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你卷朝堂,我卷太子 » 第十章 1

第十章 1

    崇祯帝漫不经心地在花园里,沿着碎石小路缓缓踱步,西边的太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朝堂上产生了两大争论,他都以失败告终。现在回想起来,恨得牙根直痒痒。

    一是他暗地里安排杨嗣昌暗中与清廷媾和,消息竟然被陈新甲手下的侍卫泄露,宣扬的尽人皆知。

    以黄道周为首的一群文人,一个个大义凛然,义愤填膺。对着他这个皇帝就是一阵狂喷,强烈谴责这种卖国行为,要求罢免杨嗣昌。

    二是杨嗣昌提出加税二百四十万两,用于抵御清军扣关的开支。

    起初他是强烈反对,可户部一个劲儿地叫穷,迫使他点头同意。不过只想将新增练饷加在富人的头上。

    满朝文武一下子就炸了,凭什么剥夺穷人的爱国权利,加税可以,均摊。

    大臣们口中的均摊不过是个幌子,他们有的是办法将税收全部摊在穷人的头上。

    关于撤回关宁铁骑,提了半句,群臣围殴。

    一旁的王承恩,看见皇帝的额头渗出密密的汗珠,地上一块手帕,轻声道:

    “皇上,听说钟粹宫新近出了一种甜品叫冰激凌,是公主的最爱。冰凉清爽,驱暑降燥,不如去那里坐坐?”

    崇祯帝沾了沾额头上的汗水,对王承恩的提议予以否定。当今万岁,跑到儿子那里要吃的,太尼玛丢人了。

    不过他还是转向钟粹宫的方向,想看看那两个家伙又在搞什么鬼。

    没让人通报,悄然而至,看见太子老师王铎,很负责任地用戒尺打在伴读的手心上,十分解气。

    伴读嘛,最大的作用就是替皇子挨打。

    以往倒是不用,那戒尺是御赐的,揍揍太子理所应当。

    今天,爷爷看见孙子,气就不打一处来。终于让他逮住机会,名正言顺地行使手中的权利。

    见皇帝进来,爷爷停止了行刑,带着两个少年大礼参拜。

    王大群挨揍的画面让朱由检突发奇想,随意找了个座位,对着王铎说道:“议和之事争论多日,朝中尚无定论,王爱卿以为如何?”

    作为高级教师的王詹事,平日里很少掺和政事,听见皇帝征求自己的意见,略作思索,开启了踢皮球模式。

    “臣以为朝中争论各据其理,还须万岁决断。”

    崇祯帝极为不爽,这就是只老狐狸,怪不得你孙子诓骗你的作品,活该!一转眼看见王大群,有了。

    老狐狸不说话,正好拿小狐狸开刀,顺便找找场子。

    “王大群,昨日你说撤军,但朕想的是议和,朝中支持和反对的大臣参半,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王大群探着脑袋向外看了看,日头已经偏西,随口问道:“皇上,管晚饭不?饿了。”

    “答对了随便你,朕要是不满意,你就饿着。”

    少年还没答话呢,太子呲溜就往外跑,“父皇,我去让母后准备晚饭。”

    “站住,你都十二了,朝堂上的事知道一些也好。历练历练,听听十四岁佳话少年的高论。”

    太子止住了脚步,王大群却是腹诽:这皇帝够记仇的,“小孩子”的言论现在都没忘。他上前一步,对着崇祯帝深施一礼。

    “陛下,先议和,再撤兵,小子以为上策。”

    一旁的爷爷手心里的汗都出来了,朝廷大事,岂是你一个小孩子议论的?为了口晚饭,脑袋都不要了。

    皇帝万没想到,这孩子竟会同意他的想法,顿时来了兴趣。

    “说说理由?”

    “陛下,如今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是稳定。只有周边安定,才能安抚民心,再图发展。北边稳定了,就可以给予闯贼等流寇最后一击,在中原和西北恢复生产,发展民生。”

    爷爷看着孙子,脑袋肯定让皇帝换过了,有了在朝堂和群臣打嘴炮的潜力。

    皇帝则是不依不饶,“既然议和,为何还要撤军?”

    王大群转身来到沙盘前,用小棍指着上面的城池道路,比比划划。

    “小子以为原因有三。其一,清廷未必是真心议和,关宁军突出在关外,就是一块肥肉,随时可以吃到嘴里。”

    看着皇帝听得十分认真,并没有打断的意思,他继续道:

    “其二,议和后,军心懈怠,战力下降,非但不能保持对清廷的威胁,还有可能成为尾大不掉的军阀。其三嘛,大量的银两浪费在物资的补给途中,加重朝廷的负担,得不偿失。”

    王大群知道现在议和是对的,可以暂时安定北方,全力对付苟延残喘的农民军,从而稳定长城以南地区,以图后续。

    可文人误国,一个个口吐莲花。

    当清军来的时候,要不比兔子跑得还快;要不比孙子跪得都矬。

    皇帝的眼神中带着些许的惊讶,先不说议和的对与错,仅是这套说辞,已将超出了他的年龄,难道年少有为不只是一个传说?

    若是一心辅佐太子也就罢了,但凡有一点点异心,立刻渣渣。

    对于少年的回答,皇帝挑不出毛病,还是没找回场子,心有不甘。转念一想,可以用税收问题难为难为他。

    “加税问题你如何看待?”

    “不用加,小子每天能睡五个时辰,够用了。”

    皇帝:我是让你多睡觉么?再胡咧咧,打得你昏睡。

    再一想,是自己太急了,前因后果没有交代,孩子自然听不明白。

    “朕的意思是,为了阻击皇太极扣关,朝中有人提出增加税收240万两,如何?”

    皇帝的话音还没落,王大群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疾呼。

    “陛下,万万不可!”

    他十分清楚,正是这次征税,让本就不堪重负的百姓雪上加霜。

    中原大地饿殍遍地,白骨累累。人们流离失所,易子而食,百万之众尸骨无存。

    当李自成死灰复燃,摇旗呐喊的时候,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就让造反的烽火燃遍中原。大明从此失去了根基,彻底丧失了人心。

    第一个惊诧的不是皇上,而是詹事王铎。

    我孙子今天要疯!

    还好,孙子有俩,只要不诛九族,还能剩一个。

    皇帝刷地站起身形,直勾勾的盯着王大群,心里盘算着,晚饭还没吃呢,撑成这样了?

    完全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挤出一个字。

    “讲!”

    王大群非常明白一个“讲”字代表的含义,若只是大明的一员,此事和他毫无关系。

    知道将有百万之众丧生在这条政策下,穿越的他决不能任其发展。牙一咬,心一横,开口道:

    “陛下,连年的天灾、战乱,再加上三饷,百姓们已经是靠着吃草根、树皮、观音土度日,很多人一年都吃不上一顿饱饭。再次加税,他们就是卖儿卖女,连自己的命都搭上也交不起,何来的240万两……”

    “啪”,没等王大群把话说完,一个茶盏摔得粉碎,崇祯帝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八度。

    “你胡说!朕自登基一来,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百姓纵然不易,也不是你说的这样,户部奏报上写的清清楚楚。”

    太子吓得连忙跪下,一脸的茫然,从来没见过老爹发这么大的火。低声询问:“大群,我大明的百姓真的是过着这种日子?”

    王大群明白,他的那番言论大街上很多人都清楚,在皇宫却是禁语,没人讲给皇帝听。

    有个不成文的罪名,叫污了皇帝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