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本源布衣 » 第九章 春种

第九章 春种

    “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此时春雷萌动,风雨飘摇,惊蛰已经到来,宇宙就像天地初开的时候,别有一番新的气象。

    波光粼粼的江水上淹没了黑色的礁石,嫩黄柔软的柳丝摇摆,色淡如黄尘。

    冬眠的动物纷纷惊醒,草木被雨水润泽得舒展开来。

    轻快的燕子,双双飞到各个人的的家中,燕子之前织就的巢还在,两只燕子相伴相随从过冬的地方重新飞回家里来。燕子归来了,它们叽叽喳喳仿佛在欢快地说着话,马啼踏着青青的草地,东风吹拂,此时风光正好。

    惊蛰之后春天就真的来了,天地之间美成了一幅画。

    那惊蛰的隆隆雷声,仿佛是天地在宣告春天的到来。

    一声轻雷来了,惊蛰来了,微雨落梅时节。那窗外,可人的新绿,只等着杜鹃来啼叫。微雨、落梅、新绿,春天的思念,多了一丝清新,少了一丝伤感。

    惊蛰来了,田园才是最绚丽多彩的。

    惊蛰来了,田园里的荠菜花开了,春天正慢慢的走向繁盛。

    相思河畔的草儿青青,在溪边发着嫩嫩的绿芽。

    春天最适合郊游,心情闲适的人,带上饭菜,在野外食用,真是美味。

    这种美味的滋味,与高门大户的子弟有的一夸。

    惊蛰时分,雷声隐隐,绿杨随风,浓杏拂墙,燕支重色,好一派春日美景。

    对于农村来说惊蛰也是重要的节气,它象征着万物复苏,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

    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

    赏过立春的花,感受过雨水的雨,听过惊蛰的雷,时光荏苒,终于来到了春分。

    春分了,下雨了,雨水落下,声音细微,恍若不闻,是那么温柔。杨柳岸边,轻风吹拂着归客缓缓归来。

    春分后,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户外活动中,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在古代,春分时还有簪花喝酒习俗,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簪花。

    风筝,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春分时节,在大自然中阴阳各占一半,因此日常饮食方面要遵循阴阳平衡原则,保持机体功能的平衡协调稳定。

    此外,春分时节气候十分适宜各种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要注意经常打开门窗给房屋通风,在屋内种一些花草,提高空气质量和清新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调适非常有利。

    春分饮食讲究“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此时多食用蔬菜水果,可以补充冬季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对养生大有裨益。

    没有人不爱春分,气候温和,不太冷,也不太热,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时节。

    海棠花落了,落入泥土中,枝头上的梅子,已经带上酸味了。很多老人或者成年人看到那落花不禁驻足观看,那落下的花儿仿佛逝去的美丽的,骄傲的,明艳不羁的青春,在这一刻他们还想去寻找年少时的感觉。

    或许在某个闲暇时节,没有客人来,太阳西斜,可以在庭院里倚着阑干。

    听春风拂动叶子的声音,看外面小孩的奔跑,看天上飞舞着的风筝,或许像抓不住的命运的线一般,随风飘荡。

    春雨过后,风光大好,百花盛开,明媚争光。

    薜荔香草爬上了墙,苔藓铺了满地。

    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

    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会加强蓄水,保住作物基本消耗。

    在田园里,到处是忙碌的人。

    野外的田地中,黄雀鸟一群群,自在玩耍。

    山间老农们,碰到了,说一说旧闻。

    一个时节有一个时节的劳动,唯有如此,方有田园的稻香麦美,方有人间的生生不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天你播种下什么,秋天,就会收获什么。

    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称作“社“;而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就是“社日“。

    社字从示从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

    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后来逐渐人格化,叫社,俗称土地爷,而且有配偶神叫社母有些人也称为“地母奶奶”。

    有时,土地神与谷神合祀,这就是古代所谓的社稷了。

    社日的习俗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是以祭祀社,还有踏青以及食用新鲜的时令野菜做成的食物等等。

    有些地方社日还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因为社日与农业的高度绑定,农村对于社日也是十分的重视,春节的唱戏,庙会,祭祀土地等等都有活动。

    对于普通的农村人,就是在这时在这时开始一年的劳作。

    社日经常离春分很近,春分的部分习俗也被用到社日的庆祝之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代表万象清明,种植的谷物如水稻等等,开始抽芽。

    在谷雨前进行稻苗的分种,这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更多时清明是春天里最感伤的时节,这时人们会选择去进行对先人的祭奠。

    街上,路边空荡荡,而且清明总是伴随着连绵的雨水,仿佛天地也在诉说着哀思,不断留下眼泪。

    扫墓,这时农耕文化最重要的记忆之一,先人在土地上劳作,最后身躯也埋于这一抔黄土。

    有人问,为什么要去扫墓,为什么人已经走了还要这般打扰他。

    在这里的人来说,人肉体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消散,而是当没人记得你时,你的灵魂才真正消散。

    记忆承载着感情,那一丝一缕的情绪被编织在一段一段故事里,有儿时嬉戏的快乐,长大后的叛逆不解,再到最后自己身为父母时的理解。

    记忆在这里承载着这个人的过往,哪怕他已然逝去,哪怕他早已远去。

    年轻时,我们曾抗拒扫墓,因为在这个阴雨的天气下,草木经过雨水洗涤变得过分湿润,轻轻一过便粘的满身是水。

    而那道路更是如此,泥泞不堪,稍微不注意就变得浑身是水,满鞋是泥。

    而且由于这些先人的墓地常常分的比较开,常常在这长满低矮的灌木以及树林里穿梭寻找。

    但是当到达后就马上进行处理,看着那冰冷冷的长条石,杂草丛生的墓地,不禁感慨斯人已逝。

    这份情感种植在这一辈辈的心中,就像那田里的庄稼一样,细心呵护它的成长,最后化作永恒不变的信仰。

    叶布衣跟着父亲在这山间地头,不断盘桓,找寻这那遗失在山间的回忆。

    父亲讲起他曾经的经历,哪里是奶奶的墓地,哪里是曾祖父,哪里是曾祖母。

    奶奶在叶布衣的脑海里的印象不深,她在叶布衣四五岁之时就因为一次意外从高高的田头摔下去,一病不起,过了一年就去了。

    那个勤奋的女人,终其一生都在这个土地上劳作,生于斯长于斯,最后也在葬在这片山间。

    叶布衣爷爷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此,有时事伤心事的消解,有时是分享开心,每到结束爷爷准会留下一块姜糖,他说这时奶奶最爱的食物,她走的时候没有过上好日子。

    叶家爷爷常常自责,自己没有给予她美好的事情,反而在她存在时还常常惹她生气。

    奶奶的墓地因为叶布衣爷爷常常在这走动,无疑是这些扫的墓地里最干净,杂草很少。

    死亡不是一个人的终止符,它只代表着一个人从肉体上死亡;而记忆会延长他们的存在,很多时候一件小事,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会在那个瞬间,让我们想起那个曾经无处不在的,深深嵌入过往记忆的人。

    只要有人还记得他们,他们就未曾离去,也没有真正的死去。

    肉体会被时间腐败,最后化为一架枯骨,随着岁月消失于时间长河中;但灵魂会在活着的那些爱着的人,永远存在,以记忆,爱意还梦境有无尽存在。

    情感将这一切化为一条条明确的脉络,一代接着一代将这一切传承下去。

    这时属于这片土地的感情脉络,也是对于那基于血脉的感情的纽带。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它象征未来,象征梦想。

    而作为前辈与先人对后人的传承,也向是在春天种下的一颗颗种子,期待着将来生根发芽,最后成长,成熟。

    然后,这些长大的后代自己可以通过情感的纽带,再次将种子传到天涯海角,将这脉络传到四方。

    这是真正的脉络,这真是:

    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