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伟大的浪漫 » 伟大的浪漫(第十七章)

伟大的浪漫(第十七章)

    中秋佳节来临,朱希希的公司也放了三天假。

    朱希希买了桂花糕、芡实糕、茯苓糕和八珍糕,外加鲜肉月饼,然后开车回绍兴看望父亲。

    父亲看到朱希希高兴地合不拢嘴,忙着给女儿准备她最爱吃的饭菜。

    “想吃什么?”父亲问。

    “糟肉面。”朱希希说。

    虽然当地人都更喜爱糟肉年糕,朱希希却一直保留着身为北方人的母亲的喜好,吃面。

    “我一早就备好料了!”父亲说。

    父亲从糟肉罐里取出一块肥瘦相间的糟猪肉,先把肥肉部分切下来放进热锅里,用小火熬出喷香的糟油,再把发酵过的、切成豆粒大小的金黄色的九心菜和笋丝下入锅中炒香,淋上一匙酱油翻炒几下,开水炝锅之后下入面条,等到面条煮熟,最后再下入煎蛋饼切成的蛋丝和青蒜,一碗香喷喷的糟肉面就大功告成了。

    朱希希在一旁看着,一如小时候那样眼巴巴地等候着。

    “少吃点,先垫垫肚子,”父亲一边说着一边盛了满满一大碗面端到桌子上,“省得晚上没胃口。”

    看着朱希希有滋有味地吃着面,父亲既开心又心疼。

    几下敲门声,有邻居找上门来说是肩膀疼痛得抬不起手臂。父亲抬头看了看天空,此时云层厚重,空气湿闷。

    “不适合拔罐。”父亲说,“按一按穴道,再下几针就好了。”说着,父亲就把病人请到存放中药的房间。

    经过一番治疗,病人高兴地发现自己当时就能够抬起胳臂了。

    “经常用艾熏一熏针灸的地方,可以温煦疏通经络。”父亲把病人送到门口,一边嘱咐着。

    此时,朱希希已经吃完了面,收拾好了碗筷,然后便跟着父亲做起了糟毛豆。

    刚刚上市的毛豆鲜嫩清脆,带着一股淡淡的青草香。将毛豆荚洗净了,朱希希便和父亲坐在院子里,一人一把剪刀,剪起了毛豆荚。

    “爸,你年纪大了,就别老往外跑着采药了。”朱希希说着话,将毛豆荚的两端斜斜地剪角,然后扔到盆中。

    “不打紧,”父亲说,“这些常用的草药,还是自己采来、自己炮制的放心好用。”父亲说。

    “去药房买吧!”朱希希说。

    “采来的本就是田野地头、山上乡下的野草,咱们给人治疗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才能不收钱。关键是疗效好,一副汤药下去就能有效果。”

    “现在有些人都说中医疗效不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朱希希问。

    “自然是药。”父亲说,“中药讲究道地药材,可是现在药材市场混乱,药材不行,再高明的医生开出多么高明的药方也是无济于事。”

    “那些道地的药材都去了哪里呢?”朱希希问。

    “很多好的原料都被周边邻国出高价买去了!”父亲叹道。

    听到这里,朱希希的心头不由地沉重起来,“别国的好东西都禁止出口,只能自用,我们倒恰恰相反!我看到现在网上卖的中成药,竟然是日本的药企生产,有五苓散、桂枝汤、六君子汤......名字一模一样,价格却是我们的好多倍!用我们的经方,用我们的原料,再天价卖给我们......”

    父亲仰天长叹了一口气......

    “还有,我前一段去药房买甘草配茶饮,发现很多的大支大片,这是为什么?”朱希希又问。

    “自然是人工培植的问题。”父亲说,“比如野生的党参一般要长上五到十年,但是种植的话只需要个大半年!不施壮根的药哪能长成?”

    “就是!”朱希希点点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更别说药农为了经济效益使用化肥农药了!那药效自然得降低。”

    朱希希给父亲添上茶水。

    “爸,虽说中医治本、西医治表,但是中医太慢。”朱希希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那么快,自然是没那个耐心和功夫去看中医了。”

    “谁说中医疗效慢!中医治急症也是立竿见影!”父亲停下了手里的活,“十几年前,我在集市上看见人群中围着一个人,那人昏厥,背过气去了;我掏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只一针下去,那人就缓缓苏醒了。见效之快,竟让一些人以为我和那人是在演戏!”父亲摇摇头,“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朱希希看着父亲,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之情。

    “当然,从科技水平上来说,西医无疑是先进的,尤其是器械与手术,中医不可与之相比。”父亲说。

    朱希希脑海中突然出现了手术台上的画面,在手术刀下,人就像砧板上的牛羊。这画面令人生起一种魔幻的感觉——现代社会的紧张压抑常常令人感到人生之苦,然而人们却又在生命弥留之际倾尽其一生的财富,只为在这世上多呆上一阵,甚至几天。

    “再先进,也没靠科技找到穴位和奇经八脉不是?”朱希希说,“古人说,医者,仁心仁术!但是总感觉在当今西医的语境下,医药、手术都只是一门生意!”

    “那你要问问你哥。”父亲端起两头剪好的毛豆,倒进了旁边火炉上烧着的热水锅里,又取几粒茴香,丢到盐水中和豆子一起煮着,等大火烧沸,滤去汤水,便倒入糟卤里,粗瓷的大碗中映衬着豆荚的鲜嫩碧绿。

    朱希希静静地看着。

    “晚饭想吃什么菜?”父亲问。

    “当然是糟货。”朱希希说。

    父亲微笑着,“不仅有糟肚、糟鱼,我上午还特意给你做了醉鸡,醉枣。”

    “梅菜扣肉呢?”朱希希问。

    “也有。”父亲说,“一会儿就上锅蒸。”

    “寻遍了餐馆做的梅菜扣肉,哪里都吃不出您做的味道。”朱希希说。

    “外面餐馆怎么也不会给你蒸上三个小时!没有这么长的功夫,黄酒不能渗入猪肉,猪油不能浸润干菜,猪肉也不能软糯即化,这道菜的香鲜味就吊不出来了。”父亲说。

    说话间,又来了一位看病的老妇人,手里拎着一袋纸包的月饼,执意要父亲收下。父亲问了上次服药的情况,根据病程改动了两味药材,给她拿了一周的汤药。因为方子里有父亲在药房买的药材,因此就收取了药费,算下来总共十几块钱。

    病人走后父亲便开始着手准备梅干菜扣肉。

    梅干菜扣肉,自然也离不开绍兴老酒的滋润。黄酒的酯香和醇香不仅能够激发肉类的脂香,还能去除腥膻味;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淋过黄酒的热锅里慢慢化去粗粝的肥腻,变得温糯而油润;再把肉放入大碗中,撒满泡发好的梅干菜,放入蒸屉中,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来熏蒸,馥郁的梅干菜便会逐渐生出咸甜香软的口感。

    院子里飘散着阵阵烟火香。

    朱希希取出一把古款陶瓷四方壶,泡了普洱茶;又拿来碗碟,将芡实糕、茯苓糕和八珍糕摆盘,让父亲当作下午的茶点。

    “爸,你是越来越爱吃甜食了。”朱希希说。

    “上了年纪脾气虚了,甜食补脾,吃了有力气。”父亲说着把一块茯苓糕送入口中,“就像孩童一样。”

    “吃太多甜食,坏牙齿的。”朱希希皱着眉头,“你还是跟我去上海住吧!在我身边我也好照顾你。”

    “我不去。”父亲还是一如往常地坚决,“我这里病人那么多,走不开。”

    “你不只是舍不得扔下你的病人,还有你酿的那些好酒吧!”朱希希狡黠一笑。

    “晚上就喝桂花酒!”父亲说,“给你备了两坛,你走的时候别忘了。”

    “马上就重阳节了,咱家还有菊花酒吗?”朱希希问。

    “有,忘不了。”父亲说,“你要是喜欢,今年就多做一些。”

    “我也想学酿酒!”朱希希说,“爸,你给我讲讲桂花酒!”

    父亲微笑着,端起了茶杯。

    “清代《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在八月桂花盛开的季节,选摘含苞待放的花朵,酝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名为‘桂花东酒’。”父亲一边喝茶一边讲。

    “有什么功效?”朱希希问。

    “开胃怡神、健脾。”父亲说。

    “菊花酒呢?”朱希希又问。

    “汉代刘歆编写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菊花酒的酿制方法。在菊花开放的时候,连同茎叶一起采下,加上黎米,酿制到来年九月初九,就可以饮用了。”父亲说。

    朱希希给父亲的杯中添上茶水,经过时光的磨砺,她手中这把老式四方壶透着质朴温润的光泽。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父亲继续讲述。

    “那重阳节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朱希希问。

    “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记》中,古人在九月初九庆丰收、祭天地、祭祖。”父亲说,“在那天佩茱萸、饮菊酒、登高山,可以免除灾祸,辟除不祥,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唐德宗在位时期,正式将重阳节定为法定节日并将其列为‘三令节’之一。”

    “正月初一是春节、二月初二龙抬头、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九月初九重阳节......”朱希希笑了起来,“中华民族太浪漫了!”

    “三月初三上巳节、六月初六也是节日,”父亲说,“天人的节日。”

    “六月初六......”朱希希喃喃地说,“天贶节,我奶奶重视这个节,每年都烙焦饼,还加鸡内金。”

    “说说看,为什么饼要烙得焦酥?”父亲问。

    “焦香入脾嘛!再加鸡内金,就是要养脾胃,准备好过苦夏。”朱希希说。

    “还有一个原因!”父亲微笑起来。

    “什么原因?”朱希希问。

    “喂蚂蚁。”父亲说。

    “啊?”朱希希睁大了眼睛,“长这么大,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想想是怎么喂的!”父亲说。

    “焦饼酥脆......吃的时候,饼屑就会撒在地上?”朱希希迟疑着说。

    父亲点点头。

    “仁爱。”朱希希歪着头,笑了笑说,“效仿天人,这是祭祀的最高境界吧!”

    父亲微笑着,“那,月圆的节日呢?”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解厄,八月十五中秋节——阖家团圆!”朱希希歪着头,“西方人给太阳每个月都安了家叫十二星座,华夏人给月亮每一天都安了家叫二十八宿。看来,华夏民族跟月亮还真是有不解的渊源呢!”

    父亲微笑着点头。

    “世界上只有我们还在用月亮历法吗?”朱希希问。

    “伊斯兰历也是阴历。”父亲说。

    “但我们同时用好几套历法,应该是最多的吧。”朱希希说。

    “说说看。”父亲说。

    “以天和年为单位的太阳历,以月为单位的太阴历,阴阳合历的二十四节气农历,以天干地支为周期的黄历——黄帝历法,”朱希希想了想,“还有十二生肖!——以木星周期为单位。”

    父亲点了点头。

    “爸,二十四节气真的很神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至二候蝉始鸣’,我留意过,到了夏至那天真的就听到了蝉鸣声!之前那么热的天都没有蝉鸣声呢!”

    “天地万物是一体的。”父亲说。

    此刻的朱希希感到幸福和满足,甚至有些恍惚,就像重新回到了童年,也是这般和父亲一问一答,也是这般如话痨一样的自说自话,而父亲就在一旁微笑着倾听——在温煦的春光里,在夏日的星空下,在云淡天高的秋日午后,在冬日围坐的火炉边......时光就这样点点流淌,身边还有来去忙碌着的母亲的身影。

    “爸,祖先的天文历法如此发达,何以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呢?”朱希希又问。

    “因为你不知道他们知道。”父亲说。

    傍晚时分,朱希希的哥哥和嫂子也回来了。

    中秋节的晚饭照例还是在院子里吃,凉菜有醉鸡、醉枣、糟肚、糟毛豆,热菜不单有蒸了三个小时的梅干菜扣肉,还有连鱼鳞都透着十足鲜味的花雕蒸鲥鱼。细长匀称的鲥鱼半浸在鲜亮的汤汁里,薄切的火腿与冬菇片透着鱼腹内的一团酒香。这道菜通常采用不去鳞的酒蒸做法,因此吃的时候要挑起一块泛着油光的鱼鳞嘬其汁水,花雕的酒香与鱼肉的脂味相得益彰,一口下去唇齿间余香久留。

    令朱希希无比开心的是,父亲还端出了一盘醉螃蟹。

    作为绍兴菜生醉里的另一个招牌,醉蟹的前世里还留藏着绍兴师爷的功劳和创意。传说绍兴师爷以酱缸腌制螃蟹,从而缓解了淮河两岸的蟹患。后来,绍兴百姓自然而然地传承了腌螃蟹的手艺,并转手将其泡进了黄酒坛子。相比红膏蟹,绍兴人更偏爱河里的毛蟹,经过陈酒的滋酿,鲜嫩的蟹肉带着一丝微甜,只一入口,芳香便透着鼻尖往外冒。

    “爸,您还保密呢!”朱希希嚷道。

    “少吃点,这么多菜别光啃螃蟹了。”父亲说,“历史上,宋仁宗就因为贪嘴螃蟹,最终落下了风寒的痼疾。”

    “黄酒腌过了,没事。”朱希希说。

    “要是他能像绍兴人这种吃法,也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哥哥朱晨宇说着呷一口桂花酒,夹起了一块糟货送入口中。

    “哥,这可不像你这西医平时说的话。”朱希希说,“年龄大了吧!终于知道中医的科学性了!”

    “中医就是中医,别谈什么科学性。”朱晨宇说。

    “不谈就不谈!”朱希希说,“用西医论证中医,用一百多年衡量五千年?想想就可笑。”

    “年代久远就是先进的?”朱晨宇问。

    “就是历经考验的!”朱希希说。

    “医院中有几家是中医院?”朱晨宇又问。

    “那只能说西方近现代教育做得比较成功,不能说明西医就比中医好!”朱希希说,“德国还把针灸纳入医保了呢!NBA球员还拔火罐呢!中国人倒是诋毁起了自己的中医学!”朱希希提高了嗓门,“现代医学包装一些新的名词就开始剽窃中医的药方,中药说是生物制药,经络学说换成生命科学!”她的嗓门越来越大,“换个名词就是西方的理论了?就先进了?中医要是不先进,现代医学干嘛要变着法的剽窃中医的理论?”

    “这叫进步!”朱晨宇说。

    “进什么步!我们六、七千年的历史也没进步出一个叫专利的东西!”朱希希大声说,“说明我们的文化仁善博爱、有道还有德!”

    “你一写书的,我说不过你!你赢了,好吧?”朱晨宇说。

    晚饭将要结束之时,朱希希的女儿打来视频电话,问候家人节日快乐。

    哥哥饭吃得太饱,嫂子则说要减肥,两人吃过晚饭,打扫收拾好厨房就走了。餐桌上只留下鲜肉月饼、苏式月饼和五仁月饼。

    “月饼都不吃,还叫中秋节嘛!”朱希希嘟囔着。

    “你嫂子说,月饼高糖高油,不是什么好东西。”父亲说,“你喜欢吃,走的时候带一些吧!”

    “稀饭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油条、米饭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她都快不会吃饭了吧!整天吃些蛋糕、面包,那更是高油高糖呢!”朱希希又开始了念念碎,“难怪不孕不育呢!”

    “你不要胡说!他们是不想要孩子。”父亲说,“他们那工作,大概是生离死别看得太多了......”

    “就是逃避传宗接代的责任!”朱希希小声嘟囔着。

    父亲笑了笑,“你真这么想?!”他问。

    朱希希也笑起来,“爸,我小时候特别不爱吃五仁月饼,现在却觉得好吃了,我是不是年龄大了,快老了......”

    “家里有长辈在,就不能说自己老!”父亲说,“长到八十岁,在父母面前也是孩子......”

    朱希希一大早就被袁俪的电话吵醒了,“你什么时候回来?”袁俪问。

    “哦,”朱希希迷迷糊糊的,“今天吧。”

    “快回来!我可算是跟那两位商量好了,国庆节我们房车出游!”袁俪兴奋地说。

    “不会又到了出发的时候,只剩下我们两个傻子在风中凌乱吧......”朱希希说。

    “这次不会!”袁俪说,“必须成行!为了我们人生新的里程碑!”

    “什么情况?”朱希希问。

    “我有两个好消息,等不及了,我要告诉你!”袁俪说。

    “升职了?”朱希希问。

    袁俪发出了一串清脆响亮的笑声,“赢得彻底!真是酣畅淋漓!”她说,“副总编!明天上班就宣布!”

    “恭喜啊!恭喜!”朱希希说着不由地从床上坐了起来。

    “还不得谢谢你!有个好姐们儿真是幸福!”袁俪说。

    “我有什么好谢的?还是你自己强!”朱希希说,“是该好好庆祝!还有什么好消息?”

    “这个才是重点!节后,我们杂志要给当今国内顶流小鲜肉拍封面大片!”袁俪说。

    “哦。”朱希希砸吧砸吧嘴,有些不以为然。

    “所以说!”袁俪停顿下来。

    “说什么?”朱希希问。

    “所以说,我突然想起来,可以把他的老板介绍给你认识!”袁俪说。

    “啊?”朱希希一时茫然。

    “顾卫鑫知道吗?”袁俪问。

    “不知道。”朱希希说,“谁呀?”

    “顶流小鲜的老板呀!”袁俪说,“丙晟经纪公司那可是有钱有实力!你可以跟他谈谈!说不定他对你的项目有兴趣呢!下周我带你一起去拜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