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诗语词曲 » 3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3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这秦观一口气跑回旅店,想到苏东坡的那个不屑一顾的眼神,心里狼狈。再一想自己千里迢迢来到京都不就是赶考吗。自己窝在山野十年苦读不就是为今天的一搏吗。自己非但功不成名不就,还受到苏家人的这样的款待。又对有自己对一见倾心的苏小妹的承诺。

    心里想着竟是说不出的惭愧。眼看不到几日便是科考的时日了,自己被那女子的琴声诱引……但想到那女人的确令人垂怜。可是她明明是等着那个大恩人的苏东坡啊。再说我岂能与人家功成名就的大师的苏东坡相题并论吗。自己只是一界穷酸的书生而已。受人恩惠便忘乎所有……越想越觉得羞愧。

    正在此时,只听见店小二敲门的声音,问道:“是谁?”“大学士苏东坡在楼下说要拜访你。”一听是苏东坡。吓得手脚无措。心里颤抖着,那里有脸见他。往窗外看了一眼,不高,若一二米,以下便是其他房屋的瓦屋,急忙爬上窗台使劲的往外跳下,跌落到那瓦屋顶上,这下可不得了了:“捉贼呀!捉贼……”只听下面一片呐喊声。

    当人们把他从屋顶上赶下来,恨不得地下有个洞钻进去。后来还是苏东坡上前告诉众人:“此人是我的朋友也。”大家才一一散去。这秦观还摔伤了脚。苏东坡将他扶着回到房间:“这些女子温婉妩媚的确令人折服,可男人还是当以功名仕途为重。”这不分明就是教训自己吗。秦观想。面红耳赤地越发羞愧难当的样子。

    这一来,秦观那里还有机会去参加科场考试哦。考场之后,他便是找了个时机悄悄溜出了京东。准备回到家乡复读准备下一次参考。

    离开京都,心里落寞,沿途风雪不断,一路辛苦不堪,这日终于走出风雪交加的北方,踏上家乡的路上,他的家在离京都较远的偏南的一个小城市,实际他也是苏家人的半个同乡,他的家乡离苏东坡的故乡不过百里路程。

    歇下来的时候,见到这南方的景色,虽是隆冬尾未,春寒料峭的时候,见到远山近水,初露春机,斜阳初下,路边的紫海棠渐渐盛开,在风中含露而绽的感觉。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触境生情吟道: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路回到故乡。自此仿佛受到苏东坡的影响,决定一心苦读,来年应试,争取即中。这秦观在家复读不提。

    且说这苏小妹,自从秦观离开,左思右想,得不到他半点消息。直到科举考试结束后才发现秦观他并未高中。但是她依旧对他念念不忘。人也逐渐消瘦。秦观的事情只有苏东坡知道。这个当哥的也是,见到小妹心思难定,也知道那秦观定会再来赶考,认为凭他的才华并且应该中榜。

    这天,找到个机会去调侃自己的妹妹,也是开导她。时值春季,此时的苏家庭院里,春意正浓,庭前景色依旧。这苏东坡穿过庭院的石径未到苏小妹住的院落,有一圆形拱门,走至附近,见到苏小妹立于袅袅的一棵桃树下面,脸上虽无忧郁之伤,然亦无法安宁。如若那秦观此时见到,恐怕也无不因之动情吧。如今她所恋慕的,不知去向杳无音讯。看我今天去调侃这个鬼丫头片子一番。好让她暂时忘却那些烦恼。这苏东坡心里暗笑想道。

    穿过拱门,重重的脚步声惊扰到了苏小妹,转身看见是自己的大哥苏东坡,只见她眼睛一酸,两眼湿润地走过来,俯在苏东坡肩膀当真落起泪来:“有这么难耐吗?”苏东坡拍了拍妹妹的肩膀说:“你还嘲笑我,不是你私自领着他来我们家的吗?”苏小妹推开哥哥苏东坡,一手抚着额头说道:“你不看看你长得丑的样子……难怪他一走了之。”“我有那么丑吗!”“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苏小妹听,了,觉得说到自己的长尖下巴了,又气又急,冲上去要打,这苏东坡拔腿就跑,两人在院子里追逐着:“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有你这样当兄长的吗。”此时听见父亲苏洵的声音,苏东坡才止住脚步说:“我本来就是想来告诉她的,秦观因风寒感冒未能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回家去复读去了……”

    这才平复下来。

    乌衣门弟恨.

    又遭小人忌

    且说这苏东坡从小就有喜欢调侃他人的习惯,也是他们家父母开明大度,比较民主造成的。又是家里长子,父母以其作为其下的孩子的标榜来养。特别是兄弟苏辙言行举止必须以哥哥为中心。那苏东坡三天两日地拿他开蒜,他不敢有任何的抵助情绪,因为哥哥是他的做事做人的标准。这么一来他经常出入朝廷,时不时说话待人处事的态度比较随便。即使是有口无心的话得罪了同僚自己也不知道。

    这年春天的时候,一日,因修造一新的皇家园林艮岳竣工,苏东坡随皇上及众臣游览其中,园内的树木种植遮天蔽日,远山近水多为人工打造,山皆是千里之外的西北山中砌出的巨石由人工返运而到京都的,再由匠人或堆砌或嵌入创造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峰山峦。横于园内,气势恢宏。有低矮的地方石上雕刻鱼虫鸟兽草木花卉,色彩艳丽。

    一座大湖便是引那洛河之水,人工凿开沟渠挖出来的。湖岸蜿蜒曲折,尽是栽种的杨柳树木,因为低矮已绿郁成荫,一片片绿翳随风翩翩。湖与山峦的距离之间仿佛异常遥远,其间伫立无数亭台楼宇,高屋瓦棱,阳光下徐徐生辉。间或有廊间,石桥,拱桥、各建筑面积之间又有白灰的矮墙隔离,以拱门石径相连。石径两旁春花春草盎然繁艳无比。园林之大,平眺难尽。绿树掩映之下,只见山石之间水波浩淼。无数的凫雁浮泳水面。大有“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的感觉。

    随行的官员纷纷跟着皇上的龙撵走,而皇上当着众人说:“我只知道苏大学士作诗词口吐莲花,天下人皆喜欢。”命苏东坡赋新词,这苏东坡见到如此美好庞大的山水画卷,心情自然愉悦,一时兴起高声诵道: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正在此时,一个叫谢景温的大臣,此人是宰相王安石的姻亲,中年,长得矮小肥胖从人群中疾速走过,到了皇帝龙撵边说道:“这明明就是上午时分,那苏东坡却念什么落日绣帘卷……他分明故意的……”那皇上一听面色凝重起来。

    一行人见到似乎要出什么大事情,个个低头沉默不语。当谢景温走过苏东坡身旁时,苏东坡便道: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你!”那谢景温仿佛知道是在骂自己,二目圆睁哼道。

    “等着瞧吧……”

    又回头看了一眼苏东坡说道。

    再说这秦观回到家中,见到家人贫穷不堪的样子,回想那京都的繁华,心中决定如若再考无果对不起艰苦挣扎供养自己读书的眼看年龄越来越大的父母。

    他的家居于镇尾僻静的一个角落里,父母皆是农人。一楼一底的一栋小楼,竹篱围着的小院子里堆满了杂乱的农具。仅仅只是靠着几亩薄地维持全家的生活,原来他脚下也有两个兄弟,可是一年干旱都活生生饿死了的。秦观一个人住在楼上,还隔出一大片当了书房。父母住在楼下,除了卧室便是成日烟熏火烧的灶屋。

    为了再赶考,秦观读书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二年开春的时候竟生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由父母日夜颠倒地伺候着,每天看着他们沿着嘎吱嘎吱作响的楼梯向上爬,给自己送饭喂药,心里惭愧不已。

    即使躺在床上他也未扔下书本。

    这日阳光明媚,光亮从那面陈旧简陋的木窗洒进来,在凌乱的一地的书简中移晃,忽然他感觉自己好多了,从床上坐起来,行动迟缓地走到窗前吟道: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就像是眼前摆着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繁琐的事情,忽然无影无踪了。病也一下子全愈。干脆利落地穿好衣服下楼出门转山转水去了。

    不知不觉到达一片山上,绿郁葱葱,莺啼花盛。忽见一片竹林,移脚前往,斜阳渐远,四下里清寂宜人。秦观感觉神淸气爽,坐在那里,忽见一女子素衣清颜在眼前徘徊,口中念念有词。惊奇。自己一直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那乡邻四舍的男女大都认得,从未见过这么个女子。碍于男女有别不敢说话。独自坐在路边听她念叨,仿佛都是非常美妙的诗句,恍惚中听得:

    半生烟雨半生寒

    一杯浊酒敬流年

    回首过往半生路

    七分酸楚三分甜。

    实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便是站起身来上前施礼后问道:“烦问小女子那里人士,家居何处?诗出自那门大师名下”“我乃李清照。”“李清照?我朝大才女……”话未说完,只见她飘然而去,回头又道:“我住京都苏家呀。”仔细一看那神态,五官眉眼这不就是苏小妹吗。摇了摇头,什么也没有了。这秦观心中不解。半晌才回火过来;也许是自己心里时刻都念着她的原因吧。

    夕阳西下,暮色渐起,秦观起身离开山上,盘旋着山路回到家里。

    第二日便告别父母,一心要往京都去,眼看今年大考再即。

    8.富贵虚渺无常在

    贫穷所以读书来

    这秦观背着干粮袋与行李又踏上了去京都的路上。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不外乎就是一二米宽的车马之道。沿途转山转水的地方只能步行或者是坐那过河的小木船。因为节省车马费用,秦观只能步行着走到京都,梅雨季节,道路滑倒的时候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说也是非常艰苦而劳累的。从他的家乡到京都至少也两个月的路程。之前回来的时候也间或有租坐过马车的,那是因为苏东坡送给他的银两在身。回到家后又将所剩无几的点散碎银子补贴了家用。

    行走了一个多月,眼看春天将要结束,好不容易终是走到京都城里的边缘,疲乏难耐的时候便随便倒在什么地方躺下。

    一日夜晚,正孤苦难熬之时,见到一轮明月竟破云而出。此时,朦胧之中发现自己又是到了苏家的院子外的门庭,想来也是奇怪,自己决定大考之后若取得功名再到这苏家,谁曾想自己转来转去还是转到这里,难不成自己当真与这苏家有不浅的缘分。站在原地犹䂊地不在前行。心中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期待。正在此时,只见那院子门一下开了,出来的人正好是自己日思夜想的苏小妹。他伫在空旷的地方,恰好在她视线范围中,还没回火过来的时候,那苏小妹早己迅速走过来,挽着他肩头空空如己的那只干粮袋子,拽着他往院子里走去。

    园中花木树影被皓月照得分明。轻风拂过,香气飘逸,芬芳扑鼻。忽然天色骤变,皓月淹没,乌云堆集。随即一阵急风,伴大雨盆注,那门厅上挂的灯笼也被吹熄,四周一片漆黑。秦观并不慌张,倒生出几分情致,低吟道: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那声音也是感人至深。

    暗黑之中,二人禁不住诱惑的相拥而行。直接到了苏小妹的闺阁,也许顾不上那些个什男女授受不亲的事儿了:“我是知道你今日会赶来。”那苏小妹说。谁让这孤男寡女的寂寞难耐呢。

    自此,二人死心塌地地在家人的安排下成了婚。

    谁知这秦观竟果然再试高中进士及第。得一职位虽是远离京都的地方又比较偏僻,去任县令,这苏小妹亦是欢天喜地的跟着丈夫去上任了。

    且说秦观上任的地方就是个偏僻与荒凉,二人坐着马车,车上载满那苏家人给苏小妹的陪嫁的银两。虽说这地方是离京城很远,好在自己有了一官半职,不管怎样的也是仕途的开始,再说自己在朝廷不占人不占势的,这个也不错了。虽说苏辙在朝廷官儿是越发的显赫,但是人人都知道自己是苏家的女婿,他那敢轻易用权。那大舅子苏东坡是一闲职,别人帮忙,依他的德性自己随时就是及及可危的啊。一路上秦观想着。

    一二个月的翻山越岭,终于到达了任职的邺州。到了县衙门一看,一片空旷荒寂,遍地杂草丛生。两扇栅栏门的公堂旁边几间旧瓦房子算是县令的住宅。对面就是那囚犯们的牢狱。黑黢黢的一片瓦脊。

    之前的县令年事己高,又因食了什么有毒的食物一命呜呼的。家眷仍旧占住着房子,这秦观与苏小妹进不了屋。那地方的梅雨也时期长,从三月开始淅淅沥沥一直落到五月中旬。

    夫妻俩只得住在公堂里的角落,还是几个衙门里干差事的人上山砍了木头扛回来给搭建的两间房子。

    白日里秦观便坐在公堂上办案,还好,这地方人少,案子也不多。说是前年一场大旱,饿死了人不说,许多人干脆拖家带口离乡背景了。

    日子虽是苦点,但是比较优闲。这秦观与苏小妹也是宽厚的人,见到那去世的老县令的孤儿寡母,甚是怜悯,除了让她们占住着自己该住的房子,还送些银两让她们生活。过了些日子,老县令的儿子十六岁,秦观又将他弄到衙门里当了差。

    一天,正逢七月初七,这里的人兴过乞巧节,今年迥然不同于往昔,之前在京城那是异常让人兴奋的节日。一到夜晚,人们会拎着灯笼去外面看天上牛郎织女星相会鹊桥。长街漫步灯火通明。可是在这里却是一片冷清。

    天幕未启,这秦观与苏小妹那里睡得着觉,于是干脆起来出门,走到公堂外面的一处空地,眺望:星空下,朝露繁聚,二人拎着灯笼,走过杂草丛生的土山包,站在那里,赋诗述怀:

    闲庭漫步荒野外

    鹊桥相会不复在

    这是秦观念叨的。接下来苏小妹念道:

    恋慕去年京城里

    谁言此地雨潇潇

    正在此时听到一片呼天喊地的哭声。二人连忙转身回去,到了屋里,才知道是那老县令的遗妻上吊自尽了。说是对不住新县令。

    离开东篱只几步

    转身一片天地阔

    这秦观自然是按常理搬进县令的居舍。又让役差将那公堂之上的板板房撤了,把个公堂彻底地清洁了一下,整理得宽敞亮堂的样子。那苏小妹更是自己一手一脚的将衙门内的几间简陋的房间打扫了一番,又花了自己的钱差人到外面购买了些家俬器具被褥什么的,另外又腾了一间房子作书房用,又把书房的墙壁凿开一面,外面是一片杂乱的空地,日复一日地在地上栽花种树,边上插上竹木做的矮栅栏。这才象是个家的样子。平时里秦观到前面公堂工作办案处理方圆百里贫穷土地上的大小事务。苏小妹便在屋里读书写诗。请了个当地的徐凉半老的婆子煮饭。日子过得都还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