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长喜卫郎马上 » 第48章 故人

第48章 故人

    老白还是走了。

    他走之前,小声与妻子说了几句话,妻子便不再吵闹。

    铅山东南的这处镇子又安宁下来,回到它之前日复一日的光景。

    承平日久的大宋,随处可见这样的村落。

    一个苍老文士慢慢踱着步子,走在乡野间,看得频频点头。

    田里相距,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

    他很喜欢这样的地方。

    美则美矣,只是有些不足,苍老文士停步在一处院子前,他看见院内有女子在练拳。

    塌腰缩肩、直来直往,毫无女子该有的温婉含蓄,文士不喜欢,却未出声打断。

    明德知礼,是他这几十年来一贯的行为准则。

    不一会,院子里又传来一个小家伙的声音。

    “卫先生,你跟辛冲每天都聊什么?”

    “聊有趣的事。”那被称作卫先生的男子回答。

    “他叫你先生,你怎么不跟他讲那些拗口的大道理,光聊有趣的?”

    “我喜欢有趣的。”

    “跟夫子说的不同哩。”

    “你说夫子为什么教诗经的时候先教关雎?”卫先生发问。

    “开蒙的夫子说《关雎》是周诗,就放在第一篇,就像在大宋,百家姓里赵排第一。”

    “额。”那被称为卫先生的人显然顿了一下,不过很快又说道:“我觉得是夫子是觉得来听讲的学生大都是慕少艾之人,他要吸引那些年轻人学诗,有趣才肯下功夫学。”

    又传来一个少年人的声音:“我觉得卫先生说的对。”

    那卫先生听闻此言,笑着说了一句:“没有什么对不对的,文学需要自己感悟,死记硬背那些解读反倒落了下乘。”

    “那我是不是可以感悟之后,还是觉得开蒙夫子说的对。”小家伙的声音有些迟疑。

    “当然可以。”卫先生爽朗笑道。

    “你吃的什么?”

    “银耳羹。”

    “银耳,你竟然有银耳吃,这多贵!”小家伙说着话,却双眼贼溜溜的朝姐姐瞟过去。

    打拳的少女停了下来,伸手止住想要继续发言的弟弟。“比一场,我赢了你把银耳羹输给我。”

    “都是密封在杯子里的,给你俩一人一杯,不许多拿,老杨头嘱咐我给他带的。”

    “我不要,比一场吧。”

    话音未落,少女一步崩拳打出,破空声响直奔那卫先生。

    一旁持剑少年看的分明,她这一拳才施展完,堪堪将要变招时,已被卫先生抓住手臂拽过去,一个背摔,甩到了地上。

    少女从地上跃起身来,还要再斗,卫先生止住了她,“你力气不够,我拼着受你一拳也能把你摔倒,心中无顾虑,自然处处比你快,不比了。”

    苍老文士再也听不下去,一步迈过门槛,朗声说道:

    “屋主人在家吗,讨碗水喝。”

    见有外人来讨水喝,小男孩,也就是辛穰一溜烟跑到后厨,舀了一瓢水,仍是跑得飞快,不免洒出来些许,他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卫先生身旁的透明袋子,以及里面的银耳羹。

    几人正是卫鉴、辛冲、辛瑷、辛穰了。

    “客人请喝水。”

    “你这孩子,如此不知礼。”

    听见刚进来的老头这么说,卫鉴站起身,接过辛穰手里的水瓢。

    “老人家,辛大郎给你拿的是烧开后晾凉的熟水,你喝吧。”

    “你是他父亲?”

    “不是,我来做客的。”

    苍老文士皱了皱眉,还是喝光了一瓢水,也不称谢,看着一旁在拍打身上泥土的少女辛瑷和少年辛冲,言道:“稚子可知村里近来有过生人前来隐居么?六十岁上下。”

    卫鉴很无奈,也不知道这老头嘴里的稚子到底指的是谁。

    还是辛穰抢答的快:“没有,没听说过。”

    “那女娃知道么?”

    卫鉴也学者老儒的样子皱了皱眉,看着没去拿银耳羹的辛瑷,没去再理会这老头,对辛瑷辛冲姐弟俩说道:“咱们改文斗,你俩谁能对上我出的诗,谁就拿两杯银耳羹走。”

    “好,卫先生这个比法好,开蒙夫子当年都说我有文种,将来必定能作诗的。”辛穰也不知是为多了一次拿到银耳羹的机会而激动,还是为了能做游戏而激动。

    看辛瑷也没反对,卫鉴朗声吟道:“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

    “恐有凉风吹腚蛋。”辛穰果然才思敏捷,先生话还没说完,他已对了出来。

    卫鉴哈哈大笑,给了小屁孩两杯银耳羹,嘱咐他若是给老人吃,一定要先用水热过。

    辛瑷苦苦思索,却没什么灵感,一时就站在那没有说话,卫鉴也不催促。

    可有人看不得这些。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援之以手者,权也。”

    卫鉴乐了,这老头有点意思,“我没给束脩,老夫子不必讲课。”

    “那你教他粗鄙之言为‘有趣’,他给你束脩了吗?”苍老文士看着渐渐跑远的辛穰,若有所思。

    “不曾,他也只给我一瓢水。”

    “王老爷子,快烧水,给你带好东西嘞。”

    “壶里水热着呢。”

    “那感情好。”

    辛穰如同进了自己家门,熟练地倒水温羹,不一会便好了,满意的分给王老爷子一杯银耳羹,插上粗大的吸管,美滋滋的喝着。

    “怎么样,这东西没牙也能吃吧?”

    “我牙齿还没落,不过这羹确实美味。”

    “嘿,我跟你说,那卫先生了不得,这么珍贵的银耳,就当早餐吃,之前信州那边的富户,弄到了银耳和眼窝,鼻孔都快翘到天上去了,连闻都不让我闻一下。”

    说到此处,辛穰仿佛才开窍般,拔出吸管,将鼻子凑近,美美地闻着。

    什么都没闻到,这银耳咋没有仙丹的香味呢。

    王老爷子喝了几口便停下,笑着抚摸辛穰的头,小男孩布灵布灵的摇头晃脑躲来躲去。

    “既然这么珍贵,你怎么想起给我带来了。”

    “嘿,要是不带给你喝,那岂不是没人知道我辛大郎手眼通天了,就跟黑天半夜穿好衣裳,那叫.....叫.......”

    “衣锦夜行。”

    “对,衣锦夜行,话到嘴边你不说我也快想起来了,你看这银耳,我要是不给你王老爷子吃,就偷偷摸摸的囫囵尝了,以后吹牛皮都没人信哩。”

    “你真吃过,不算吹牛皮。”

    “什么!”辛穰大惊,“真事就不算吹牛皮?”

    他发现自己好像对一个词汇的理解出了问题,开始细细思索以前都什么时候说过这句。

    柴门吱呀一声开了。

    院子窄小,从屋内就可一览无余,看到来人,王老爷子露出哂笑。

    “十二道金牌并没有多重,竟然劳朱松江亲至?”

    苍老文士迈着坚定又齐整的步子,朝东面摇摇拱手:“不是金牌,此次乃我私人来会故交。”

    “不是来劝我回朝的?”

    “是来劝王坚将军回朝的。”

    叹了口气,约莫六十岁上下的老人将杯中剩下的银耳羹都塞给辛穰,又掏出一个玉石做的小斧头也一并给他。

    “王老爷子,这玉斧头我跟你要来看一眼你都不允,今天怎么给我了?是儿女不孝,想让我给你养老送终么?”

    王坚哈哈大笑,一巴掌拍在辛穰脑瓜顶上,打发他早点回家。

    多嘴麻雀走了,小院又静了下来。

    只静了片刻。

    “我小时候,就听人说朱松江德高望重,等我都这岁数了,你朱老夫子竟然还在,不知这次老夫子有何教我?”

    “你做得差了。”

    “哪件事差了,是不该守钓鱼城还是不该杀蒙哥?还是不该告老还乡?”

    “都差了,旨意让你回防,你不该抗旨;蒙古与我大宋乃是邦交,虽为敌国,你不该直呼其名;兵权在手,你不该随意走动。”

    “呵,山城上的兵,哪个不是十几年的生死弟兄,妇孺都在抗蒙杀敌,我是能走,他们呢?下了山,一马平川,等敌骑来踏营么?至于蒙哥,死都死了,怎么叫不得?他来屠城,还要我说好听的么。”

    说道痛快处,王坚不免咳嗽几声,想要倒杯茶喝,却发现辛穰并没把银耳羹带走,于是拿起来喝了一大口。

    “至于说兵权,早都被蟋蟀相公夺了,我孑然一身来这铅山瞻仰辛稼轩风采,省的朝中人担忧功高震主,多好。”

    “圣人不忧你功高。”

    “那就让我在此终老又如何?”

    “有中旨。”

    “什么旨意?”

    “召你回朝。”

    王坚又叹了口气,这口气泄了下来,他反倒不想咳嗽了,只是胸腹间闷的难受。

    “贾相公想和谈,夺了我兵权便是,又何必让我回朝,那些当兵的只想过几年踏实日子,属实没有造反的心。”

    “手持利刃,难免杀心四起。”

    哐的一声,柴门被踹开,传来一声大喝:“放屁!蒙人来屠城时,你不持利刃,拿天灵盖去抗么!”

    朱松江皱眉,他听到这声音,知道是那被称作卫先生的愚钝后生来了,只是不知怎地,此刻却想起了那三句诗,自己也想要对上一对。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朱松江嘴里最后一句“身就规矩生民安”还没出口,就被对方粗暴打断。

    “恐踏山河社稷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