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梦明末 » 第23章 千户难上任

第23章 千户难上任

    头七已过,陈府渡过了最为悲凉肃穆的几日。

    人声嘈杂、颂词绕梁、哀乐灌耳的日子过去了。整个陈府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早晨,陈修远起来,仆人们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看到陈修远起来都慌忙打招呼,然后继续忙活,陈修远走到别院,陈忠已经领着朝宗他们几个打拳练身。

    说起这个院子,还是陈夫人在世的时候买下的。那时候收留陈朝宗他们,刚好陈府隔壁的王员外迁居到县城去住,留下了这个府院无用要转让出去,陈夫人做主盘了下来。

    修葺一新,两府间院墙开了一个拱门,当做陈忠他们和一些个临时帮闲的人来住。陈修远围着院子里面的小场地开始慢跑,预热筋骨,调节自己的状态。

    “嘿!嘿嘿!哈!”

    耳边不时传来,陈朝宗他们打拳的喊声。陈忠是个刻板之人,督促他们几个一丝不苟。

    陈修远一直没有参与他们练拳,自己独自跑步,直到福伯差人来交陈忠和自己用饭,才停止了跑步。

    古时候的一般人家是不吃早饭的,都是早起后便下地劳作上山砍柴或做工。

    这样一是刚睡了一晚,早上不怎么饿,二是节省粮食,古时候物资匮乏,不是什么家庭都很富裕。吃早饭的都是官家、士绅地主、有钱的富商等。

    用过早饭,由福伯和陈忠陪着,陈修远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骑了高头大马三人并行往鳌山卫而去。

    一路上陈修远展望未来,想象自己成为浮山所实职千户以后的宏图大志。

    鳌山卫是海防工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当初是为了抵御倭寇袭扰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

    它起源于明代特有的军民合一的管理体制。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跨府设卫,连县设所”,鳌山卫由当时的莱州府管辖。

    三人进了卫城,来到指挥使司衙门。交了门口岗哨卫兵的跑腿费通报碎银子后,就老老实实的在衙门口的旁侧静等传唤。过了好长时间,那前去禀报的卫兵才出来传达消息。

    “陆大人请您进去。”

    卫指挥使黄尚品回乡丁忧,指挥俭事还在永平府,剩下指挥同知陆良寿留守。听得门岗传话,陈忠便和陈修远一起迈步前行,却被门卫给拦住了。

    “同知大人说了,请陈修远陈大人进去,烦请这位大人在此等候!”

    两个人扭头对视一眼,虽然陈修远这段时间变化很大,不像以前沉默寡言木讷无声,变的聪明善语起来,陈忠还是有些不放心。

    “华儿,同知大人和你父亲关系不错,没事的,和大人应对要礼数周全。”

    陈修远深吸一口气,弹弹自己的千户服,步伐沉稳的进了衙门。

    卫兵领陈修远到偏厅,随手止住陈修远,自己前走两步弓腰在门前禀报:

    “禀大人,陈修远陈大人到了。”

    “进来吧!”

    官衙偏厅内,一身材微胖、美髯红光、身穿官服的中年人坐在偏坐上。陈修远紧走几步上前,心中一万个草泥马,面不改色的行了大礼。

    “卑职参见大人”

    在太师椅上,陆良寿官腔十足的的回了声:

    “免礼,看坐”

    陆良寿的语气委婉一点的接着言道:

    “令尊的事本官已知,征伐东虏战死沙场实乃吾辈楷模。令尊在世时,与本官交情匪浅……”

    “大人……!”

    “贤侄不必多言,你的来意本官知晓,兵部的文书已然下达,虽然指挥使大人现在丁忧在籍,但已有书信来到,过几日便复任,来意是一切事务等指挥使来后再做定夺,所以你的事情,须等些日子黄大人来了,才能向吏部报备正式上任。”

    陈修远想说些什么,但陆良寿的话像卡在他喉咙里梗刺,堵的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贤侄放心!先回去熟悉一下户所情况,等指挥使大人来了,到时候我一定会多多美言,让贤侄尽早正式上任。”

    说完这些话,陆良寿端起了茶碗。门口候着的下人很是贴切晓意,移步近身陈修远。

    “陈大人,请!”

    陈修远准备了好多官场语言都没有机会说就被请了出来,习惯似的抱拳施礼后,迷迷糊糊的出了官厅。

    “陈大人,我们老爷说了,他一定会尽力的!”

    仆人带着迷一般的微笑,说完这些话,点了点头便转身回去了。卫所官衙门口的陈忠,等来了一脸苦涩的陈修远。从他的脸上,陈忠便知道了事情的大概。

    回家的路上慢慢吞吞,只言片语之间,陈忠明白了事情缘由。

    陈忠不知是该喜还是忧,没有实职只有一个千户的虚位,陈家的未来一定是会没落的,但这兵荒马乱的世界,倒是不用应令出征了,大哥就是出兵戍边丧了命。

    前人讲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军户世袭制是朝廷历来的制度,一时半会儿他们敢改了这规矩,陈忠一时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路无话,回到家里后,陈修远迷迷糊糊的脑袋才转过弯来。这是要自己给他们几个送礼呀!那仆人的笑容分明就是告诉自己~银钱说话才好使。

    一个拥有后世巨量信息知识的灵魂,被现在的土包子给欺负了,心中一万个不甘,这让陈修远也更加了解了现实。

    晚饭后,陈朝宗他们各司其职,排班值日轮岗。陈修远将陈忠和福伯叫到了自己的房间,二人入座后,陈修远把指挥同知陆良寿的意思给陈忠和福伯仔细的讲了一遍。

    “忠叔、福伯你们说说看,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办?”

    福伯是刚刚知道,再说他平时里主要是管理陈府的家里事,对官场上的事不是太了解,猛然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扭头看着陈忠,等陈忠发言。

    “华儿,官场这事儿,我也说不好,他们肯定是想要银子,但是从来没有听说不送银子,咱们世袭罔替的军户不让袭职的。这可是从高皇帝就制定下来的制度,我想他们不敢违背的。”

    听了陈忠的话,福伯似乎也明白了一二,心中有了些底气。

    “二爷说的对,祖宗的制度,高皇帝的昭命量他们也不敢违背,顶多就是阻挠一下,这千户所的官衙,迟早还是咱们陈府的。”

    福伯顿了顿,接着说道:

    “二爷,要不然咱们就给这陆同知送些银子?等指挥使大人来时也好运作此事,让少爷能尽早上任。”

    提到了黄尚品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在永平府发生的事,大哥战死后,华儿昏迷不醒,黄尚品得了好处银子,却故意隐匿战报,不报于兵部。

    后来华儿苏醒,走了兵备道的门路,才拿得大哥战死沙场的抚恤,陈忠越想心越气但是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他平复一下情绪。

    “陆良寿以前和大哥关系不错,虽言人走茶凉,但这层关系还是要用的,我看要不就给他送些银子,华儿福伯你们看呢?”

    陈忠讲完和福伯一起看向了陈修远,在他们眼里,虽然陈修远年纪不大,阅历不深,但最后的决定还是要陈修远来拍板定案的,毕竟陈修远是陈府的一家之主。

    陈修远略做考虑,他是十分反感的,在前世就是这样,有些事不能这样做,做了反而能助长这种社会不良习惯。哎!但现实骨感的很,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只好缓缓地带些无奈的说:

    “就按二叔说的吧!但不能送的太多,咱府上的银子还有其他用途。”

    夜已渐深,三人又谈了些府上的琐事,陈忠和福伯便回房休息了。

    于后几日,陈忠去千户所点卯任事。陈修远便在福伯和陈文抚他们的陪同下,熟悉千户所下辖各屯堡的情况。

    各堡中有军户、匠户、灶户等供官府差遣使用,发月粮。在明初明代的卫所制,以军屯保证其自给自足,由世袭保证士兵来源,所以封闭、保守是其突出特点。

    明代大多数卫所,都建立了完备的军屯制度,卫所军士部分守城,部分屯种,要求基本上做到自给自足。

    卫所制的这一特点,是与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多年战乱,使明初出现了大量荒闲土地,政府得以进行土地的再分配,把大量土地直接划归卫所管辖,军屯有充分的保证。

    “军士屯田是古代中国政府解决军队后勤补给的主要措施。明初,由于常年战乱的影响,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丞需征薄赋行轻徭,与民休息。指望百姓赋税供养庞大军队是不可能的,自养是唯一的办法。

    为了供养庞大的军队,明朝政府承袭了元代军屯的遗产,并将之扩大化,在全国绝大多数卫所开展屯田,力求实现军粮自给。

    但军户制度更是一种非常操蛋的制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规定,只要是当了军户的,除非是经皇帝特许或官至兵部尚书,否则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

    比如你是军户,你的儿子也一定要是军户,那万一没有儿子呢,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一个来充数,如果你连亲戚都没有,那也不能算完,总之你一定要找一个人来干军户,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军户的地位更是十分地下,各级官吏甚至一普通生员都可以任意役使军丁,克扣月粮。

    卫所田地被权贵豪强,军官文吏私占,没有了田地耕种的军户,还要受上官奴役、沙场搏命,明中期后军户逃亡的现象十分严重﹐明朝的官府曾多次派人勾补逃军,甚至专门设有御史处理军户逃亡及勾补军伍事宜。

    明朝中后期以后,军户制度更是形同虚设﹐募兵渐渐成为明朝官军的重要来源。

    陈修远一行人走马观花的跑了三天,基本转遍了千户所的辖地,用现在的话说,叫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做好了心里准备的陈修远还吃了一惊,各堡都是一片破败的景象,由于干旱距离水源远些的地方,到处都是撂荒的土地。

    男女老少破衣烂衫,骨瘦嶙峋,比乞丐强不了多少,只有几个百户和旗官的人家还像是那么一回事。起码见陈修远这个待任千户时,还能穿上一身好的行头。

    本来的“万丈雄心”也被残酷的现实重重地一击,心中只剩下残存的小火苗,他问自己,心中星星之火还可以燎原吗?只剩下苦笑。

    骑在马背上,天神交流的陈修远,一时走起神儿来。

    “少爷,再向东走七八里就到咱们自己的庄子了。”

    陈文抚的提醒,让陈修远回过神来。

    “福伯,现在庄子里,谁在主事?”

    “王洪”

    看看天色,日头西坠。“今天我们不回去了,走去庄子。”

    陈修远一马当先,几个人扬鞭策马朝庄子奔去。陈家的庄子在浮山所的东南方向二十里左右,崂山脚下,依山傍海,陈汉秋和夫人在世时所建设。

    陈汉秋和其他官吏一样,也置办了众多的田地,只不过手段良善一些,当然大头还是侵占军田和开荒的居多,后来为了便于管理租中的佃户,便在这里建了庄子,陈汉秋夫人喜静,经常在此小住。

    一炷香的时间,几个人风尘朴朴的赶到了。蓝砖红瓦朱漆大门,虽有些破旧,但依然带着些官家气势,几颗刚发了嫩芽的老树矗立在门的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