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寡人周天子但在战国时代 » 014 劝学的效应

014 劝学的效应

    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而这些士人为了能够表达出自己的与主张,纷纷自由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其思想。

    姬延身处诸子百家争鸣最激烈的年代,在公元前307年以一篇《劝学》进入了士人的眼眸。

    小小的周王畿之地,获得知识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虽然这一年,秦国不断征伐魏国,与魏国接壤的韩国担心受到攻击,也不断派遣军队镇守边关,王畿周边的边关,核查非常严苛,士人想要通关游学的困难程度大大增加。

    但《劝学》的魅力实在太大,让这些士人学子甘愿冒着风险,越过边关,来到被秦、韩、魏三个国家包裹的大周王幾之地,进入王城,只为一睹周天子的魅力,或是与其激烈辩论,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大周的立国之本。

    这几天对于姬延来说,是见识最多的时刻。

    在穿越前,他知道诸子百家派别很多,也学过一些,但都是儒、法、墨等战国时期的主流学派,其他学派由于焚书坑儒的历史原因,都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如今,除了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家等学派,其他被历史淹没的学派纷纷找上门来,让姬延大开眼见。

    这些学子大多都很年轻,富有激情,大多是二十一二的壮年小伙子,在城门外碰到都等不了,直接开始辩论,辩论不过心态崩了先是开启早读课,互相开始母亲保卫战,家族保卫战,后面就是拳脚相向。

    难怪相传孔子身高体壮是大力士,武力高强,佩剑游说四方,不然还没开始辩论,就要被对方的拳头给打的闭嘴。

    战国时代,以理服人的前提是以武服人。

    到了大殿中,姬延一见到这些士人身上沾些灰尘,或是挂了彩,就知道他们在城门外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课。

    有的甚至浑身是血,看的姬延眉头紧皱。

    这些挂了彩的读书人看看这,看看那,有些拘束,大殿中安静又尴尬。

    来到大殿中的派别很多也很杂,他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总结,或提出主张。除了儒、法、墨等大家外,能够从唯物或者唯心主义理解他们的想法,其他不知名的派别,姬延都想质问他们,要不要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更有甚至,一些本事全无,却掌握巫术的人想要用迷信来蛊惑姬延。

    他们带着动物骷髅,在殿中跳完大神,然后抖机灵般变魔术,引得众人惊呼,等来的不是周天子给他们封官进爵,而是让侍卫把他们拉出去给砍了头。

    这里不是西游记,姬延也不是车迟国国王,他要的是能够给大周带来活力的人才,而不是方术之士。

    自此,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士,再也不敢登临王城,在姬延面前造次。

    当然,那些据理力争的辩论之士面对姬延时,也纷纷败下阵来,用现代哲学、农学、经济学的方法去反驳,论证,弄得那些精通自家学派的纷纷怀疑人生。

    更有甚至当场放弃门派所学,想要拜入姬延门下。

    因此,由《劝学》一文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注意,通过极强的辩论能力获得他们的认可后,他们各自的国家后又大肆宣传、推广,引得无数学子争相朝拜。

    而姬延对于这些好学之士,纷纷按照其学识与年龄大小纳入城北大学中进行学习深造。

    第一批能够进入大学深造的,共有四十六名学子,小学则是八十五名。

    “大王,小民家中贫弱,无法交纳高昂学费,请给小民两年时间,待我存足积蓄后,立马动身前来报道!”

    这名学子通过周天子考验后,很是激动,但得知要脱产学习后,脸色顿时犯了难。

    他是韩国宜阳人,但被秦军攻占后,家族被劫掠,没钱。

    “没钱入学,只是小问题!”

    姬延淡淡一笑,然后命户部大臣前来觐见。

    他要设立战国时代,第一个奖学金制度。

    大周文武不分的官员制度不适合当今的发展,姬延进行了部分改革,掌管财政的户部,便是少正一职改进后的官职。

    他把户部官员喊到大殿,要求他们准备好奖学金,给入学的贫困学子提供生活资金保障。

    “大王,您要实行的奖学金制度,会很快消耗大周国库。”

    户部大臣眉头紧皱,刚升官不久,还没有来得及高兴,摆在他面前的糟糕财政让他感觉十分棘手。

    春耕用于制作大王需要的农具,安置战乱的流民,修缮道路,挖水井,处处都需要钱,如今大王又要开源节流,制定奖学金制度,让入学的学子无后顾之忧。

    这也太为难他了,大周国力不强,每年征收不了太多的钱。

    “这笔钱不能省,今年用于维修大殿的钱挪出一半来培养学子。”

    姬延明白大周的财政问题,但人才的培养拖不得。

    “大王,奖学金这笔钱其实可以省,您大可以用这些钱来招收其他国家比较厉害的门客。”

    “花钱培养他们,要是没有用处就浪费了。”

    一名大臣给出建议,几名大臣也跟着附和。

    “门客虽好,但不是我需要的人才!”

    姬延理解一众大臣的感受,但他需要的是学会并掌握跨时代技术的人才。

    编制教材,教授技术,传授思想,从这样体系中成长出来的学生,才是大周未来的栋梁。

    “大王,门外一群楚、齐、赵等国学子求见!”

    听到侍从的话,姬延微微一愣。

    这几日来的都是韩、魏等比较近的学子,现在有远方的学子求见,姬延眼中焕发出一抹神采。

    战国时代,人才是非常多的,流动也是很频繁。

    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善于发现人才,并发挥其特长的君主。

    如果能够在流动的人才中抓住几个,能够迅速提升大周的国力。

    毕竟,大周的农业解决了,但制造业、商业、水利、军事等方面,还有许多空缺。

    压住疲惫之色,姬延声音微微提高:“快请他们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