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清城遗梦 » 第七十章

第七十章

    自从大二开学后,宋姨住到自家以来,郭凡就很少回家了。他经常来师大找清洋和罗慧敏,可清洋平时忙着上辅修课,周日还要去张阿姨家捏面人,于是郭凡干脆单独去找罗慧敏了。每次罗慧敏回家,他都要跟着,帮着她干家里大量的农活。

    罗慧敏看着这个诚恳、勤劳的高中同学,心中逐渐接纳了他。妹妹学习不好,只考上了中专,好在平时也能帮母亲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了。现在让她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母亲的身体。常年的风湿病折磨着这个中年女人,虽然不到五十岁的年纪,但看起来却像年过花甲。这几年可能是由于长期受累受凉,母亲又患上了肾病,长期吃药治疗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在交往中,郭凡也觉察到慧敏心里的巨大压力,他时常劝慰她,让她向前看,再熬两年多,等两人毕业有了正式工作和稳定收入后,就不让母亲再干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到那时妹妹中专也毕业了,找个班上也会让家庭状况逐渐好转的。

    今年的冬天特别冷,宋姨在入冬后就告诉玉才,说东北老家实在太冷了,提出让儿子一家来这里过冬的想法。开始玉才并没有答应,他觉得这个家已经很忙乱了,郭成小两口每天早出晚归,忙活汽修厂的活计,他俩得照顾着小孙女,宋姨的儿子来了住哪都是个问题,真要来了,这个家就更乱乎了。但宋姨说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儿媳住在郭成的汽修厂,一来可以给他看厂子,二来也可以让儿子和师傅学学手艺,在宋姨的软磨硬泡下,玉才只能和郭成说了这的想法。郭成和凤娟听了父亲的说辞,也不好说什么,宋姨也算这个大家子的一员了,而且每天忙里忙外、照顾着雨晴,她的儿子怎么说也算是一家人了,于是便答应了父亲。

    宋姨的儿子姓石,小名叫石头,是个五大三粗的东北农村汉子,他在十二月初便拉家带口地来了,石头媳妇二十出头,长得也很粗壮,也是个标准的农村妇女坯子,他俩的儿子已经六岁,快到上学的年纪了。郭成在汽修厂的办公室旁边收拾出一大间屋子,给屋子安了蜂窝煤炉子,厂子里有水有电,一家人就可以在这里生活了。

    由于夜间途经蒲洼的大车特别多,这让汽修厂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忙得不可开交,因此这一年厂子的买卖更红火了,郭成已经请了六个师傅和十几个小工,每天三班倒,石头先从小工作起,每月开200元的工资。厂子去年半年就有十几万的利润,今年的利润比起去年至少要翻一番,这一方面源于郭成做买卖的实在、仁义,另一方面就要归功于刘大拿这一年来的宣传工作了。

    自从一中的工作步入正轨以来,刘大拿一直想着自己的产业如何转型和升级。他时而想到红红火火的地毯生意就像十几年前的蚬子生意一样,犹如昙花一现,辉煌不再了。冰棍厂的买卖只有半年营生,而汽修厂倒是个常年挣钱的生意,大蒲洼这个弄好了,每年就能带来几十万的收益,如果在清城再开一家规模更大的汽修厂,那钱就更好赚了。

    年底,郭成和他报账的时候,刘大拿把自己想在清城开一家大型汽修厂的想法告诉了郭成。在交流中,郭成更加佩服刘大拿精明的商业头脑,于是二人初步商定来年在清城选个良好的地理位置,开办一家综合性、竞争力更强的汽修厂。

    想到自己的产业能够顺利地转型升级,刘大拿心里美滋滋的,这让平时看惯他一张驴脸的媳妇和孩子很是意外。儿子金强自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被刘大拿安置在清远县进修学校,干一些后勤工作。每当看到自己的儿子,他都习惯拿他和长贵作比较,儿子长得又高又胖,性格内向腼腆、说话甚至有点不利索,教书肯定是教不出什么牌名了,让他去干点什么真成了刘大拿的一块心病。虽然在进修学校每天不用干什么,到月底拿工资,但这样长久下去会把儿子呆废了,必须让儿子学点什么,将来有个一技之长,即使自己将来不行了或者社会有什么变动,儿子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思来想去,刘大拿还真为儿子想到了一个出路。

    清远一中这几年在高一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自己的外甥清洋也学习了这个专业,他预感到计算机这个工具在将来的社会上必将风行起来。于是他干脆让儿子学起了计算机。老师是现成的,一中就有两个科班出身的计算机老师,他每天让金强来一中和两个老师学习打字、编程、原理等课程。金强也发现计算机这个工具的十分奇妙,于是废寝忘食的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金强已小有所成,像打字制表、一般的硬件维修都能手到擒来。在进修学校的办公室,很多文件经过他用电脑这么一处理,顿时让单位的众人刮目相看,从此刘金强在进修学校居然有了一席之地。

    女儿金香自从调进清远二中后,很快便成了业务骨干,一年后就被提拔为教务主任,现在已经是二中的副校长了,这虽然离不开父亲这棵大树的荫庇,但金香也的确是教学的一把好手。他不仅有年轻靓丽的外表,更有出众的口才和能力,这些年一直是清远二中的最美女教师。这个最美女教师除了热爱自己的学生和教育事业之外,最热爱的就是自己的男朋友——张长贵。

    张长贵自从年后当上了熊副县长的秘书,工作兢兢业业,他不仅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更有过硬的教育理论水平,从小寄人篱下,他那种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逢迎拍马的技巧更是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熊县长自从得了这个秘书后,简直如获至宝,在长贵的协助下,他把清远教育系统的大小事务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时候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熊副县长因为前几年业绩不突出,尤其是一中马校长最后一站把最好的一届学生糟蹋了,这让他感觉自己更是升迁无望了。但自从刘大拿掌权一中以来,各方面都朝好的方向发展,尤其在九七年这届高考,清北上了七人,一本上线率超去年30%。这让处于低谷的熊副县长一时冬去春来、风光无限。

    今年入冬以来,天气特别寒冷,清城的经济发展仿佛也和这场寒冬一样,一切陷入了停滞。先是第一、第二棉纺厂先后倒闭,之后又是五金厂、炼油厂、食品厂等国营企业陆续停产。这使得大量的下岗失业工人找不到活干而终日窝在家里,有的甚至连取暖用的煤球都买不起了。

    主管工业和经济的赵副县长终日奔波劳碌,他要为广大下岗失业工人找到一条谋生的出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赵副县长在下乡调研中突发脑溢血,被拉到县医院重症监护里抢救了近一周才脱离危险,身体垮掉的赵副县长只能退居二线,县委县政府急需选拔一位德才兼备的年青干部顶上来。在这个关键的时期,熊副县因为年龄最小、近两年业绩突出而获得提拔,从末位一跃直接跻身于第一副县长的职位。

    上任之后,熊副县长不想再用赵副县长的秘书,于是长贵也跟随他一同上任,共同谋划清远县工业和经济的发展道路。虽然都是秘书工作,但这个秘书已完全不同于主管教育的县长秘书了。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长贵没日没夜的在办公室里勤奋学习,他很快了解清远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进程和面临的严重态势,当看到下岗工人的具体数字后,他不禁震惊了,长贵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这上万人寻求一条谋生之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认真分析并研究了多个南方富足地区经济发达的案例。在没日没夜的总结、钻研后,他最终认识到:如果要解决上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让清远的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工业与经济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转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格局,增强清远地区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年终工作会前,长贵把自己这些天来的总结与收获做了一份调研报告,向熊副县长做了报告。熊副县长听完长贵的汇报后,顿似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了起来。他和长贵两人一起加班熬夜,用了一周多的时间赶制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清远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年终的县委县政府常务工作会议上,熊副县长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运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分析了清远当前的经济状况,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书记、县长、与会的所有干部都震惊了,这个刚刚上任的副县长果真是有才能、有见地,更有魄力。在会议进行中,这些县里的风云人物形成一项决议:各级领导在春节期间就发展经济、兴建开发区一事认真学习,形成汇报材料,并在正月初七的第一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研究落实,讨论并形成具体工作方案。

    熊副县长在县委县政府一炮打响,长贵从此更获熊副县长的青睐,政府大楼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了张长贵这号人物,很多单位或企业如果找熊副县长办事,也开始咨询一下这个张大秘书,听一听他的建议,而往往听从他的意见后,事情一般会办得很顺利,这使长贵虽然身居秘书职位,但其地位居然也似半个副县长一样,甚至比那些排名靠后的副县长更有分量。

    过年的时候,刘大拿依旧拿出自己珍藏的茅台来款待自己的未来女婿,他见识了长贵这两年突飞猛进的成长,真是瞅在眼里、爱在心里,于是在饭桌上便问起俩人准备什么时候结婚,金香和长贵在一番商量后,决定婚礼就定在五一那几天举行。在春节拜年那几天,刘大拿专门回了一趟八间房老家,让自己的三叔刘瞎子算了两卦,一卦是定下女儿的婚期、另一卦是测算汽修厂开张的日子并起个名字。这个刘半仙掐指一算,五一那天正好是初六,适合嫁娶,并且根据二人的生辰八字把吉时定在上午十点,而五月三日那天是初八,正好适合买卖开业,并给汽修厂起名为:通达。

    张长贵到此刻刚刚体会到了人生赢家的滋味,他庆幸自己做出了选择金香这个正确的决定。他有时也会想,如果自己当初真的选择了清芬,和她成家了,现在到底能混成什么模样?也许真像老言古语所讲得那样: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在长贵经历人生雄起的同时,清芬却正在承受人生的磨难。自从和长贵分开后,她曾抱着长贵能够回心转意的期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明白了破镜无法重圆、爱人难再回头这个道理。虽然后来想通了,但心里总像堵了一个铁疙瘩,让自己喘不上气来,更让自己无法消化。

    自从父亲摔伤后,她的心情更糟糕了,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不仅少了一大块收入,而且挑费比以前更多了,怎么让这个家的日子好过起来是让清芬最发愁的事情。当她看到村里的春红出国去南韩打工挣了大钱,于是也萌生了这个想法,但当自己得知出国要花五万块的手续费,她又退缩了,因为她手头只有一万多块钱,向谁借那三万多块呀?

    清芬和妹妹提过自己出国的想法,但清芳刚刚成为正式教师一年多,一时也拿不出多少钱,于是她劝姐姐先忍过这两年,等两年后弟弟们从大学毕了业,有了正式工作,日子一定会好过起来的。

    老韩家的日子就在这种煎熬中反复地过着,清洋也看到自己熬过了这半年,终于完成了期末考试,要放寒假了。在放假前,班主任胡梅老师让清洋来系办公室填了两张申请表格,一张是给他申请王克昌奖学金的,另一张是给他申请下学期减免学费的。清洋感觉胡老师就像一个大姐姐似的照顾着自己,心中的阴霾又被扫走了很多。

    填表之余,清洋看了看全班的期末考试成绩,数据结构自己只考了80分,居然还是全班的最高分,而且班里有17个同学不及格,这简直让他震惊了,难道真像鲁明所说的那样,屈老师最终还是没放过这班学生。其他科的成绩还算让他满意,他想自己明年还能得500元的一等奖学金,节衣缩食还能省下来不少钱当做清泽的学费。

    寒假里给张阿姨捏面人的时候,张阿姨问清洋是不是像玉宝所说的那样,在清远一中毕业,而且是津海师大的理科状元,清洋只好如实回答了。于是,张阿姨提出了让清洋辅导自己儿子小喆功课的想法。清洋心里一热,他感觉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便痛快地答应了。结果这个寒假里,清洋和玉宝在白天给张阿姨捏面人,晚上还要辅导张阿姨儿子的功课,只有除夕到初三回家过了年。

    明菲知道清洋寒假里忙于打工挣钱,便嘱咐他一定要吃好休息好,不要让自己太累太辛苦。但此时的清洋,感到自己肩负着一个大家庭的未来,他不能懒惰、更不能懈怠,他认真的给雇主捏面人、保证每一个都是精品;他不遗余力地给小喆辅导功课,帮他突破学习中的每一道难关,而且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心得传授给他。

    小喆被这个大哥哥的学识、能力和素养深深地感染与折服了,他从此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每次家教后都和父母夸赞着韩老师的水平,从此张阿姨一家更加信赖清洋了。过年的时候,张阿姨除了结清补课费外,还给清洋包了一个六百元的红包,这让清洋更加热爱这份工作、来年必将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教好小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