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清城遗梦 » 第三章

第三章

    夏天就是这样,虽说是一个万物生长的的季节,但世事无常,在这个季节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情。

    四高台勤劳的村民在这片土地上种植了高粱、玉米、黄豆、黑豆等作物,玉米和黄豆要种在地身高的田里,只有韩台的牛地会种植一些小麦。每到夏季,田里的庄稼会趁着好天气可劲地生长,每当夜间,如果去田野里倾听,你肯定会听到玉米拔节的响声,它们好像也害怕遇到几场大雨或者分洪而遭殃。但雨水对农作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每每大雨过后,地里的野草会长得老高,这时候生产队长会马上召集社员们锄草了。

    说起锄草,不得不说上山下乡时期的那些事。1968年,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去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量城市知青离开城市来到农村。1969年夏天,四高台分来了四个知识青年,两男两女,都是望京市里人。两个男的分别叫金援朝和赵培军,两个女的一个叫周文英,另一个叫庞媛媛。四人只有庞媛媛高中没念完,剩下三人都是高中毕业。知青平时就住在生产大队院里的东西厢房。这几个城市里的读书人,一个个长得细皮嫩肉,平时说话咬文嚼字,一到参加生产劳动就捉襟见肘了。

    郭台由于土地少,没有接纳这几个吃白食的读书人,于是金援朝和赵培军分别去了韩台和张台,周文英和庞媛媛分在了李台。两个男的慢慢适应了生产队的劳动强度和节奏,从开始挣5分,到后来挣妇女的8分,最后终于挣到了男劳力的10分。相比两个男知青,这两个女知青就遭罪了。李台的土地最多,村里大部分地种着高粱,还有少部分种着玉米和黑豆。每到夏天,尤其是三伏天,田间的草在雨后长得老高。雨一旦停了,生产队长李宝光就会马上会召集社员锄草。

    这个年月没有机械化的除草工具,干活只能靠人力,如果地湿下不去锄头,或者草太高,人就得钻进地里拔草,反之就用锄头来锄草。农村人从小干惯了这活计,但城里来的千金小姐哪干得了这种农活呀!

    两个女知青来的时候恰巧赶上夏季的锄草劳动,队长派完活以后,人们都开始干了。两个女知青却费劲的拿着锄头,慢慢地锄草,很快就被落在了后面。被落在后边不说,俩人的手很快都打了燎泡,燎泡磨破了,脓水流出来沾到锄把上让手钻心的疼,两人最后都疼得蹲在庄稼地里大哭起来。

    队长李宝光看到这个情景,就让俩人先回去了。这样的劳动当然是不能给工分的,但人总是要吃饭的,于是李宝光找到郭永合与张金贵商量,看看能不能给这俩女娃找点别的活干。最后,大队领导班子决定让周文英去小学当代课教师,因为几个知青里周文英的字写得最漂亮,而且是高中毕业。庞媛媛则继续参加生产劳动,每天派别人一半的活,给一半的工分。

    这个决定拯救了周文英,却苦了庞媛媛。原来还有一个搭伴落后的,这回只剩下她了,得知还要继续劳动后的那些天,庞媛媛总是以泪洗面,有一次几乎要上吊自杀,在众人的劝解下,他才慢慢恢复了生存的勇气。

    人总是要活着,饭总是要吃的,劳动总是要干的。每次锄草,庞媛媛拿着锄头不敢怠慢,紧赶慢赶的追着别人,但还是很快被落下,别人要歇的时候她在干活,大家收工了,他的活还没有干完,别人散工走了,他还在地里干活。开始还有人帮他,到了后来就只剩他自己了。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这个女孩子很害怕,他总想大哭一场,但是哭又有什么用呢?在自己将要绝望的时候,她看到从对面伸过来一把明晃晃的锄头,这把“锄头”干活真快,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她跟前。庞媛媛吓了一跳,原来是李明亮接他来了,绝望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了。

    这个李明亮就李三爷的大儿子,充分遗传了李三爷的基因,个子不高、又黑又胖,脸上也有不少的麻子,而且说话口痴。明亮已经24岁了,比庞媛媛大七岁,因为人长的丑,说话不利索,所以到现在还没搞妥对象。从庞媛媛第一天来到李台参加劳动,他就开始注意这个女孩子了。年轻亮丽的外表、雪白滑嫩的皮肤、朝气蓬勃的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深深打动了这个庄稼汉子。明亮知道自己这辈子不可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平日里干活也只是偷偷地看看庞媛媛。

    这些天干活的时候,他发现队里的人慢慢地不爱帮助庞媛媛了,最后总是留她一个人在田里“孤军奋战”。起初他不敢过去帮忙,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从地的另一头来接她了。两人在田垄上相会以后,明亮什么也没说,扛着锄头就走了,留下庞媛媛在地里发呆。

    就这样,夏秋的劳动一直在持续着,明亮也一直帮着庞媛媛锄草、拔草。庞媛媛感激这位农村汉子,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报答他。有一天俩人再次在田中相遇后,庞媛媛叫住了李明亮。

    “李大哥,这些天谢谢你!”

    李明亮笑嘻嘻地看着庞媛媛,憋了一会气,才挤出两个字:“没事!”

    从那以后,两个人就开始交谈了,只不过李明亮说话很少,也很慢。

    大秋割高粱、收玉米、割豆子都是很辛苦的活,尤其割高粱要用到爪镰,庞媛媛根本用不好。但在我们的李明亮同志的无私帮助,庞媛媛也勉强挣到了8分的妇女工分。庞媛媛感激这个大哥哥,把他当成了自己在农村中的唯一的亲人。

    冬天割芦苇,庞媛媛更没干过这活,第一天干活就把手划了一个大口子,李明亮带着她到张英那里消毒后还缝了几针。庞媛媛那一冬的活计,打苇子淘(tou,发一声)苇子都是李明亮帮她干的,她总是在一旁看着这个大哥哥,或者帮一点小忙。

    李台有很多碎嘴子,平时说一些闲话,说什么李明亮是癞蛤蟆要吃天鹅肉啦,说什么小狐狸精把明亮迷得晕头转向啦......

    这些闲话传到李明亮的耳朵里,他根本不当一回事。但是对庞媛媛这样一个女孩子来说,她是无法接受的,有时候气得晚上睡不着,在生产大队的宿舍里哭泣。同宿舍的周文英一直以为她是被生产劳动折磨的,总是耐心的劝慰这个妹妹。冬天农忙之后,庞媛媛要回家去过年,明亮把她送到清远汽车站,上车前庞媛媛问李明亮:“李大哥,你这么帮着我,图个啥?”

    李明亮还是笑嘻嘻地看着庞媛媛,憋了一会气后挤出三个字:“稀罕你!”

    庞媛媛脸红了,她踏上回家的汽车,到了家里和父母说起了这些事,有文化的父母不同意孩子和这么一个农村汉子交往,但是孩子在那个穷乡僻壤参加生产劳动,没个人照顾也不是办法,老两口子一时真拿不定主意。

    过完年后的春天,庞媛媛和其他三个知青又回到四高台。周文英继续自己的教学工作,其他三个知青仍旧参加生产劳动,李明亮还是一如既往地帮着庞媛媛。这样春去秋来,又是一年。在这一年里,庞媛媛看李明亮不再那么难看了,他慢慢地接受了这个朴实的庄稼汉子,而且两人私定了终身。过年回家时,庞媛媛和父母再次提起这件事的时候,父母虽然不同意,但仍旧没有任何办法,就这么一个孩子,总不能看着孩子去死吧!

    1971年春天,农忙开始前,19岁的庞媛媛就在李台和26岁的李明亮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李三爷的威望在李台还是很高的,庞媛媛自从进了李家的门,就开始被众人高看一眼了。

    那个年月的很多男知青在1978年后陆续返城了,包括四高台的金援朝和赵培军,而有很多女知青却选择留在了农村,因为他们大多在农村成家、生儿育女了,等到可以返城的时候,她们已经无法割舍这份亲情了,这些女知青可能和庞媛媛这样的女孩子有着类似的经历。

    相比庞媛媛,周文英就幸运很多了,她在四高台小学做代课教师,平日里不用参加生产劳动,她感谢大队领导和村民们对她的照顾,为此特别卖力地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四高台从1969年以后上小学的孩子,几乎都是周老师的学生,这些孩子都爱戴这位城市知识女性,从她的身上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那种独有的却说不清的品格。

    周文英在村子里很孤单,庞媛媛虽然很辛苦但起码是和村民们一起劳动,苦有苦的乐趣,尤其在庞媛媛结婚以后,生产队院里就只剩下她和另外的两个男知青了。男知青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来睡得像死狗一样,她渴望有交流的对象。日子一天天这样的熬着,她的内心很苦,也许每天面对着孩子是她唯一快乐的时光了。

    大队书记郭永合的弟弟郭永森在县棉纺厂上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郭永合看中了这个城市里来的女知青,尤其对周老师的敬业精神以及教学水平十分欣赏。于是郭永合经常在晚上借着去生产大队的机会找周文英聊天,在摸清对方家境后,提出了要把弟弟永森介绍给周文英的想法。周文英知道自己这个老师是临时的,如果得罪了大队书记,很快会被“打回原形”,又要和庞媛媛一起在田间哭泣了,她想保住代课教师这个“饭碗”,于是很痛快地同意了和郭永森交往。

    1973年的春天,还是那个农忙季节到来之前,在庞媛媛结婚的两年后,周文英和郭永森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人生就是这样,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身处困境中的人,总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有了这根稻草,也就有了生的希望。这两个女人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抓住了这根稻草,虽说只是一根稻草,但它终究挽救了二人,比起那些青春定格在这一时代的知识青年,他俩无疑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