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瓶中大明:开局让嘉靖下跪太庙 » 第二十七章 三件宝贝

第二十七章 三件宝贝

    戚继光听到天尊问话,不禁苦笑。

    打人不打脸呐。

    果然是天尊,一点面子都不给用别人留的,偏偏还问到了最关键之处,真扎心呐。

    为什么倭寇之乱,从未断绝?

    这是因为,我戚家军,面对的从来都不只是倭寇啊!

    “禀天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得先说明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谁是倭寇?

    在我大明官方奏疏中,把倭寇分为真倭和假倭。

    所谓真倭,就是出身东洋倭国之人。

    所谓假倭,就是我大明在东南沿海作乱之人。

    但要是我分,会分成三类:

    倭寇、海商和海盗。

    倭寇,就是以倭国人为主,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的作乱势力。

    海商,就是在东南沿海从事走私贸易的海上商人,例如海商王直。

    海盗,就是以大明人为主,在东南沿海烧杀抢劫的作乱势力,例如海盗徐海。

    倭寇易除,海商、海盗不易除矣。

    尤其海商,人数比官军还多,武器比官军还好,战船比官军还大,如何能够打败?

    更别说,海商与各省的地方豪强有着千丝万缕的建议,不易杀也杀不得。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乱局面,使得戚家军空有杀敌之能,付出十倍辛劳能有两三分收获就算不错。

    在作战时,戚家军常常会面临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我戚家军无战船之利,就没有主动权,倭寇一旦逃到海上,便只能望洋兴叹。

    第二种,倭寇每每进入内陆或者逃窜之时,就有大明当地海盗甚至百姓接引,使我戚家军徒劳费力。

    第三种,我戚家军缺少粮饷。

    有此三种,我戚家军虽有战斗之利,却无断绝倭寇之能。”

    林余听了,额……

    说句不恰当的话,倭寇尚有本地海盗为助,而本地海盗往往出身自本地渔民,算是占了地利和人利。

    官军呢,且不说时时短缺的粮饷,且不说日渐松懈的武备,你们走到一处,就被当地百姓所敌视,畏之如畏倭寇,这要是能赢,就邪门了。

    纵然戚家军军纪好些,可如滴水入海,改变不了官军在百姓心里的糟糕形象。

    治理倭寇之乱,与其说是军事问题,不如说是系统问题啊。

    林余有些犯愁,论打仗,戚家军本就超过倭寇,他即使给一些更加先进的火枪火炮,恐怕也无济于事,甚至还有本国不重视,结果外流至他国,被他国广泛利用的后患。

    打仗要灵活应变,自己千万不能被网文里的穿越三件套禁锢住了思想。

    沉思良久,他开口了:

    “戚继光,你既然是我的青铜令使,我就赐给你三件宝贝,助你平定倭寇之乱。

    其一为煤气热气球,可令兵士坐于其中,升空数百米,作为观察之用。无论敌来还是敌逃,你都能抢占先机。

    其二为边区造手榴弹,一种投掷武器,重约一斤,寻常士兵可带十枚而不影响行动,威力比虎蹲炮炮弹略差,但胜在轻便,更适用于浙直两地的水田地形。此法推广,优胜弩箭,能减少你的兵士伤亡。

    其三为飞剪船,与大明福船相比,排水量更小,但速度更快,可用于近海追敌。此船非一月一日可造,我会让胡宗宪命工造司加紧仿制。”

    戚继光听了,双眼不由冒光。

    这三种东西,闻所未闻,但天尊都说了效果,绝不会错。

    煤气热气球与孔明灯类似,但是能坐人,占据视野之利,自然可以料敌先机,既能早早发现敌人的到来,也能防备敌人逃窜过快以致找不到踪影。

    边区造手榴弹,投掷武器,与弩箭类似,但用的是火药爆炸。既然是火药爆炸,对精度就没那么大的要求,对兵士就更没那么大的要求,又便于携带,正好是杀敌的利器。他作为一个火器专家,已经能想象到用了手榴弹之后,战局会有的变化。

    飞剪船,这个戚继光倒有些不以为然,倒不是觉得没用,而是估计造价会很昂贵。

    他用不起。

    大明所用战船,分大、中、小型三种。

    大船一般指福船,船大楼高,可乘百人以上,远海无敌,近海容易搁浅。

    中型船一般指海沧船,比福船小,可乘五六十人,一般用在近海。

    小船一般指苍山船,可乘三四十人,与倭寇所用船只大小差不多。

    福船和海沧船可用来撞击倭寇船只,几乎无往不利。

    而苍山船与倭寇船体型相仿,戚家军单兵素质又比不上倭寇浪人,就不能采取撞船登甲板的战法。

    但又有另一种船,用广东铁梨木制造的乌尾船,船身坚固如铁,甚至可以阻挡炮弹,更别说撞击倭寇船只了,正好克制。

    他如果有银子,更想多买几艘乌尾船。

    但乌尾船八百两银子一艘,是苍山船的好几倍。

    他心疼。

    反而倭寇,有海商、海盗相助,装备有不少的乌尾船。

    妈的!

    不过,按照浙地如今状况,这三件宝贝都没有实现的可能。

    他回禀道:

    “天尊,浙地出了如此大的事,部堂恐怕会被叫回京城。

    如今布政使和按察使已被关押,杭州知府马宁远又死。

    偌大浙地,群龙无首。

    您说的三大宝贝,就算是交给部堂的工造司仿制,怕是也要拖到猴年马月去了。”

    林余不由皱眉。

    对啊,经过“毁堤淹田”,浙地三大管理机构近乎全废。

    浙直总督兼浙地巡抚胡宗宪去京;

    布政使郑泌昌关押;

    按察使何茂才关押;

    杭州知府马宁远身死。

    也就是说,四品官以上,又可以主政一方的高级官员,没了。

    诸如戚继光这种,虽然是四品,但不在其列。

    很现实的情况是,胡宗宪一旦离开浙地,那由他直接管理的工造司,还能运转吗?

    要知道,里面可还牵扯着千万两银子呢?

    这件事,只有胡宗宪、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知道。

    如今改稻为桑怕是不成了,如果织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为了填补国库亏空,狗急跳墙,趁机夺取工造司,恐怕没人敢拦着他。

    工造司是林余“改造大明”最为重要的凭借,他绝不可能,让它落在杨金水手中。

    他当即对胡宗宪说道:

    “胡宗宪,在你去往京师之前,我会另派一位黄金令使掌管工造司,你要与他做好交接工作。”

    胡宗宪心中一凛。

    黄金令使?

    他自己才是白银令使,戚继光也才封了个青铜令使,在浙直两地比他官位还大的…似乎没有人了。

    毕竟,浙直两地如今都没有藩王。

    更让他惊奇的是,黄金令使竟只接管一个小小的工造司么?

    他忍不住问道:

    “天尊,不知这位黄金令使是谁?”

    林余不禁莞尔一笑,答复道:

    “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