨啊!!!

    结果你苗继宣一封嘉奖书信过来,这事儿就没下文了?!

    顾深实在是不懂苗继宣的这通操作了......从初见时的交谈来看,顾深不觉得苗继宣是那种尸位素餐的人啊。

    没办法,再写了一份工作报告送去州府,这次更露骨一点,直接要求州府财政拨款支持......然后这份工作报告,直接石沉大海了。

    给顾深弄的有些莫名其妙了......正琢磨着是不是要去一趟银城县的府衙,当面面见苗继宣的时候,王吉终于是看不下去了。

    “知县莫要心急,此事......另有隐情。”王吉劝阻了顾深,说道。

    王吉本来以为吧,以顾深之前表现出的务实性子,这种官场上的事儿,也许不用自己提点顾深也能懂......但如今看来,顾深还真的不懂这些。

    苗继宣专门写信嘉奖顾深,那意思就是告诉顾深,放心大胆的去干,真出了问题,老子给你兜底。

    但要钱......没门。

    西北地区,哪儿都缺钱,麟州又是边境州,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哪有功夫为了一个县城是不是要修堡寨而专门拨款的道理。

    一般这种事儿,依照往年旧例,都是地方向民间私募修筑堡寨,然后官府负责派兵丁驻守堡寨,彼此合作,这样也能减轻一下官府的财政负担。

    这是西北地区的行政特色。

    所以啊,顾深写信给苗继宣要钱,苗继宣会理会才怪咧。

    不理顾深,就是告诉顾深,这事儿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苗继宣能专门写信给顾深嘉奖,暗示这事儿他兜底,已经足以说明他是个负责任的好官了。

    这一套一套的,给顾深听的实在是有点懵......还能这样做事的?!

    在苏州的时候,范仲淹可是连外包工程这种事儿都能把顾深骂个狗血淋头呢,结果到了这边,民间私修堡寨这种事儿,居然还是官方默契......这都叫什么事儿?!

    不管什么事儿吧,反正经过王吉的一番提醒,顾深总算是搞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绕,那就想办法自己筹钱呗。

    而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神木县那叫一个穷啊,上哪儿找钱去呢?!

    这地方,久经战乱,又是边境州,几个像样的大户人家还会留在这里,有条件的早就想办法内迁避难去了。

    唯一一个坚持的最久的大户人家,那就是杨家......所以杨家将的故事,才能被人广为流传。

    但可惜,杨家人也在太宗年间迁入了内地。

    不是杨家人不愿意守边疆了,而是太宗皇帝也心疼,老杨家为大宋守了几十年的边疆,守到家里就剩下一群寡妇加一个未成年小屁孩了,再这么下去,太宗皇帝也不忍心,这才特意下诏让杨家内迁的。

    总而言之,如今的神木县,真就只有数千普通百姓,你指望从他们手里掏出钱来修筑堡寨......得多狠的酷吏才能做出这种事儿来?!

    顾深没辙啊,再次找到王吉,跟这位县丞商议一下,到底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