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何心道 » 第二百七十七章:态度

第二百七十七章:态度

    再就是刺客的运作。

    有一个暗榜在手,差不多就是武洲天下七八成的刺客高手都要看夜家脸色行事。

    正所谓一文钱就能难倒英雄汉,吃饭的路子被人死死捏在手里,哪怕是再大的豪杰都是要低头的,别说什么宁死不屈,英雄气短才是正经。

    再说,夜国皇族只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刺客探子都已是够用,其他三国里,不知他们落了多少暗子进去。

    大家都清楚,层层筛过去,也总是筛不干净的。

    这个孙大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而且这个孙大也算是少有的刺客。

    形貌如此特异,本不是刺客和探子的种子,但偏偏别人就还走出来了。

    借着这份天资残缺,孙大在戏法和杂耍上倒是研究颇多,这也让他有了个明面上的营生。

    更是投身青楼风月场所,谁能想到,一个扮丑逗笑的龟公一流,实际上乃是刺客里头都排得上号的角色?

    更别提,孙大乃是夜国皇族培养出来,根本没在暗榜显山露水过。

    培养他出来本就是个意外的惊喜,也是自孙大开始,叶国才又开辟出新的刺客路子,本来这些都是散路子,夜家没有经验也不好抓起来,孙大冒头之后,夜家倒是顺理成章开了单独一门。

    那些先天残缺的,各种培养起来也是不小的力量,关键是投入还不大,人也更为忠心。

    唯一的问题就是,成才的概率非常小不说,也很难扩大规模,要是大肆搜罗这样的人,很难不引起注意,只要被人防备了,刺客还有个屁的搞头啊!

    之所以把孙大派到赵国,也正是因为赵国的探子,实在日子不好过。

    各家往敌国放暗子那是应有之义,但是赵国不同,不仅有着平波司,军部还有着专门干这个事情的部门。

    这个部门非但是姜子良亲自组建培养,各家在里头都是花了力气,毕竟军伍之内,首重消息,知己知彼就是靠这个。

    防备敌手的探子刺客,乃是重中之重,所以弄出了一套极为成熟也极为严格的体系。

    能够在这套体系下,还能潜伏下来的,手里没点过人的本事谁也不信。

    也就孙大这种,能命能暗,当初第一次进得临淄,足足五年,他都是干的这个杂耍龟公的活,半分不敢乱动。

    这才勉强潜伏下来,十年,才算可以做些手脚。

    这一次刺杀荣城伯,孙大都是抱着必死之心去执行任务的。

    夜家控制他们,有着独到之处,哪怕身死,任务都是不能不去做的。

    没想到真就成了,还让他活着回来不说,休息两天之后,他又回到了龟公的状态。

    虽然明里暗里不知道多少人在临淄一层层筛过去,可是孙大就是这么有惊无险挺了过来。

    荣城伯之死,也就很难有个确切的交代。

    这也导致临淄城里暗中的波澜酝酿得越来越大。

    这时候,已经多少年没出现在人前的护国公姜子良又出现了。

    在多少人的注视下,这个大赵的顶梁柱穿戴好朝服,光明正大地入宫去了。

    皇宫门口,那些侍卫多少人已经不认得这个大赵最大的倚仗。

    但是姜子良身上的朱色莽龙袍服可是一览无余。

    蟒龙袍,若非王爵不得轻穿,更别提,大赵就没几个王爵,能在临淄穿上这身衣服的,一个手都多了。

    又让他们不认识的,无非就是姜家那位老祖。

    可是这面相实在不像活了两千多年垂暮的老人。

    反倒像是那些刚步入中年的清贵。

    还多了不少出尘之气,那些侍卫连出来盘问的想法都没有。

    姜子良就这么一路毫无阻拦地进了宫。

    早有宦官一流给赵何通传。

    赵何早早地迎了出来,他不得不这么干。

    别管他私下有多少想法,当姜子良这副阵仗入宫的时候,他就必须出迎。

    姜子良和开国太祖的关系人尽皆知,更别提先皇乃是他的弟子。

    帝师可不是开玩笑的,加上他的太尉太保一身荣耀,实实在在军功得封。

    这些东西都酬不完!

    但凡今天赵何有半点失礼之处,让人抓住了把柄,在当下这个风波将兴的口子上,赵何的皇位都不一定坐得稳。

    这就是三超老臣,大赵功勋第一任,贵勋之首的姜家老公爷的地位!

    不过姜子良恪守礼法,对赵何的礼节丝毫不松懈,也是极给面子。

    屏退了下人之后,一君一臣商量了个把时辰,姜子良才告辞。

    后果便是,赵何低头了。

    原来要吃占的那些,他不得不放手,还得格外赏赐,份量也是回到了应该之意。

    至于荣城伯,宫里特别传旨,荫其子孙三代,加散官,下葬之礼抬一等。

    这就跟明了,算是牺牲的路子。

    荣城伯下葬,姜子良虽未亲至,他的嫡长子姜方舟,可是去吊念的。

    面子里子,荣城伯家里都是挣足了。

    也让他们家和姜家的关系更紧密了一步。

    虽说,此时在赵国许多人眼里,姜家的能力已经不复当年。

    毕竟姜子良老了,活了两千多年,再有能耐也是英雄迟暮,更别提他早早地就退隐,又能在朝中乃至军中还有多少影响力?

    自赵何登基之后,针对姜家几乎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很多没有上进之途的人,为了抱上赵何这条在他们看来巨粗无比的大腿,他们对姜家的各种小动作,一直就没停过。

    不过姜家也懒得自己出手,一些小动作根本伤不到姜家的根本,姜子良早就对自家人吩咐过,随他们去。

    这也是看清人心的一条路子。

    当初赵国初定,姜子良三辞三让国公之位,那时候姜家在赵国方方面面都有着自己的门下。

    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军,要想上进最好的路子就是姜家那边。

    可是姜家的路子很难走,从军的话,如果不是从一开始就跟着赵飞廉和姜家一起从小做起来的,大多即便想要投到姜家门下,首先要从基层做起。

    辛苦和危险,那是一分都少不了的,只有证明过自己的能力和忠心之后,才会被照顾被提拔。

    这条路子,没有点真材实料真的就走不好。

    要是想从政,就更难,姜子良几乎不在政务上头主动经营,都是没办法推不过了,才管管事情。

    但是架不住他功劳实在太大,影响力也是足够强悍,能入他的眼,赵国上下,就没有反对的。

    但是能入姜子良眼的,还真就不多。

    尽管如此,当初赵国上下,姜家基本说句话都好使。

    但是随着皇帝更替,姜子良主动退了下来,等到赵何的时候,姜家的声势已经是没有当初的一成。

    很多人为了自保或是富贵,改换门庭那是不少,甚至还有一批人反过头来想攀咬一口。

    虽说对姜家没什么实质上的伤害,毕竟无论赵国谁当皇帝,姜子良只要不死,都不可能对姜家下狠手。

    更别提,姜子良一手把姜灏武培养出来之后,姜灏武这个同辈同境第一人的名头,着实也成为了赵国日后的希望。

    但是姜家的声势,确确实实落了下去大半不止。

    而姜子良的态度,就是随他们去。

    虽然有着不少人和姜家离心背德,但也是有着那种几代忠心的人物。

    这些在这种局势下,会被看的清清楚楚。

    荣城伯之前算是中规中矩,并没有和姜家太过紧密。

    毕竟也是个伯爵府邸,做不到那些小门小户拉下面子的事情。

    但是此次,姜方舟的示意,当代荣城伯已是用行动的自己的命证明了他的忠心。

    姜家也不会让人心冷了。

    姜家第二代的长房嫡子,前来悼念也是表明了态度。

    荣城伯一门,在战阵上身死已是不少,当代荣城伯,风评也是不错。

    平日里行事低调,手底下的事情也是办的很让人放心。

    若是不死,早晚荣城伯的门楣也是有望抬上一抬。

    好在这次姜家既然表明了态度,荣城伯后面的手尾肯定是不操心了。

    否则,折了顶门梁子,荣城伯这个爵位说不得都保不住。

    毕竟盯着这边的人实在太多,不仅仅是皇帝那边想着拿掉一点贵勋,还有更多想取而代之的人望眼欲穿。

    但姜家一表态,代表着荣城伯一家老小都是姜家的照应之下,但凡后辈中有什么出色的苗子,也会由姜家来帮着扶上一手。

    想动心思的人必然还有,但是真的敢动手的人,怕是没有几个。

    特别是姜家那位老祖,光天化日进了趟宫,赵何那边就服软了。

    那些早就淡忘了姜家声威的人终于想起来,赵国脚下大半国土,可都是那一位打下来的!

    姜家声势,一时无两。

    这时候再敢对荣城伯一家动手的,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而姜子良这一手,也着实让很多人没想到。

    姜家的意思,本就是要通过这件事提醒一下龙椅上的赵何,分寸和底线。

    按道理,赵何对姜家态度这般恶劣,当然是看着他难过下去才更符合姜家的利益。

    偏偏,姜子良这么干,就是摆明了要保这个皇帝。

    虽说赵何是服了软,但想必心中对姜家的态度,还要更甚以往。

    很多人不清楚,姜子良到底是个什么想法,总不能是以德报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