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何心道 » 第二百七十九章:倒霉鬼

第二百七十九章:倒霉鬼

    赵何一直很确信自己的能力。

    当初从三大家族手里,收回了好多权力好处,可都是他的得意手笔。

    既然他能从那三个家族手里扣挖出好处来,那其他贵勋官员还不是只能任他宰割?

    皇帝,代表的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倒是没想过。

    他之前所有的动作,之所以能够得偿所愿,并非完全因为他皇帝的身份。

    甚至这个皇帝只能算最小的一个原因。

    大多都是父祖余荫。

    赵飞廉当初虽说是个混混出身,但是无论是用人还是御下,都有着独特的天赋和手段。

    除却姜子良不谈,萧追月韩重言那个不是人中龙凤?

    甘愿为他所用,打下了诺大疆土之后,能够与强秦争锋,这是何等的基业!

    萧追月可是一直老老实实尽心尽力。

    韩重言虽然也有过怨望,甚至昏过头,但最后还不是任打任罚安心辅佐?

    赵飞廉算是打底子。

    恩德无人能出赵丹之右。

    赵丹可以算得上古往今来仁德第一的君主,对于老臣,可不仅仅是优渥,无论是态度还是荣宠,都算的上君主里头独一份了。

    这才让赵国上下,心思归赵氏。

    都说升恩斗仇,恩德给多了容易引起怨望自然也是有的。

    但是,姜子良在上头压着,也没人敢不服气。

    到最后,赵丹落了个千古人君第一的美誉。

    庙号乃是仁宗,谥号则是孝怀。

    除了那些丧权辱国的末代帝王,也只有赵何能有如此待遇。

    这乃是极度的美誉,而非遮掩过错。

    但是到赵何就不一样了。

    龙祖,虎父,得了个犬子。

    登基之前,还算是勤奋好学,各个黄家讲师都交口称赞。

    待人处事也算得上有礼有序。

    但是登基之后就变化极快。

    那张椅子非但给了他无上的荣光,也给了他莫大的勇气。

    一个国家,权力永远是抓不干净的,事情也永远不是一个人乃至几个人就能处理完的。

    人力有尽时,但是政务权力无穷尽。

    这样的认知,导致的后果就是,赵何再没有心思想着开疆辟土,反而老盯着自家一亩三分地上那些权力和东西。

    几支外军,基本上是各家退让才让他得手,偏偏他还洋洋得意,以此自矜。

    要不是看在赵飞廉和仁宗皇帝的面子上,各家不让又如何?他还不是只能看着,顺便被架空也花不了多大力气。

    但是得陇望蜀,也就不可避免了。

    不过后来在各方的巧软手段下,他发现自己在军权上确实再难有收获了,这才转到政务上。

    你说军权,好嘛,至少还算是皇帝安身立命的本钱,大家让一点就让一点,至少就当让这个晚辈、君父能够安枕。

    但是政务这东西,可不是胡乱分配就能说的过去的。

    首先不说别的,赵何那点手段,真就是儒门一脉的一些皮毛。

    儒门表面上心怀天下,仁布四方,实际上呢,想的还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所以儒家在很多地方,都是有着各种各样婉转迂回的法子来排挤其他门户。

    赵何别的没听进去,对于儒家那种天下至尊,一力承担看下家国的想法,倒是对路得很。

    所以除了儒家那些课程,他听得格外用心,其他都是应付而已,装得像,后来就不用装了。

    而且儒家也并非如此不堪,不过儒家真正厉害的,是党同伐异,这东西教给皇帝还真就没什么用处,关键是,那几个还不敢教,要是真让赵何学明白了,第一个倒霉的一定就是儒门自己。

    而赵何自己的悟性还真就不咋地,学的东西都是浅浅的,关键自命不凡。

    开始的时候,一众人都不清楚,儒门为了自家的利益,必须大力支持赵何,这更是让赵何信心膨胀。

    等到他登基之后,也很少有人再能让他听进建议了。

    赵何的手段,实在是太让赵国朝中不太适应。

    明明可以很有默契互相之间达成共识的,偏偏他要自作聪明用上一些跟光明正大完全无关的手段。

    大家一开始装看不见,他还挺得意,以为是自己的谋划手段高明。

    后来大家隐隐约点开,他又觉得是自己的王霸之气让人无可奈何。

    反正,英明神武说的就是他。

    但是,最有实力的那几个家族都没怎么让他不高兴,那些小门小户还真就不敢炸刺。

    这也让赵何对此习以为常。

    死了个荣城伯,大不了稍微出点补偿,把场面遮掩过去,实在不行妥协些许也不是接受不了。

    这已是赵何认为的极限了,一个皇帝,能做到如此,难不成还不算英明吗?

    可是姜子良一出,他才发现,自己或许真的是想得太好了。

    姜子良进宫,虽然客气有礼,没有任何僭越之处,但是言语间那种自信,那种本该如此的风淡云轻,都告诉他,这些事情不能像他之前那么做。

    而应对的法子,他也明明想好了,非要话语中带着赵何,往那一步自己说出来。

    那可不就是几位师傅曾经跟他说的那种权臣么?

    大权在手,甚至不顾君主之尊的混账!

    但偏偏赵何根本没办法反抗。

    几句话一说下来,他好像自己都觉得自己做错了。

    等到他心中觉得有些不对劲,毕竟两人奏对之时,只有一个宫太监在旁,也不虞泄密,赵何这边刚准备反悔甚至发火,姜子良递给了他一份折子。

    这折子上几乎是朝中所有四品及以上管事官员的联合签名。

    密密麻麻的名字,其中绝大多数以前都各有派系各有出身,甚至一些也是他赵何亲自提拔起来,还有一些则是那种刀枪不入水火不进的硬骨头,可是他们都愿意在这份姜子良亲手所书的折子上签名。

    这份折子也很简单,上头说的乃是赵国因为多方用度,国库一时间没能支应,所以之前暂欠了功臣的收获与上次,朝廷准备在半月之内尽数发放,非但不会克扣,还会有额外的赏赐弥补。

    当然,折子上的言语很是婉转,给足了赵何面子。

    甚至借口都帮他想好了,赵何这一下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是必须要这么干了。

    就算他要硬这脖子死撑到底。

    也可以由宰辅起草公文,三司核准后,过一过皇帝赵何的手,甚至不需要他签字盖印,一式两份,一份走流程,另外一份留在赵何手里都没事,相当于通知他这个皇帝一下,这事情就能办成。

    赵何不想自己的颜面落地,就必须配合他们。

    这么多官员,这么多朝中大佬,平日里各方之间也有配合也有博弈,但是也不太可能出现统一口径,更别说所有人为一个臣子的折子作署名。

    但是姜子良就这么办到了,甚至无声无息,理所当然。

    这就代表着,不论那些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他们只能按着姜子良的路子去走。

    折子是这样,政令不同样如此么?

    一时间,赵何竟是有些索然无味。

    好似无可奈何到了极点,随即在他内心深处也是涌出了一大团邪火。

    没有任何一个君王希望看到如此之事。

    虽说,表面看起来,也是合情合理合法,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说起来也是一桩美谈。

    但是实质上还不就是逼迫示威?

    但是他也没考虑到,要想让他认下这件事情,这已是最软的做法。

    稍微比这个再推一推,他如何能认?

    在此之前他还在想着如何耍赖反悔,丝毫不顾自己这个皇帝的身份了。

    且不说姜子良根子上就是为了帮他保住这个皇位。

    赵何可以不领情,可以捏着鼻子认下之后盘算日后有机会怎么发作姜家。

    但是他依然在里头找着缝隙,那就是多宝阁那边。

    贵勋那边可以认,这是不可避免地,但是商行那边吃下来总不是问题,少亏一点是一点。

    于是整个赵国,多种物资价格上涨了好些。

    别看商人就是买卖东西的。

    可是商人也是把东西从产地卖到需求它们的地方去。

    众所周知,物以稀为贵,在产地,那些东西值不了什么钱,但是运输到稀缺的地方,价格何止涨了百倍。

    赵国终究不是武洲一家独大。秦、鲁、夜哪家没有赵国要的东西。

    可是在武洲,你要绕过多宝阁做生意,很难。

    经营了这么久的天下四大商行,哪一个源头没有他们自己的人?

    哪怕没有自己人,那些供货商也只认他们。

    别管你是不是朝廷的人还是哪个朝廷的人,往往没有大商行好使。

    商人重利,真要发起火,且不看夜国用钱制裁别人的路子?!

    因为黄树根本不缺乏消息途径,有关姜子良入宫和之后各贵勋收到应该的份额和赏赐的消息,黄树不仅比别人知道的更早,对于赵何的另外手段也是有所预料。

    说实在点,黄树首先是个商人,其次才是赵人。

    大赵对他无旧恩,不过是留恋故土,而且利益足够,这才坚定站在大赵一面。

    这不得不又说起赵何的英明。

    赵何对于商人也是很看重的。

    当初姜子良教导他的治国之术,一曰力,二曰利。

    力自民心来,一个皇帝,修为倒是其次,之所以注重不过是因为修为带来的寿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