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何心道 » 第二百五十一章:劝谏

第二百五十一章:劝谏

    赵丹继位之后,仁德慈善之名那是相当响亮。

    慢慢地很多子家都愿意到赵国试试运气。

    毕竟赵国国土在四国之中最为富庶,大小也是与秦相差无几。

    但关键就是,儒家也是这么想的。

    从最初的实干来说,当真是儒家比较强。

    最初的时候,儒门弟子要能力有能力,要吃苦能吃苦。

    所以在一票子臣子中,儒门子弟顺利脱颖而出,将儒门的思想传递出来。

    直到最后赵何也是受儒门思想影响最大。

    正是因此,赵何受到了儒家最多最有力的支持。

    在姜子良没有明确表态的时候,儒家这一份有力支持是赵何能够继位的重要因素!

    毕竟赵丹耳根子偏软,而儒家在口舌上的功夫也足够出众。

    但问题就是,赵何并不是没有亲兄弟。

    而且还不算太少。

    在赵何继位之前,这些人都封王就蕃了。

    但若是有朝一日,赵何这个位置做不稳当,这些人可不就是天然最好的代替着么!

    虽然赵何一时没想起来,但这些大臣可不是不了解。

    在赵国,只要姜家对赵氏没想法,谁也不能从赵氏手里夺了江山去。

    但关键是,赵氏的江山,并不一定要在你赵何手里吧?

    特别是,无才无德还只顾权财,现在连贵勋都起了众怨。

    其实这些心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有。

    赵丹当初的遗诏也是姜子良帮着宣布的,所以一众臣子按着先君的遗诏辅佐新主。

    原以为不过是新主不懂事,慢慢在朝中打磨,自然而然也是一代人君。

    不想他如何出色,哪怕只是做好守成一点问题都没有。

    没成想,儒门出问题更早。

    儒门在赵何继位的事情上,算的上从龙大功,甚至在赵何心里,还是首功。

    所以对待儒门的态度,赵何还是相当亲近和信任。

    现今赵国朝堂,文官队列中儒门子弟所占要在七成以上!

    但关键是,富贵易忘本。

    为了更好地分辨人才,赵国的科举乃是仿照前朝,又作了一些改变。

    儒家经典的考察占比成了主要,再加上一些策论和诗歌,那完完全全给儒家占了绝对优势。

    但是这样一来,也代表着选出来的人未必有着真才实学。

    与兵法一样,纸上谈兵之人实在太多。

    考察之书,哪怕不算少,对于一个记忆力稍微好些的人来说都不是难事,更别提儒家可从来都不不缺修炼典籍。

    修炼士回头要死记硬背,这些书籍不过是饮水吃饭般轻易。

    再加上所谓的策论,往往有迹可循,想要猜题也并不算很难。

    毕竟,出题之人乃是帝师,但凡还只要是人,他的死路总是可以被揣测。

    皇帝的心思都能被人揣测,更别提这些人。

    一堆同出一门的子弟,要揣测寥寥数人的路数,也不算很难。

    所以,儒门子弟慢慢就变成了读书人。

    读书人自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

    读书一高,还实干个屁啊,春花秋月不美还是晨风晚霞不丽,既然是高雅,自然就不屑于再入凡尘。

    百信如何、民生如何,再也比不得圣人言语。

    儒家变了,赵何自然也就变了。

    在他看来,儒家自然是铁杆的保皇党,他在位一日,儒家才有一日的威风富贵!

    若是换一个其他兄弟,儒家的影响有没有现在的一半都不好说。

    其实赵何的想法没错,他的几个兄弟,就真没几个像他一般受儒家影响这般大。

    毕竟儒家下注,着重在赵何,而其他人背后,自有各家。

    儒门在继位之君上赢了一手,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堂权力。

    但是这个权利,仅限于文臣!

    文臣乃是君主家臣的角色,说实话,那是皇帝的信任给了他们底气。

    要是皇帝不愿意,拿掉一个文臣远远要简单过拿掉一个武将乃至贵勋!

    所以,文臣之利,在于大义、在于喉舌。

    而此次,赵何并不占大义。

    以君主之尊,昧臣下之功,以社稷之名,举无用心腹。

    无论怎么说,赵何都说不过去。

    哪怕那帮子文臣给他文过饰非,只要贵勋起了主意要掀桌子,一切都是遮掩不住的!

    因为在普通时候,文臣自然是极其强大的力量,但是当足够数量的贵勋抱团起来,文臣就不算什么了。

    特别是在首辅都不站皇帝这边的时候。

    所以,萧禄在听到赵何如此言语,不再出言,他已是死了心。

    保皇未必,只保赵家就行了。

    而最为着急的,反而是那另外三位儒门的宰相。

    他们必须保住赵何,没了赵何,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儒门大好形势,说不得就是过眼云烟。

    其中那位号称正气浩然的张相公出言了。

    “陛下,事已至此,并非推诿之时,无非是如何妥当处理,想必陛下绝不会争些许小利得失,若是有些短缺,想必朝臣之中,可以略略相补。”

    这是准备帮着赵何填补亏空?

    也亏的儒门这位浩然公了!

    竟是要为了这位天子去掏文臣家底!

    其实想想,于公于私都没什么问题。

    于公而言,符合他们儒家君父为天的准则,毕竟只要赵何还在这张龙椅上坐一天,他就是一天的大赵之主。

    而于私,就更好解释。儒家在赵国能有这么大场面,说到底还是因为赵何这个天子,换个人来,这场面又是另外的模样了。更别提这位张相公,宰辅之位也是赵何一力提拔。

    从一个寒门士子,到现在的一朝之相,绝大多数文臣那是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及的位置。

    但正因为是他提出来的,也不算太出人意料。

    这位浩然公,原名张遂,字增仕。

    出身乃是江南一个穷苦人家,七岁而孤,由寡母抚养长大。

    一个身体并算不上健康的母亲,实在是很难撑起一个四面漏风的家。

    所以这位浩然公小时候挨饿那是常事。

    不过对于读书,他的母亲有着清晰的认知。

    因为家穷的缘故,习武那是想都别想了,光光伙食这一关就过不去,吃的不好身子跟不上,习武就是去送死。

    正所谓穷文富武。

    而读书还有另外一条路。

    儒门的修炼法并不是烂大街的货色,但是儒门的典籍并不难弄到。

    即便如此,也不是小时候的张遂家里能够负担的。

    所以,全靠借。

    书院,那是去蹭的,家里没有钱,付不起束脩,那就在院子里偷听。

    没有书本,那就问那些富贵人家得孩子借,给他们做完功课就行,多的是人愿意借给他。

    一开始,那书院里的先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之后在布置的功课里发现了端倪。

    能够到书院读书的孩子,几乎没有穷人。

    穷人负担不起束脩还是其次,很少有穷人会懂读书的意义和能量。

    所以学生里头,没几个算是用功的。

    但是当那特别捣蛋无心学习的两三个孩子,突然之间功课的字迹变了,内容也变了的时候,先生就发觉了不对劲。

    之后便很好理解,那个先生暗中发现了张遂代做功课,此后直接让张遂在窗外听课,还特意把窗户打开,上课的声音都大了几分。

    张遂靠着那些知识,成了当地最小的童生,也是当初赵何登基之后,所改制的科举,第一批进士。

    直到当初第一次鹿鸣宴。

    鹿鸣宴乃是赵何登基之后,为了笼络新科进士特异在宫内举办的晚宴。

    乃是新科进士得慕天颜的机会,也是皇帝了解人才的场合。

    那一场,赵何见到了衣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的张遂。

    他身上总有着一种鲜明又特殊的东西,就像儒家典籍中所说“贫贱不能移”。

    所以赵何看中了他,扶持了他。

    甚至张遂后来修炼的功法,都不是儒门所传,而是宫内给他的。

    因为张遂平生做人坦荡,为官正气,所以称之为浩然公。

    当然,这也是在他做了宰相之后。

    正所谓“无善养吾浩然之气”。

    不过也有人认为他是死心眼,这样的人还真就不少。

    所以,张遂受赵何大恩,能想出这样奇葩的法子,一点都不算稀奇。

    不过若是今天上书房的奏对传了出去,这位浩然公以后在文臣的圈子里可就不好混了,背后戳他脊梁骨的绝对是大有人在。

    你张相公自己要出钱帮皇帝补亏空那是你的事,你别拉上所有文臣啊。

    说实话,文官哪里有靠着俸禄活着的,也就寥寥几位算得上清廉,别看平日里一个个哭穷,那都是做给皇帝看的,在自己家里指不着怎么奢侈呢。

    但要是让他们拿出点钱财来帮皇帝补亏空,那是没谁愿意的。

    现在你张相公倒好,一句话,把所有文臣都拉上了。

    你这让他们如何是好,出还是不出?

    不出吧,当皇帝惦记上可不是好事,这一位可是出了名的小心眼。

    出吧,自己那几个俸禄,平日里的哭穷,要真拿出来还不暴露了?

    总不能拿几个铜板应付应付,到时候打了那一位的脸,还不如不出呢!

    他们自然是不敢记恨天子,火力都要集中到这位浩然公身上去。

    所以这位张相公,真的算是为了这个君父豁出去了。

    其他几位宰辅也是看着张遂心中感慨,当然,也是有些不舒服。

    本该是劝谏君主,怎么变成自己舍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