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元气三国 » 第三十四章 入董营

第三十四章 入董营

    说白了,就是他给自己培养的后备人才!

    经过两年的沉淀,周杰也明白了很多事,其中一件事很明确,那就是在大汉帝国商人的地位,确实真的不怎么样。

    也就地位上比贫民地位高一点点,生活上比寒门士子好。

    商人出身的人去政官府买官爵,根本得不到实质的权利官位,买来的官爵全是徒有虚名。

    这也佐证了,东汉末年为什么没有富豪买官,因此而崛起的典范。

    至于曹操他爹曹嵩,人家本来就是官宦人家,出钱买官自然能买到实权官职。

    看到现实之后,周杰也就息了买官的心思,有这些钱还不如多买些工匠和孩子,帮助自己打造武器装备,为以后的天下大乱早做准备。

    这个世界的工匠分为初级,中级,大师与超凡大师四个级别。

    有了大钱之后,他办得第一件事,就是找来能工巧匠,给自己打造一只戒子,托人再寻一位大儒,出大价钱,出大代价,帮助自己在戒子上,以及准备放置在庄园内的牌子上,篆刻能够屏蔽天机的神文。

    这件事办完之后,他才开始默默发展势力,大量的购买土地草场,开发无主之地,若不然很容易被有心人察觉隐藏的秘密。

    如此时光流转,春去秋来,转眼间已过数年光阴。

    周杰的生意越做越大,已经遍布整个酒泉郡,田产和草场在合法开拓下,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庄园扩建加固也愈发的频繁。

    由于凉州敦煌与酒泉这边,远离中原朝堂,真正的天高皇帝远,只要你肯出钱又不造反,当地官员才不管你要干什么。

    若是有人能进入周家的私人领地,就会看到那堪比城堡一般的庄园,连绵不绝地连成一片,从草原延伸到大山深处,面积之广比起一座大城也不遑多让。

    若是进入庄园,更能看到那成群结队的马牛羊群,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场和田地。

    拥有一片私人领地,甚至是一座大山,对这个时代的顶级富豪与豪门世家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若是将他们隐藏的人口与田产报上去,足够大汉帝国的税收翻上几十翻。

    钱多肉肥,自然会引来狼群的注视,为了保住自己辛苦打拼下来的产业,周杰从一开始便广交豪杰,拉拢周边的部族结交关系,同时在凉州各郡的大山深处,建立城堡式的庄园,将自己的人力财力物力,逐步分散以防不测。

    近些年来天下大旱,天空几个月滴雨未降,庄稼颗粒无收,流民乞丐越来越多,时常有暴动杀人的事发生在夜里,世道越来越不安稳啦。

    周杰不负自己的努力,终是从泥土做的模具里,烧制出了自己想要的琉璃。

    他将这些琉璃,大的先放起来,准备找买家出售。

    小的打磨成琉璃珠子存起来,埋在自己的私人独院子里面,以备不时之需。

    他拿着自己好不容易烧制出来的一件琉璃,找上了当地有名的新贵,也就是当初那位王贺公子。

    这个家伙的身份可不简单,乃是太原王家的嫡系一脉,还有位在朝廷里当官的舅舅,正是那历史上有名的王允,王连环。

    通过这个人,搭上了他较为熟悉的,也是东汉末年的大人物之一。

    未来的凉州刺史,如今的西域戊己校尉,董卓,董仲颖!!!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

    成长于凉州,喜欢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在护匈奴中郎将张奂部下任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作战粗猛有谋,屡建战功,拜郎中,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现如今是西域戊己校尉。

    周杰选择董卓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当前的董卓本人,为人豪爽大气,不拘小节,且从不在乎什么门邸出身,只要你有真本事,就能得到重用重任,而且此人最喜欢武力非凡之辈。

    恰巧周杰正是这样的人物,不仅在凉州西北之地名气大,财力雄厚,更有一身不俗的武艺傍身。无论是在江湖上,还是在政商界,都有不弱的人脉关系。

    一般向他这样的人,根本不会投身军武之中。

    周杰的投奔,让董卓高兴万分,同时十分重视,他本人亲自出来接见,两者相谈许久,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有说不尽的话,聊不完的事。

    负责后勤的官员,收了所谓的琉璃至宝后,当时就给了周杰应得的官位,与一年的俸禄。

    没有出现翻脸赖账,敲诈勒索,这些低级且不要脸的操作。

    相比送出去的,无关紧要的小小官位,到手的琉璃至宝,则可以在洛阳天子那里,换到天大的利益,价值翻了百倍不止。

    搁谁谁不愿意,那肯定高兴的屁颠屁颠的。

    做买卖嘛,还是要讲点信用的,要不然以后没人来当冤大头,他董卓还怎么赚私房钱?

    没有钱他拿什么养军队,养忠诚?

    没有军饷粮草,手下的那些娇兵悍将怎么办?

    这个年代当兵,其他的都是浮云,理想那是什么?

    能吃还是能活?

    大家看重的就是活着,当兵就要有钱赚,不然没人会心甘情愿地将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白白地给你卖命打仗。

    再说,能拿出琉璃这种宝物的人,原本就不是什么普通人。在他老董看来,自己不光收了人,还收了一个钱袋子。

    更别说那收账的官员,第一次见面,看见周杰的面貌,便觉得有些熟悉。像他这种人,别的本事可以没有,但看人的本事一定要高,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所以,该拿的拿,不该拿的坚决不能拿。

    后勤官当时心里直打鼓,万一这小子身份不简单,自己赖这种账,岂不是平白得罪了人,以及他背后的势力。

    看到自家老板的态度之后,后勤官悟了,这位小爷不是自己能坑的。

    在这个时代待得越久,你就会越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

    除了那些文人士子,世家门阀,出身不凡的文臣武将之外。

    在大汉的老百姓眼里,其实无所谓什么国家和皇帝,忠君思维在上层比较流行,底层百姓对于上层人的态度,更多的是害怕与畏惧,顶多知道自己是大汉的子民罢了。

    说的不好听点,大汉的荣耀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和广大的穷苦老百姓没有关系。

    能活下去他们就做顺民,活不下去,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到那时候,只要有个胆大的高呼一声,人的欲望和愤怒会瞬间爆发。

    继而在利益一步步的驱使下,演变成为统治阶层的噩梦。

    边疆的士卒百姓,仇恨北方的蛮族,多数是因为世世代代的血仇,其中的爱国情怀恐怕也不多。

    无非是跟着政府走,不仅能拿到好的武器,还有军饷可以领,何乐而不为呢?

    要说百姓不爱大汉,那也不尽然。毕竟大汉存在了近四百年光阴,多少辉煌荣耀让人兴奋骄傲,认同感还是很强烈滴。

    董卓用琉璃,在洛阳给自己换了个官职,一下子从校尉成为了正式的西戎将军。

    周杰从董卓军中,意外地买到了曲部“军侯”的官职,比六百石,辖200人。

    主要还是董卓觉得他太年轻,又没有带过兵,一下子提的太高容易出问题。

    看上去周杰很吃亏,实际上得了大便宜,官职安排的也是恰到好处。

    从官职上看,将领和校尉的下面就是军侯,校尉的副官是军司马,没有校尉军司马做主。

    怎么一看,军侯那就是军中领导团队中,前三层次的存在。

    上能和校尉说上话,下能接触到基层士兵,条件简直不要太好。

    最最重要的是,一但出现战事,进行大量招兵的时候,身处军队中层的军侯,上可以联系校尉、军司马要招兵名额,下负责日常练兵,可以借此机会掌控基层士兵,培养士兵对个人的忠诚。

    于是,周杰美滋滋地拿着令牌入营,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那位未来有名的毒士贾诩。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武威郡)人,东汉末三国初期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被尊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投效李傕、张绣,最终归降曹操。贾诩运用谋略计策,先后帮助曹操战败袁绍,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暗助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

    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黄初四年,贾诩去世,谥曰肃侯。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

    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

    贾诩说:“我是段公(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

    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无一幸免。】

    你没看错,贾诩他竟然是个武将出身。

    这家伙表面看着挺老实,其实一肚子坏水,能算计的很。

    又苟又低调又能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