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瓶中大明:开局让嘉靖下跪太庙 » 第六章:打赌

第六章:打赌

    老实说,林余对官场政治不太感兴趣。

    平时看网络小说,他也不看官场文,只觉得里面的官名既多又繁琐,每一句话都嵌套着三五种意思,蕴含的政治厚黑学自己一辈子也学不会。

    他猜想着,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穿越小说都以“造反”开场,毕竟造反是新搭了一台班子,不必顾忌以往的政治关系,破坏即可。

    但现在是嘉靖年间,其后还有张居正主持的“万历中兴”,大明百姓的生活远没有恶劣到需要造反的地步。

    第一年饥,第二年饿,第三年才能到造反哩。

    如今的大明,老百姓吃饭还是半饱呢。

    不能造反,便只能在现有的“政治生态”上砍刀,林余纵然不感兴趣,也还是强迫自己通晓一些最基本的官场生态。

    首先,大明有两个直隶和十三个省,两个直隶分别是北直隶也就是京城,和南直隶也就是南京。

    而每一个省的官府,又分为三个主管部门,即所谓“三司”。

    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布政使司管行政、按察使司管监察。

    嘉靖年间,受“北虏南倭”影响,朝廷设置不算常例的临时职位:总督和巡抚。

    总督往往管理着好几个省的军事,例如浙直总督,管理着浙地、南直隶、鲁地、闽地、粤地、桂地、赣地七省军务。

    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统管着军事、行政、监察等各项事务。

    如今稻田边上的简陋草棚里,就坐着浙直两地的“土皇帝”呢。

    浙直总督兼浙地巡抚胡宗宪坐于高堂主位之上,他穿大红官袍,是正二品封疆大吏。

    他的下首,左右分别坐着布政使司的布政使、按察使司的按察使,他们也穿大红官袍,布政使是从二品,按察使是正三品。

    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首,则坐着那个被“天尊”教训了的绯色官袍,杭州知府马宁远,是正四品官员。

    而杭州知府的下首,与前面的官员似乎泾渭分隔,是织造局的总管太监杨金水,其实只是正五品官员,但他是宫里出身,听司礼监的命令,也就不受胡宗宪辖制,自成一派。

    林余在天上寻找,该还有一个人的,被裕王派来监视“改稻为桑”施行的总督参军,谭纶。

    他找了半天,终于在草棚边缘的人群里发现了他。

    嘿,他有座了!

    而且,草棚里的官员,不论布政使还是按察使,看向谭纶的眼神里,都充满着畏惧。

    要知道,在《大明王朝1566》里,他可是被胡宗宪强硬命令着“外面坐着去”,但一直没怎么敢坐,可谓凄惨的边缘小人物。

    林余虽然不懂官场生态,但从在场官员对谭纶畏惧的态度里,渐渐琢磨出了是怎么回事。

    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愈演愈烈的“党争”。

    浙直两地的官员,包括胡宗宪,俱都出自阁老严嵩一门;但在朝中,严嵩与裕王势同水火;谭纶,就是裕王专门派来捉浙地官员改稻为桑的把柄的。

    如今还真让谭纶捉住了一个,几乎能要了所有浙地官员小命的把柄。

    这个把柄大概就是“天尊降怒”。

    要知道,踩踏青苗的具体执行者虽然是杭州知府马宁远,但命令却是从布政使司发出,还偷调了戚继光的军兵,如今却引来了天尊降怒,这泼天的罪责,谁能承担得起!

    好在天尊他老人家当时已经教训过马宁远,当不会再次出手,只要能把这件事隐瞒下来,不教朝廷得知,便不算多大的罪过。

    但偏偏有一人,肯定不会隐瞒,甚至还会把此事直接捅到京城去。

    这人,就是谭纶。

    林余在天上,逐渐理清思路,兴趣就浓厚了一些,开始观察草棚中发生的一切。

    此刻,杭州知府马宁远一拍桌子,愤怒说道:

    “哼,我们在前面卖命,别人在后面拆台。干脆说吧,朝廷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还要不要人干?”

    片刻后,棚子边缘坐着的谭纶站了起来,悠悠然说道:

    “马知府,你粗暴执行,以至于惹得民怨四起,天尊降怒,能做,不让说么!我不但要说,还要上报朝廷,好让朝廷看看,改稻为桑的国策是怎样执行的。”

    此话一出,草棚里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脸上俱都露出害怕神色,忐忑不敢言语。

    “马知府的事,是领了总督府命令去做的,天尊如果降罚,我这个浙直总督自会承担。”坐在草棚正中央的一位穿大红官袍的肃穆老人胡宗宪在肃静中开了口,揽下了罪责,却又眼睛一转,不再看谭纶,看向下首的布政使问道:“以官府的名义,向米行上的米市借贷一百万石粮食,现在借贷了多少啊?”

    布政使大人眼神顿时露怯,磕磕绊绊地说:

    “额...很少...都说缺粮。”

    胡宗宪又问:

    “从外省调的粮呢?”

    布政使又答道:

    “和往年一样,一粒也不愿多给。”

    林余看着这一切,不由唏嘘。

    改稻为桑之后,浙地百姓无粮可吃,就算要买,也要买得到才行。

    显然,官府的库存不够,更无处可调。

    这可真是兵马已动,粮草未行。

    一边急着踏苗毁田,一边又没有足够的粮食可卖,真是要“再苦一苦百姓”了。

    胡宗宪端坐正位,听了下属的话未见恼怒,脸色平静地说道:

    “这就清楚了。”

    “我是浙直的总督,又兼着巡抚,朝廷要降罪,都是我的罪;百姓要骂娘,该骂我的娘。”

    “改稻田为桑田,是国策,必须改。可桑苗今年只够养两秋蚕,嫩叶产的丝换不回口粮。官府不借贷粮食,只教稻农把稻田改了,秋后便没有饭吃,就要出反民。”

    “每年要多产三十万匹丝绸,一匹不能少,可如果为了多产三十万匹丝绸,在我浙地,出了三十万个反民,我胡宗宪恐怕一个人头是交代不下来的。”

    “部堂大人,”胡宗宪声音刚落,下首传来一道捏着嗓子的声音,直接打断了他,是那位面白无须总管太监杨金水:“你们浙地的事我管不了,可织造局的差事,是我担着。交不出丝绸,内阁不问你们,宫里可得问我!”

    “那好,”胡宗宪眉头一皱,说道:“所有的事,我今天就给朝廷上奏疏,请朝廷督促邻省给我们调粮,同时让布政使衙门和按察使衙门现在立刻向各米行催贷粮食。所有的借据我胡宗宪加盖总督衙门的印章,运河上整天都是运粮的船,有借有还,为什么就借贷不到。不愿借粮的,以囤积居奇问罪,逼他们总比逼百姓造反好。”

    胡宗宪话音刚落,脑海里突然响起一道陌生而威严的声音:

    “屏退他人!”

    胡宗宪平静的眼神突然凌厉,他挥挥手,朝在座的官员说道:

    “你们都退下,退至两里地外。”

    天尊要来了!

    在场官员顿时心领神会,他们之所以要在这个破草棚里议事,不就是因为戚继光来报,说天尊要见胡宗宪么。

    所有官员俱都低头退下,让人看不清楚他们此刻的眼神。

    一刻钟之后,那道声音又在胡宗宪脑海中响起:

    “胡宗宪,你可愿成为吾的白银令使?成吾之白银令使者,危难之时,可向吾祈求。”

    胡宗宪眼神一凝,朝着草棚外的天空俯身跪拜,恭敬答道:

    “愿意。”

    片刻之后,脑海中又响起威严声音,这声音分明说道:

    “自朱元璋开朝以来,大明已延续一百九十八年国祚,尚有七十八年余留。”

    “七十八年后,大明皇帝吊死煤山,大明江山被北方鞑虏窃取,大明百姓沦为亡国之民。”

    “一切始肇,起于嘉靖,起于改稻为桑。”

    “此为,天尊预言。”

    胡宗宪听着听着,不禁惊愕抬头。

    大明将在七十八年后灭亡?

    大明皇帝吊死煤山?

    大明江山竟会被区区北方鞑虏窃取?

    而这一切的元凶,竟是当今皇上,竟是改稻为桑吗?

    胡宗宪身体如筛子般颤抖,他的眼睛里流出浑浊眼泪,他的面容苍老十岁,他的头发已近半白。

    天尊预言?

    对,一切都是预言,天尊难道就不会出错吗?

    胡宗宪的眼睛里流露出希望之光,他坚持着,不让这一丝希望黯淡。

    然而,天尊的声音再次响起:

    “朱厚熜,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亡。”

    胡宗宪猛地瞪大了双眼。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四十五年,今年正是嘉靖四十五年!

    十个月后,新年还未开始,帝,将崩!

    胡宗宪眼神彻底迷茫,浑没有原来凌厉镇静的气质了。

    此时此刻,他不再怀疑天尊预言,这预言是如此之近,是如此容易戳破,反而击溃了他的信念。

    他的天,塌了。

    林余在天上,看着草棚里已经完全苍老下去的胡宗宪,忍不住一声叹息。

    胡宗宪是他给自己选定的“替身”,为此,他就必须先把胡宗宪的信念打垮,然后再重新塑造他的信念。

    于是,他说出了准备好的最后一句话:

    “胡宗宪,你作为我的白银令使,可愿挽大明之将倾否?”

    胡宗宪眼睛瞬间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