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拯救大明:我为秉笔太监 » 早朝

早朝

    东厂大牢

    在阴深潮湿的地牢里,王承恩气定神闲的坐在椅子上,杨宗万和王寿成则是满脸狰狞的看着被绑在架子上的富商。而其他一些职位低的东厂厂卫,则是狞笑的运用各种各样的酷刑,冷血的折磨着奄奄一息的富商。大牢里,响起了一阵阵起鸡皮疙瘩的鞭打声。

    杨宗万低着头对着喝着上等龙井的王承恩说:“厂公,这家伙晕了。”

    只见王承恩身穿暗黄色的袍子,一顶乌纱帽戴在头上。王承恩掏出一张蚕丝的手帕,轻轻的擦拭着嘴角,眼神一凝。声音尖细的说道:“啊,晕了?泼盐水。”

    啪!盐水泼到富商的身上,顿时剧烈的刺痛刺激着晕迷的富商,惨痛的哀号起来。站在一边的王寿成满脸冷漠,凝神说道:“我再问一次,你可是招了还是不招?”

    富商气若游丝的说:“招⋯招什么?”

    “勾结山贼,偷税漏税,杀人灭口,私藏兵器,意图谋反!”说罢,满脸严肃的看着轻声耻笑的富商:“招还是不招?”

    富商低沉的呵呵笑着,披头散发,血从身上流淌而出。“不就是要钱吗?呵呵⋯你们这些畜生,东厂的招牌都被你们给毁了!”

    王寿成脸一寒,刚刚想下酷刑,坐在正中间的王承恩手一挥,杨宗万立即低下头来,质询的看着王承恩。只见王承恩阴冷的说:“拖延时间?别以为我们东厂不知道,你的叔叔是杭州知府。可是,知府大人在收到了两千两后,却信誓旦旦的同意大义灭亲,呵呵呵。”

    王承恩双眼一瞪,身子微微前倾,嘴角咧开了个阴深的弧度:“就连京师的伊恩伊知府大人,都跟我有些交情!”“畜生!畜生!⋯”富商状若疯魔的高声嘶吼,恶狠狠的盯着越发开心的王承恩。

    王承恩轻蔑的站了起来,对着王寿成摆了摆手。王寿成立即心领神会,抽出短刀,二话不说的割开富商的喉咙,一会时间,富商便气绝而死。王承恩诡异的嗅着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嘴角不自觉的翘了起来。一边的杨宗万走到了王振身边,低头说道:“厂公,京师的富商们这个月的岁钱都送来了,总共是二十八万两。”

    王承恩皱了皱眉头,斜眼阴深的盯着汗流浃背的杨宗万:“怎么这么少?这个月有多少人交了?”

    “额⋯一共是134家。”一听此言,王承恩的双眼猛地一眯,犹如毒蛇般狠辣的盯着开始微微发抖的杨宗万:“134家?还有五十家呢?”

    “这⋯公公,他们都各自投奔出京城了”

    “嗯⋯此事你们也不必再多加关注了,我自会处理。”

    “是⋯是的。”说罢,王承恩悠然的走了。

    王承恩如今已经修习到葵花第二重的大成,只差一点点,便可以脱变到三重的境界。话说王承恩来到了京师知府的府邸上。守门的侍卫一王承恩,立马屁颠屁颠的引了进去。另一人赶忙通报知府大人。坐在大厅的王承恩刚刚喝了一杯茶,身着官服的知府便哈哈大笑的来到了。王承恩一见正主到了,连忙站了起来行礼。

    知府却也受了王承恩的礼,说道:“公公光临寒舍可是有什么要紧事啊。这些天来,那些商人可是来我这说了些不好听的话呀。”王承恩妖媚的笑了笑,拿着一盒食盒递给尹恩说:“还劳烦知府大人操心了,这盒酥饼是在下孝敬大人的。”知府接过食盒,打开一条缝看将过去,只见厚厚一打银票,每张都是五百两。大概足足有五千两的样子。知府立马散发出和蔼的微笑。掉头对着王承恩说:“那就多谢公公的好意了,本府就收下了。”王承恩谢了一礼,恭敬的退走了。知道王承恩走远后,站在原地的知府却忽然满脸不屑,重重的哼了一声。

    走出知府门外,王承恩也不屑的啍了一声,想到:“一个东林党,竟敢这样跟我摆姿态,迟早将他给办了。”

    ⋯⋯

    早朝,也叫御门听政,俗称小朝会,一般在皇极门前就行。至于在皇极殿中举行的,那是大朝会,一年当中只有三大节和特殊喜庆时才在皇极殿中举行大朝仪。

    明朝当官的比现在的九九六上班累多了,简直就是六六九,每天先是早朝,然后再到各衙门坐班。

    在明初,明成祖朱棣比较勤政,正常在卯时就开始早朝了,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时间早晨五点,百官们往往凌晨三点就到午门外等候。

    第二日,王承恩早早就起来了,在用完早膳后,王承恩就赶去了乾清宫,和崇祯皇帝一起早朝。

    御门听政终于开始了,此时的皇极门前已经站好了上百名官员。

    最前面的是以内阁首辅温体仁为首的一群内阁大学士,后面是勋贵和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在百官最后面则是站着一群握着刀的锦衣卫校尉。

    文武百官个个站的笔直,没有人敢乱动,因为这个时候,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朝会后听候处理,有些过分的直接就会被锦衣卫当场拖出去。

    皇极门上廊内正中处是皇帝的御座所在,御座两旁站立着身穿铠甲的大汉将军,很是威武,负责保护皇帝。

    御座下首两侧站着一些钟鼓司的乐队,当崇祯皇帝达到御门的时候,一个太监鸣鞭,接着钟鼓司奏乐。

    锦衣卫的力士也迅速撑起五伞盖、四团扇,还有一些乱七八糟代表天帝出巡的仪仗,然后从东西两侧跟着崇祯皇帝登上丹墀,站立在皇帝御座后左右。

    崇祯皇帝在御座坐下后,一个太监再次鸣鞭,立刻就有个内监上前一步,长声喊道:“跪!”

    文武百官行一叩三拜之礼,山呼万岁,随后早朝才算正式开始,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很是高端。

    行完礼后,百官抬头偷看,只见御坐旁边站了一个身着蟒袍的太监。

    不少人虽然有些差异,但也没人敢说什么,毕竟陛下已经下旨成立东厂了,王承恩有资格参与朝政,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参与了。

    王承恩站崇祯皇帝的下手,心中惊叹,原来上个早朝这么多规矩,完全不像后世影视里那么简单,在大殿里举行,就十几个大臣参与。

    这早朝完全就是露天举行的啊,而且官员超多,加上一些皇亲国戚足有数百人啊,听说太祖朱元璋期间,甚至有上千人

    不过这么多人,估计大多数来打酱油的,后面完全听不到前面讲话。其实后面官员品阶低,几乎也插不上嘴,不过,重在参与嘛!

    王承恩站在下边,像是在旁听,他发现,早朝开始后,官员也不是随便能出来奏事的,还有一套流程。

    首先是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崇祯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人数。

    这些官员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好的,如果皇帝要召见,那么便先行觐见;如果皇帝不想见,则在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算完事,可以走人了。

    好在这个流程每天都有,平均下来每天并不多,没耽误多少时间。

    接下来便进入了早朝最重要的‘奏事’环节,首先奏的事情就是来自边关的奏报。

    兵部尚书张凤翼咳嗽了一声,然后手拿笏板出班奏事,道:“启奏陛下,边关建奴侵边,守将请求派兵支授。”

    崇祯皇帝眉头一皱,而后点点头,表示了解。

    张凤翼归班后,又有一个大臣咳嗽了一声,然后出班奏事。

    王承恩好奇,这么严肃的场合,怎么老有人咳嗽?这该不会被传染了吧?为何没有御史记录他,也没有锦衣卫拖走他?

    后来他才知道,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都要预先咳嗽一声,一是为了清嗓子,二是为了和其他大臣打个招呼,意思是我要出班奏事了,你们别抢撞腔了。

    这样避免了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尴尬,如果出现这种尴尬局面,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根本不用皇帝操心。

    在一阵阵的咳嗽声中,各部大臣纷纷出班奏事,汇报这一段时间发生的大事。

    王承恩听了半天,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北方建奴目前也算安静,没搞什么大动静,南方流寇自从自己将主力一网打尽后都被官兵撵的到处跑,各种往深山里钻。

    最后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兵部、户部和工部,三个尚书一边咳嗽,一边扯皮,说到底就是兵部想要钱。

    兵部尚书张凤翼咳嗽了一声,出班道:“目前中原战事一片大好,需要抚恤阵亡将士,如果再加点兵饷鼓励前方将士,今年就能把流寇消灭干净。”

    户部尚书侯恂也是咳嗽了一声,出班道:“钱全给你们兵部和工部了,该怎么抚恤怎么赏,你们兵部出个章程,由陛下龙目御览,朱批之后,你们兵部就自行解决去吧。”

    兵部尚书张凤翼一听这个可不干了,说道:“候部堂,你这话说的可就不对了,你户部的银子可一两也没拨到我们兵部,你是都拨到南方赈灾修堤去了,你给兵部的那点银子,不说中原战事,连辽东欠的兵饷都不够还的,长此以往,兵将不兵了,全都饿着肚子,谁还有力气去打仗。”

    而工部尚书刘遵宪一听他们连工部也给捎上了,也是咳嗽了一声,举着笏板出班道:“工部的银子全都按年初的计划拨付的,一两也没多给过,而且也只能用到紧急的工程上,我们可没有贪一两银子。”

    几人你咳嗽一声说一句,他咳嗽一声说一句,说到最后,侯恂很是光棍,户部就是没钱,你们爱咋咋地吧,事情就这样僵持了下来。

    王承恩无语了,早朝光听他们哔哔了半天,没见到解决一件事情的。

    崇祯皇帝已略显不奈之色,天天就是银子,一天都不让他省心。

    崇祯皇帝看了看王承恩,见他若有所思,好象还挺有兴趣,于是开口说道:“王大伴,你对此事可有何看法?”

    东林党众位大臣一听,陛下这也太儿戏了吧,让一个太监听政也就罢了,在国家大事面前,陛下居然问一太监有什么看法,他识字吗?他能听得懂吗?

    王承恩听到后,也是先一愣,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可一看众人的表情,就知道自己没有听错。

    也罢,既然皇帝问了,也不能让自己这崇祯没面子不是,顺便也让文武百官认识认识自己,也让东厂也在百官面前亮亮相。

    注:皇极殿,最初称为奉天殿,明朝嘉靖四十一年改称为皇极殿,清朝时改为太和殿。明清两朝貌似历经了四次失火,重建了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