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瓶中大明:开局让嘉靖下跪太庙 » 第四十章 如何制作琉璃

第四十章 如何制作琉璃

    《列子·汤问》中,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故事中说,近者热而远者凉,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温度”这个概念。

    此后千年,人们习惯用寒、冷、凉、温、热、烫等来表示温度,读书人们甚至还造出了很多的优雅词汇来描述它们。

    例如,寒峰、冷烟、凉风、温酒。

    但你若不肯糊涂于这不够精准的描述,于是去询问书院里的夫子,寒锋有多寒,冷烟有多冷,凉风有多凉,温酒有多温,就会被当成课堂闹事,挨了戒尺,打将出去。

    所以,中国古代的“温度”概念及其发展,一直困在“定性分析”之中,不得脱离。

    世界上第一只定量温度计,是由与赵士祯同时代的伽利略,在1593年发明的。

    如今是大明1566年。

    叹矣!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百家之学遭遇断绝。

    然儒家传承千年,从一种先进文化思潮慢慢转变成皇帝的御民、愚民之道,犹如抱薪救火,结果自然南辕北辙。

    所谓读书,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而优则仕。

    全大明凡是读过书的聪明人都治人去了,便形成极致的内卷。

    人这玩意,治得再好,道德境界再高,能比猪肉好吃吗?

    不能吧!

    还是马克思说的对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是以建国以来,儒家之道渐遭抛弃,理工为主,文史为辅,算是极致重压下的反弹。

    玻璃部部长吕离,这是一位头发灰白,已近花甲之年的老者,出自琉璃制作匠户世家。

    林余曾亲眼见过吕离制作的一件宫殿琉璃礼器。

    颜色白如凝脂,形状阔似宫殿,宫殿各种装饰,如飞檐、窗棂、屋内八仙桌椅、桌旁三位小人……

    细微处才见真功夫,惟妙惟肖,美轮美奂。

    这样的一个琉璃制作大师,既然说了温度计制造不出,那必定是制造不出。

    林余思索片刻,放弃了直说现代玻璃工艺的制作方法,决定还是先问问琉璃的制作工艺,再行改进之法,最是稳妥。

    他问道:

    “吕部长,琉璃器是如何制得的?”

    吕离见林余认怂,心中不由得意。

    老话说得好,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这位年纪轻轻的管事老爷,说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奇技淫巧,也就十三岁小孩才会感兴趣罢了。

    他可倒好,便真以为自己有天大的本事,竟敢到他面前指手画脚来了,当真是尾巴都翘上天了。

    什么狗屁温度计?

    哈哈,不懂行的嫩雏,一说话就漏了馅。

    陈国保也是,好歹也二十多年的手艺了,竟给他唬住了,此刻也一脸沉思相呢。

    吕离心中瞧不上这油嘴滑舌的年轻管事,面上却更加恭敬,回答道:

    “管事老爷听我老头详说。”

    “制作琉璃器的第一步是做模。用蜡做模,模雕刻好后,再用青铜脱蜡制作法制作琉璃器。

    把闵地运来的漳浦各色水晶、炼丹术所用铅丹、配置好的用来上色的釉料等混合,烧熔了,再加入乳浊剂和一些用来上色的矿石粉,倒入蜡模周围,吹塑或造型,最后冷却即可。

    一般来说,制作一件大型琉璃礼器,需要半月有余,中间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错误,否则前功尽弃。呵,没有几年的熟练功夫,连入门都未必呢。”

    吕离说话声音越来越响,到了最后,隐隐有师傅教训学徒的颐指气使了。

    旁边的木工部部长拉他衣服,他竟恍若未觉。

    水晶、铅丹、釉料、乳浊剂?

    水晶是琉璃主要原料,要想烧熔,至少要1700度以上的高温。

    古代可没法达到这种温度,于是加入铅,降低熔点。

    釉料是各种金属矿物,可使得琉璃呈现出各种瑰丽颜色,例如铜成蓝色,铁成绿色,锰成紫色,钴成紫红色。

    不过,乳浊剂是做什么的?

    “乳浊剂?”林余有些疑惑,问道:“这个起什么作用?”

    吕离见林余真的一副勤学好问姿态,心中轻视之心稍稍收敛,又答:

    “降低琉璃的透明度。如果不加乳浊剂,出来的琉璃就是透明的。透明琉璃,不如各种色彩的琉璃好看,自然就卖不上价钱。”

    林余顿时长了见识。

    原来中国古代并不是造不出透明玻璃,而是故意为之。

    他还奇怪呢,一般来说,含铅量高的玻璃,颜色就越接近透明。

    可中国古代的琉璃多为铅钡玻璃,却还不如西方诸国的钠钙玻璃透明度高。

    原来是加了乳浊剂。

    按照林余本来设想,他需要玻璃部为他烧制一批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成功率又大了一分。

    不过,正如吕离所说,铅钡玻璃固然色彩更加缤纷,却易碎又不耐高温。

    而化学实验,常常需要加热和冷却。

    所以,接下来,就是改进配方,试着既能保留玻璃透明的特点,又能有钠钙玻璃耐高温的特点。

    按照近现代的西方钠钙玻璃制作工艺,钠钙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等。

    在大明,石英砂和长石主要用来烧制陶瓷,石灰石用来盖房子,这三样东西较易获取。

    所以,钠钙玻璃的制作,难点在于如何获取纯碱,也就是苏打,碳酸钠。

    中国与西方之所以发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玻璃制作工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同。

    中国铅钡玻璃起源于炼丹术,对的,炼丹师们误打误撞之下,不仅发明了火药,也发明了铅钡琉璃。

    由于中国多高岭土,可生产瓷器,瓷器结实又耐高低温,取代了琉璃的生活用途,琉璃作为“高端”陶瓷,便一直得不到广泛发展,只能沦为观赏礼器之用。

    西方钠钙玻璃起源于新月沃地,也就是如今的两河流域和埃及一带。新月沃地有很多“天然碱湖”,自然而然地就发展出了钠钙玻璃。

    中国可没有“碱湖”这样的地理条件。

    在古代,生产碱的方法一般是将草木烧成灰后淋洗得到,常被用做发面酵母。

    北方吃面食,但在宋代以前,北方百姓们的主食是粟和菽,也就是小米和大豆,小麦这种作物传入的早,但作为主食的时间晚,百姓们吃不起白面粉,便不需要碱来发酵。

    南方吃大米,就更用不到碱了。

    所以,中国既没有“碱湖”这样的地理条件,也没发展起需要用碱的生活习惯。

    如今为了制作钠钙玻璃,便不得不大批量制碱了。

    草木灰制碱,效率低下,林余并不打算采取这种办法。

    他决定因地制宜。

    在化学中,最早的纯碱工业化路线有两条:

    舍勒法和马勒比法。

    舍勒,就是高中课本上发现了氧气的瑞典化学家。

    【舍勒法】:

    取铅矿烧熔,再通入食盐水,化学反应后得到烧碱,也就是氢氧化钠。

    烧石灰石,分解得二氧化碳,再与烧碱反应,可得纯碱。

    这种方法最适宜浙地。

    浙地靠海,食盐水随手可得。铅矿本就是制作琉璃的原料之一,甚至有纯度更高的铅块可用。

    另一种方法是【马勒比法】,也被称为硫酸法,主要原料就是硫酸、铁矿和食盐水。

    其中,铁矿和食盐水易得,硫酸不易得,甚至算得上难以得到。

    硫酸在大明又被称为绿矾油,最早也是由炼丹师炼丹时干馏绿矾矿石而得,这却不是误打误撞。

    炼制各种矿石成不老药,或者点石成金,本来就是炼丹师的主业。

    近代西方硫酸制法是“铅室法”,铅室法早期用的不是“铅室”,而是“玻璃室”。

    将硝石与硫黄置于一处,对,就是黑火药的两种原料,再放进满是水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点燃硫黄。

    硫黄生成二氧化硫,硝石分解成氧气和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被氧化成三氧化硫,再与水结合,生成硫酸。

    但玻璃室并不耐压,不是爆炸就是漏气,毒气逸散,工人惨死,资本家抽着雪茄,喝着小酒,搂着情妇,资产越来越多。

    当年抗日时,八路军为了造威力更大的边区造手榴弹,也用这个方法制硫酸,但把玻璃容器换成了瓷实的大水缸,巧妙避过了这个问题。

    综合考虑,林余还是决定不操之过急,先采用危险性较小的舍勒法。

    制得纯碱之后,四种原料齐备,再采用琉璃的制作工艺,钠钙玻璃的制作便再无困难了。

    他对琉璃部部长吕离说道:

    “除了温度计,我还需要你做一些玻璃容器,这些仪器都需要耐热,也要耐冷,还要结实。”

    “但你先别急,听我说!”

    “现在,我另教你一种玻璃制作工艺。”

    “这种玻璃,更加结实,也更耐高低温,正适合温度计和玻璃容器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