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归园田居 » 30,田园烟火气

30,田园烟火气

    30,田园烟火气

    三年前,我刚到韩岭村的时候,最深的感受是田园烟火气。

    家家墙上挂着几串红红的辣椒,黄黄的玉米,有一种丰衣足食的感觉;柴房院子屋檐下,尺把长的柴火摞得满满当当,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的废木头,锯好的、斧子劈好的树桩木条柴火,整齐排放,码的一堆一堆的,三五年内不愁做饭烧火,不愁填炕烤火;每家的灶头都特别大,砖砌的灶有不半人高,上面放着一米口径的大黑铁锅,我看做这一锅饭够几十个人吃没问题;有一家的火房里,有一个案板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米宽两米长,有一拳厚,说是用枣木做的,这得用多少棵树才能做成这一个案板,配套的擀面杖有一人高,看这大家伙让人怯场。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村庄上的炊烟,早上冒一阵子,晚上冒一阵子,我对这炊烟是熟悉的,还是蛮有感情的,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在我的记忆里,那炊烟是家的温暖,是诱人的烟火味,远远地望见炊烟,就仿佛看见家中锅灶旁忙碌的母亲,正在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村庄农舍厨房顶上烟囱里的袅袅炊烟升了起来,村庄就有了生气,只有炊烟升起的那一刻,这时,大人呼喊孩子起床吃饭的声音,妇女们叫的声音,高一声低一声,回响在泛着湿气的村庄上空,香喷喷的早饭味道直往鼻孔里钻,我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叫,就加快了回家的步伐,浑身都暖和了起来。

    缕缕炊烟,连接着村庄的每一家,接着地气,上达天空,滋养着一方水土和一方人。

    我一直钟爱这些柔软的炊烟,钟爱这真实的人间烟火。每年春节回家过年,图的是与家人团聚,也希望看见村庄上空一缕缕的炊烟,那烟火里有我小时候的梦想,我在梦中随着炊烟扭动着婀娜的身姿袅袅升腾,嘴里有香味,肚子有饱腹感,身上能溢出幸福的感觉。

    所以,在我现在居住的乡村,还能看到炊烟,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老家,想起儿时的过去,想起母亲做饭的身影,想起浓浓的亲亲的乡愁。

    炊烟袅袅,迎来送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作,为的就是让果实收获满满、炊烟不断。他们经过一年四季的风雨洗礼,愈加认定:家中灯火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便是人生的幸福。离开农村几十年,在城里生活,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年四季都有肉吃,甚至还有天上飞的,海里游的,隔三差五的能吃到山珍海味。但是再也没有看到炊烟,也没有闻到人间烟火气。总觉得生活中缺点什么?缺的是没有看见炊烟,心中就会思念,在面对好吃的时候,忍不住想起炊烟。

    人间烟火最直接和最形象的是炉里灶里的火。一日三餐全靠灶里的火,每日傍晚,还要在灶火填柴烧火坑取暖,灶头连着炕,炉子连着火墙,做饭烧炕,都能看到明火,灶火跳着舞,辟辟啪啪地响,有时火星迸出来,在漆黑的屋里划出一个优美的弧线,炉火着起来如红旗在风中热烈的抖动,火舌窜过的地方烫烫的、火火的、热热的、暖暖的……在那一方屋檐下,家人一起,围坐在炕上,温暖舒坦,烹煮翻炒,弥漫出阵阵熟悉的香气,穷日子竟也是红火的气象,心里有种莫名的欢快。

    如今在城市里,大量使用电气化时代的电磁炉、液化气,快捷方便还还干净,电气化也走向农村,绝大部分乡村都黑鲨黑鲨使用柴火灶了,很难见到到炊烟了。

    我也劈了一堆的柴火,买了两个烧烤炉,用柴火做饭,重温旧梦。

    俗话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不管你在乡村还是城市,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是富裕还是清贫,人生用一句话总结,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什么是烟火气?《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台词:“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绕来绕去,人间炊烟,围绕这一个“吃”字,吃什么?怎么做?如何吃好?都能上了电视,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节目。正如几千年的孔子所说“食不厌精。”

    我从农村出来,中间的岁月大部分在城市度过,现在又回到农村,喜欢上了田园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人过五十,生活还是需要“烟火气”,只要心中有烟火,满世界都是“滋味”。在这清浅的田园时光里,一个人守着一个大大的院子,看花赏月,读书写作,也离不开一日三餐,正可谓“一手烟火,一手诗意。”因此,我要学会用美的眼睛,寻找“烟火味”,爱上生活从下厨房自己做饭开始。

    好的生活,是需要食不厌精的,一饭一菜,一天分早中晚三饨,看似简单,却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天都需要它,定点定食定量,一点也马虎不得,要用心去做。闲来无事,多下厨房,便开始思量着改善伙食,琢磨着如何将鸡、鸭、鱼、肉和各种菜,做出不同的花样,不同的味道,做饭就是日常生活,奏响锅、碗、瓢、盆,协奏成曲。

    后半生,好好过,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炊烟袅袅,唇齿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