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这不是个悲伤的故事 » 第二十七章 登顶

第二十七章 登顶

    我们走近,遇到了带队的老师和烧开水的同学,6个人重新聚在一起,泡面的泡面,吃饭的吃饭,带队老师默默抽着烟。

    休息时间总是短暂的,也许我们爬错山头已经浪费了部分时间。

    跟在老师附近的几个藏族女生,都是学霸级别的。一边记录拍照,一边问东问西,有说有笑,后面的学生把药名和生长环境依次传开。这次的任务是认药采药和制作标本。

    我见识到了高海拔地区的药材,种类竟是如此丰富,只有一点,产量稀少,想要采集一批(1kg)药材,可能要爬好几个山头才行。

    我经常会指着一株奇怪的植被,用藏语问“这是什么”

    同学会告诉我藏文名,然后再翻译成汉语,再解释它的功效和用法。

    有几个藏族女生认药方面很厉害,应该是多年锻炼的结果,教我的我基本是当场就忘,一个带有藏式耳环的女生抓起我的手指着一株植物问我,这是什么。

    明明是刚刚教过我,我又忘记了,只能无奈道“药”。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永远是她。

    五颜六色的格桑花点缀了山上的草甸,牛羊的粪便多在人迹罕至之地。

    迎面的山,带队老师已经爬到半山腰,手里拿着一根小小的草,向我们高喊“挖到了一根虫草”

    出于好奇,一路奔向老师所在位置,任沿途的沙棘等小灌木划破皮肤。

    “老师,虫草呢”

    “你看,在这里”老师从小包里缓缓拿出半截黑乎乎的东西,“走,前面去洗一洗”洗过之后的虫草,外观暗黄色,最顶端是长长的草头。

    “老师这个草头很长啊”

    “奥,这个虫草可能时间太久了,没人发现,越长越高,被牛吃掉了一半”

    “牛吃草,不应该是从上往下吃吗?”我提出质疑。

    “哈哈,内地的学生就是聪明啊,可能它吃草的时候,虫草的根部和草的根部连在一起,所以它支吃了一半”老师解释牵强的解释道。

    “哦”我假装信了,带队老师经常开玩笑逗我。

    曾有多次,实在走不动了,就连上坡的脚步都格外的沉重,走路都是“咚!咚!咚!”的声音。其他同学告诉我,越是累的时候越要把脚步放松。我的耳朵无力听从,每天用脚步丈量大地,爬山是个辛苦活。

    起初背着一个自我感觉很轻的包,等下山的时候,感觉背了一包砖头,异常沉重,很难坚持下去,行百里者半九十,多是这个道理罢!

    远山看上去光秃秃的,爬上去才看到漫山的草皮包被,也有些山被开采了,挖矿的、用沙的企业干的。

    “看到那边的裸露在外的砂石没有”带队老师问大家。

    “看到了”,看上去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景象,那片光秃秃的斜面山坡只有少的可怜的几株植物。

    “十年前,我们的老院长还没去世的时候,就是在这里,劝阻当地村民,不要让为了一点点钱就让内地的施工队进山到处开采,你们看,这四周的山植被茂盛,草药丰富,有极高的药物资源利用价值”

    老师缓了缓接着说道“当时我还是个青年老师,那时候老院长为了不让施工队进山开采,就带了我们两个老师提前赶过来,劝说村民,说‘这片土地不仅是我们,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如果我们这一代把环境毁了,他们将如何生存’,村民大都是通情达理之人,加上老院长的医术医德远近闻名,就把施工队赶走了,那片斜坡十年间再无人开采”

    “那另外一个老师是谁啊”我问道。

    “他呀,是你们现在的系部主任”

    “哦~就是那个看起来很凶,讲话很温柔的老师”

    “哈哈,就是他”

    “前几年,我们做资源普查,结果令我们大吃一惊,有些药材本应长在高高的山顶上,却经常在山脚下遇到,我们一时都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知道,那是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的,山顶的药材随着泥土、草甸被冲了下来”

    “那它的药效还能得到保证吗”我问老师。

    “当然会有所减弱,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太大了,如果能有药材种植基地就好了”

    “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与高校联合,共同种植一些热门品种”

    “那成功了嘛”

    “这个不好说,虽然有的种植成功,产量也提升了,但是过度使用农业化肥等,光照和温度与野生的相比还是有些差距,活效成分含量得不到保证”

    “活效”显然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

    “就是活性的有效成分”

    “原来是这样”

    老师边说边拨开山上的一层灌木,往山顶爬去,我渐渐的被落在很远的地方。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歇歇停停,我也终于爬上了相对较低的一座山,印象中或者逻辑推断,山顶应该是尖尖的。

    可令我意外的是,偌大片草原呈现在我的眼帘,像极了高尔夫球场,云层离地两三米高,宽广而巨大,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云墙,阳光也透射不进来。

    我也曾去爬过泰山,号称万级台阶,也没有今天这般辛苦,我也在泰山看云海、看日出,也没有今天这般清朗,一个妙在人文,一个美在自然。

    登顶后是极大的惬意,爬山的多半乐趣也是如此,登山探险队的乐趣在于“瞧啊,那儿有座山,让我们去征服它”,不少葬身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者均是热爱征服的勇士。

    听老师说,许多老外登山队的向导都是当地的藏族牧羊人,他们不像登山队那样有专业装备和保暖的衣服,仅仅靠着贴身的糌粑袋和藏袍就能上去了,饿了吃糌粑,渴了吃雪块,都是环境造化人。

    老家是平原,海拔几乎是负数,初中小镇上来了个外地女语文老师,普通话也不标准,课文题目是《在山的那边》,她读(la四声),先是问我们,谁会画画,没人举手,又接着问谁会画山,可不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下。

    我作为班里唯一的画手,被同学推举着上了台,初一我并没有见过山,几道弧线画在黑板上,她说很好,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让我们画山。

    文中的作者讲,山的那边,是不是海,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他很好奇,我们也很好奇,山的那边不是海吗,爬过山之后我知道了,山的那边还是山,最多有个小湖。

    回去以后室友告诉我,他跟着两个一个老师登顶了。看到的景象与我截然不同,他们那座山更高,接近7000米。先是在山的南面攀登,太阳照射,热的后背汗流滚滚,等翻过那座山,风雨突变,雨雪冰雹,温度极低,雪线就在脚下。

    “冰火两重天啊”室友自嘲。

    回到基地,压根不想动,双腿的酸痛感,要比那个体育老师的折磨还惨。

    好不容易挤出一点气力,出门把标本夹打开整理,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