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上高原 »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上午1点30分,终于准时到达昆明。张总到机场接我们一行4人。走出侯机大厅,没想到外面气温和西安差不多。我们要到他的公司去参观,担心打扰和麻烦他,可他却很热情。见了面说:“这几天风和日丽,好朋友带来好天气,也是昆明的好天气迎接远方的好朋友。”张总很会说话,打消了我们的担心和疑虑。

    与曹总握手时,曹总说:“二年不见,张总年轻了好多,像小伙子似的。“

    张总回敬:“你更漂亮了。“

    他们几个人寒暄着,我站在旁边行注目礼,我与张总是第1次见面,而同来的曹女士,刘总,还有李女士与张总熟悉,我只知道张总是大老板,这也是路上他们给我介绍的,因此张总在我的心里有些神秘感。

    上车时,张总主动抢先坐在商务车后排,看来很低调。路上热情地介绍昆明这几年的变化。讲解中,感到他文化修养还不错,人也热情厚道礼貌,是个不错的人。

    近年来,去过不少城市,走的多了,看的多了,有了审美疲劳,满眼都是高楼大厦,一个直接的感受就是全国城市都一样。区别只在于有的城市大、有的城市小;有的高楼多,有的高楼少。城市之间,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

    昆明也是十几年前来过,而现在坐在车上穿梭在城市里,感觉这个城市不一样,如今的昆明不再是一个落后、闭塞的边疆城市。她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美丽的,现代化的旅游城市。

    我眼正看着,耳朵里传来张总的声音:工作之余,我将带你们用少量的时间看昆明,品小吃,现在到红塔区吃米线。

    他们三个为同声说好,我礼貌的点着头,表示着我的态度。

    我知道,昆明绮丽的湖光山色,四季宜人的气候,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高架桥下,两边树木成行,花卉一片一簇,没有露土的地方,车流如织,一个个美丽的小区飘忽而过,楼房不高,宁静祥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嘈杂、纷乱。

    曹女士看着这些,感慨地说:“这几年在经营的生意场上,走南闯北,去了不少城市,BJ的大气豪华,深圳的现代简约,上海的洋气和小资,广州的繁华拥挤,成都的闲适自信,重庆的现代山城,西安的古都情结,大连的简洁明快……我以为,中国的城市在变,都变得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繁华热闹,可昆明在变化中,保留着四季如春的气息,宁静祥和的安宜,适合人居住的地气,热情接纳四方的游客,我还是很喜欢昆明。

    是啊!听了这话,我也有深深的同感。有些城市,路边还存在低矮、凌乱、嘈杂的脏乱差;更多的城市在改造中,交通秩序混乱堵塞;不少地方,楼高了,红尘世俗味重了,灯红酒绿,一味地和西方接轨,城市节奏变得很快,很难让人适应。昆明,这个城市,还保留着它的水润、干静、民族特色,极容易适应和融入。

    正说着,车拐入一个小巷,进入一座玉石淘宝场所,没门支着一个巨大的石头,少说也有好几吨重,近前看,褐色灰锈的表皮下,露着绿荧荧的光,个别地方露出绿色的玉石,被人用手摸得光滑,泛着贵重的翠光。我才明白,这是赌石,也是宝石。

    穿过露天淘宝的摊位,穿过大厅,进入餐厅,我抬头看了看表,中午2点,偌大的餐厅空无一人,这时是吃过饭的点,只有我和几个人。上菜速度很快,先端上来配菜和小菜,接着每人面前放了一个大海碗,比陕西人咥面的碗还大许多。从碗的大小,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饮食特色和好客程度,看来昆明人也很厚道好客,总是想让客人多吃点,碗里的荤汤,是鸡汤,上面浮着一层油,看不出热气腾腾的气势,其实是滚开的,油是用来保温的。那汤是鸡汤。一碗米线的配料,盘子里放了七个小碟,有白色的鸡肉片,红色的鱼肉片,白色的豆皮,紫色的萝卜,黑色的紫菜,绿色的香菜和葱段。又是七彩色。挟起肉片或是菜叶,汤里一浸,提起便可入口。有点像涮火锅的味道,不过比涮火锅方便简约。

    张总亲自打开食材,给大家递筷子,奉茶,安排好每一个细节。

    米线是云南的著名小吃嘛!品尝起来,味道还真是不错,米线柔软嫩滑,汤鲜味美,人人吃得顺溜,头上冒出细汗。物美价廉,凡是民族地方风味小吃,能传承几千年,都有自己的特色,带着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一碗米线,含着大的世界。

    吃完饭,张总邀请大家到公司参观,坐下后,他熟练地洗茶、烧水、泡茶、冲茶、添茶,动作娴熟,茶道程序流淌,很有美感,茶的确是好茶。一泡、二泡……我端起茶杯有些舍不得入口,他用鼻尖嗅了一下,只觉奇异的香气亘古、厚朴。

    茶分三道,三道茶的第一道是“苦茶”,第二道是“甜茶”,第三道是“回味茶”,隐寓着人生经历也是如此。

    张总从机场接人,到吃米线,再给客人泡茶,一直很勤快,注意每个细节。这样的人,不成功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