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元气三国 » 第五十章 翻手为云

第五十章 翻手为云

    正在聊天吃肉的几位校尉立刻起身,齐齐前往中军面见董卓等候军令。

    董卓第一时间派人联系卢植所部,双方最高将领见面之后,军队很快合二为一,以卢植为首,董卓甘愿听令,心服口服。

    现在的他即便心里有点心思,那也是有点心思,却不敢真的去想。

    广宗!

    卢植带兵平叛以来,连战连捷,将张角逼的退守广宗县,选择据城死守。黄巾军战力不行,但胜在人多势众,粮草充足,汉军精锐人少,不敢轻易攻城徒增伤亡,只能为围而不攻静待战机。

    古代打仗,守城战是最难打的,特别是在守城方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一旦开战作为进攻方,就要做好血流成河的心理准备,这一战也必定会是绞肉磨盘,死伤无数。

    卢植心里明白,面前这座城池难以攻陷,他便一方面让人制造攻城器械,一方面派出小股兵力,出兵袭扰周围的城池,占据要地,切断黄巾军与外界的联系。

    董卓率兵到来之后,汉军兵力大增,卢植加大了出兵力度和频率,全力清扫周边被黄巾军占领的地区。

    攻城战非骑兵所长,卢植不会愚蠢到让骑兵参与攻城。

    周杰所部因为都是骑兵,被派出去绞杀黄巾军斥候,切断黄巾军之间的联系。

    面对装备不齐,武器花样百出,骑兵稀少缺乏训练的民兵似的黄巾军。

    周杰率领的骑兵与之野战时,通常都选择先游射击溃,再重骑兵冲锋的打法。

    要么轻骑突袭,不断袭扰黄巾军的援兵,消磨他们的战斗意志,直至拖垮他们的军队。

    不断消灭试图传递消息的黄巾斥候,让他们的信息陷入迟钝。

    如此一来,战场上黄巾军对局势变化的掌控上,总是比汉军要慢上一两天,被动挨打。

    他的打法简单有效,双方对战,黄巾军往往连汉骑的毛都没有摸到,就被无数的箭雨射杀至溃败。

    周杰之所以这么打,不是黄巾军真的垃圾到了不用正眼去看,可以被西凉军随便揉捏,而是为了减少部下的伤亡。

    黄巾军装备再差劲,战力再低下,其中一部分黄巾老兵那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狠角色。他们可能武艺不高,也不懂战阵,但在战场上搏杀的能力绝对不弱。

    黄巾军遇上李傕、郭汜,这些喜欢选择直接冲锋骑砍的将领,通常也是一波流带走。

    面对排山倒海的骑兵冲锋,黄巾那些农民一样的步兵,一般都是未战先溃。

    大小数十仗打下来,黄巾派往广宗的援军损失惨重,不敢再轻易向广宗支援。

    董卓麾下的骑兵将领,李傕、郭汜、周杰等人,也相继打出了自己的名声。

    精锐骑兵对付农民一般的步兵,过程简直不要太轻松。

    按照李傕的话来说,那就是骑马赶羊,玩着乐呵的。

    接连轻松走马观花般的胜利,让西凉骑兵日渐骄纵,往往十几个骑兵,就敢追着成百上千名黄巾军砍杀戏耍。

    殊不知,这些战甲武器都不齐全的军队,只是黄巾军中最底层的炮火而已。

    真正精锐的黄巾力士,战至今时都没有轻易露脸,一直都在城里养精蓄锐,等着绝地反击的命令。

    这恰恰也是张角的战术目的,曾经游历的经验见识,使他深知西凉骑兵的厉害。

    用炮灰来消耗拖累西凉骑兵,骄纵敌人的军心,让新来的西凉骑兵逐渐放松警惕。

    可惜他的对手是卢植,这是一位老成持重,擅长步步为营的主帅,只会在极少的情况下会露出破绽。张角的娇兵之计,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平白浪费了许多战力。

    双方兵马对持半月有余,汉军上下依旧气势如虹,军纪严明,没有丝毫的懈怠情况出现。

    张角没有等到他想要的机会,即便是骄纵的西凉骑兵中,也有那么几个谨慎将领存在,他们就像刺猬身上的尖刺一般,让黄巾军无从下手。

    黄巾将领马元义,望着城外的汉军忧心忡忡,对师父张角道:“师父,那卢植老贼生性谨慎,不逼一下,是不会轻易挪动的。”

    张角点头:“说说你的想法。”

    马元义道:“让汉帝撤换了他。”

    张角若有所思:“逼他全力进攻的办法不是没有,只是怕麾下的那群家伙,守不住手脚弄巧成拙。”

    马元义道:“利益动人心,师父,下面的很多教众,对百姓没有多大兴趣,对那些大氏族十分眼热。”

    张角点头道:“待为师仔细地想一想,看看那些家族合适。”

    马元义露出兴奋地笑容,他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成想真的成了。当即建议道:“最好是那些十恶不赦的氏家大族。”

    张角冷笑一声:“氏家大族,那有干净的!”

    不出几日,大汉各州的黄巾军都得到了张角的传递出来的屠杀令名单,无数的黄巾军以及被裹挟的流民,很快拿起武器对准了当地特指的几个大氏族,并因此展开了长达月余的杀戮劫掠。

    天下州府凡有黄巾贼子出没之地,皆有氏族被屠戮灭门的事件出现,一时间天下震动,氏族豪门噤若寒蝉,家家自危,开始自发地联合起来,组织兵马共同抵抗黄巾贼。

    然而这些家族组织起来的兵马,与黄巾军中的民兵没有任何区别,战斗力也强不上多少。因其中多是身份低下的奴仆私兵,甚至的佃户出身的百姓,反而出现了很多自愿投靠黄巾的内应。

    比如:黄巾贼来袭,氏族在高墙上排兵布阵,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开战,氏族一方的兵卒抬头往外一看,对面的黄巾贼中,竟然有自己家的亲戚,或者是父母叔侄。

    然后黄巾贼中跑出几个有威望的老乡,三两句劝降的话,便能轻而易举地将氏族一方的人马,搞得人心惶惶,战友之间相互猜忌,全军战力全无。

    这种事情只要出现一两次例子,就能将氏族高层搞的心态崩溃,纵然你有天大的本事和才学,面对这种人人皆敌的境况,也施展不出来。

    氏族豪门不由地开始疑神疑鬼,除了自己家族的亲族之人,似乎身边所有的人都成了潜在可疑的敌人,他们自己见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只得想通过朝廷中的关系,向大汉朝廷与皇帝施压,期望朝廷大军能加紧进攻,尽快消灭黄巾贼。

    殊不知那位大汉皇帝,每天都是看一本名单,上面记载着大汉所有的顶级、高级和中级的氏族豪门,每当有名门望族损失惨重,人员伤亡巨大,注定对地方影响力会被削弱到极点时,他都会拿出笔刀,在氏族名字上狠狠划一道。

    刘宏精神焕发,目光炯炯,自言自语道:“晋地王氏还算忠心,屠灭嫡脉即可,留下旁支。”

    “汝南袁氏,算得上是大汉忠臣,嫡系血脉皆在京都,当去其枝蔓。”

    “温县司马氏,低调仁厚,并无过失,可留。”

    “弘农杨氏专研学位,忠心大汉,可留。”

    “鲁国孔氏,除嫡系之外,一概不留。”

    “范阳卢氏,可留。”

    “颍川陈氏,可留。”

    “颍川旬氏,可留。”

    ------

    刘宏每嘟囔一句,手的笔刀或划或勾,不过是手腕轻动之间,已决定了那些氏族的存亡命运。他知道氏族的力量很大,即便自己是皇帝也无法抗衡,但是,现在屠杀氏族的,又不是自己这个皇帝,相反自己这个皇帝却是在救他们,帮他们。

    大汉天下大乱,各地烽火连天,各大千百年的氏族忽然之间迎来灭顶之灾,逃得的逃,亡得亡。许多世家子弟,一夜之间身份骤降,成为了寒门子弟。

    这些家族积攒下来的无数财富,在以一种恐怖的速度流向民间。于是导致整个黄巾之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丰之年因造反兵祸而闹大饥荒,屠戮氏族之后,转眼之间大饥荒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见。

    大汉帝国内部黄巾与朝廷兵马打的不可开交,战争远没有结束,到处都是兵祸土匪,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底层百姓的生活过的反而比以往更为富足。

    今天打完氏族劫掠一番,明天家里有粮有酒,隔天吃饱喝足继续打仗——

    一夜之间,所有的老百姓都惊奇地发现,自己前面和那些高门大户打仗轻松取胜,后方家里人吃喝不愁,有田有地。一家几代人都过不上的好日子,一场仗打下来家里什么都有了。

    可是这种情况有好有坏,后面的黄巾军在劫掠中发财,前方黄巾军中的百姓在充当死士。

    就在大汉军中攻城器械赶制完成,全军准备攻城的紧要关头,灵帝派小黄门左丰到军中检查工作,督促进攻。

    有人知道这些宦官的德行,向卢植进言:“宦官一向贪婪,大哥你得懂点江湖规矩,好好招待对方。”

    “宴会结束之后多送点烧饼,让对方回去之后,向皇帝多多美言。”

    “一来,不会对战事造成影响,二来,路子也走宽了。”

    卢植是什么人,先不说他本就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对朝廷忠心耿耿。

    单说他的身份,那也是背靠士族,战功硕果的大将。从立场上讲,和宦官天生就是敌对关系。

    于是说道:“哥是什么身份,他是什么身份,区区一个宦官而已,他配吗?”

    手下人说道:“那,要是他回去在皇帝面前嚼舌头根子,怎么办?”

    卢植呵呵一笑:“哥是皇帝亲派的领军大将,怕他?”

    手下也不含糊:“为了战局,为了大汉。小黄门若是敢向将军索贿,返程的时候,咱们干脆半道上派人,把他们都给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