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长喜卫郎马上 » 第62章 离觞愁怯

第62章 离觞愁怯

    切脉过后,平创真紧皱的眉头就没有松开过。示意众人先别说话,这位药王轻轻移步到船尾,众人见状跟了出去。

    “如何?”

    看卫鉴也是一脸悲戚,白熊代为发问。

    “我不建议再用药了。”平创真苦笑,“不是我舍不得药材,实在是,实在是杨前辈的......”

    卫鉴仍保留了最后一点希冀,“我明白,那平大夫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剩下这段日子身体舒服点。”

    “有,我即刻写方抓药。”

    说完这话,平长老唤过小卒,吩咐找水手撑小船载他回去。

    看着这一幕,卫鉴喃喃道:“平大夫轻功不高。”

    严盈眉头一挑,还以为是卫鉴认为他医术也不行,接话道:“平长老以丹药闻名教中,神教内医术无人出其右者,小兄弟不必怀疑。”

    看着水上风浪,那小船慢慢向平创真的座船划去,卫鉴解释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平大夫轻功不高,性情也容易遭人误解,要是被人寻仇,处境危险,日月神教该加强护卫。”

    “教中高手如云,不劳小兄弟费心。”严盈今天的声音没有那么沙哑,恢复了几分少女音色,还有她强装出来的成熟。

    卫鉴没有心思分辨这个,摇了摇头,仍在说着交浅言深的话:“你们跟北面结了仇,不如先返回黑枞垴,寻了强援再外出办事。”

    “十大长老半数在此,谁敢造次!”严盈的话音中已带上三分威严。

    卫鉴又看向白熊和于洋。

    于洋善于谋划,但并不是个有急智的人,反倒是在瓢泉时不善言辞的白熊话多了些,“等我兄弟东方白到了,这些都不叫事。”

    “方什么白?”卫鉴心事重重,没听清楚。

    “东方白。”白熊说。

    “什么东白?”

    “东方白。”

    “还有姓东的?”卫鉴下意识问道。

    “姓东方。”

    “还有姓东方的?”

    “东方朔就姓东方。”于洋提醒道。

    卫鉴点了点头,东方朔这个名字他有印象,好像是汉朝人。

    喝下平长老开出的汤药后,老杨头的呼吸平稳下来,睡得很静。

    卫鉴也难得睡了个好觉。

    从遇到高长寿起,就再也没过过一天的安稳日子。

    卫建国向公司请了年假,这段日子哪也没去,每天在家睡大觉,醒来后就是在船上,过了几天游船的生活。

    这天老杨头精神了些,与卫鉴随意聊着。

    “这肠粉和烤鸭真是不错。”

    “我没骗你吧。”

    “没骗我,其实我以前也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

    “什么时候?”

    “我伯母下厨做的,她很擅长烧菜做饭。”说完这句,老杨头似在回忆什么,露出笑容。“我跟你提起过宗伯父、黄伯母没?”

    “提过,在襄阳的时候。”

    “恩,我黄伯母不只菜烧得好,她的学识、谋略、武功也都极强,当世无论男子还是女子,没几人比得上她。她不知怎地,看上了我那木讷的宗伯父,不过宗伯父三十岁后名震天下,也算没有辜负她的眼光。”

    “你很敬佩他们二位。”

    “恩,我父母早亡,是他们二位把我养大的,期间虽有误会,但等我年岁大些后,总归是明白了他们的苦心,宗伯父一直教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其实很少说这句话,但他一直是这么做的。”

    “他是个为民着想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忠君的人?”

    “不是,宋庭给的官衙他都没去过,那些年一开始守襄阳,后来带兵北伐,攻下了开封,在黄伯母的建议下,才第一次给朝廷上表,可惜......”

    “可惜什么?不该上表吗?”

    “不是,我是可惜他壮志得酬后,上表迎宋皇回开封践位,结果那帮懦夫不敢过河,就一直窝在临安,北面稍一恫吓,就屁滚尿流的跑了。他们还怕我宗伯父做大,策反了他军中的人,又断了补给。”

    “仿佛岳武穆、辛稼轩故事啊,我看前些日子救下的王坚老将军,也是差不多的下场。”

    老杨头嗯了一声后,许久没再说话。

    就当卫鉴以为他又睡着的时候,老杨头的嗓音悠悠响起。“我武功已算极高,宗伯父更胜我半分,兼他精通兵法,深得军心,如果不是他不愿生灵涂炭,天下谁属尚未可知。亦或是宋庭皇帝能如汉献帝刘协、汉怀帝刘禅这般人才,至少也是收复河北的局面,但我伯父当然不愿。”

    “汉献帝和阿斗可不是什么明君吧?”卫鉴疑惑道。

    “算是不错了。”

    船舱内又静了下来,船底水声入耳,助人入眠。

    两人各怀心事,却是谁都没睡。

    终究,还是卫鉴问了出来。

    “那天,慕容俊说的宗芙和耶律铸是谁?”

    老杨头脸上满是痛苦,卫鉴不忍再问,站起身想要出去。

    “是我伯父的女儿女婿,宗芙误伤我妻几乎害死她,耶律铸是辽国遗民,武功兵法一流。”

    “他们真是叛徒吗?”

    “我拿不准。”

    “要报仇吗?”

    这次老杨头却是笑了笑,浑浊的眼睛也变得清澈许多。

    “不了。”

    天水。

    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几次就是从天水过,这城池虽然远在西北边陲,但是并非荒芜之地。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草丰美,宜耕宜牧。

    黄袍加身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宋”。宋朝皇室赵氏的郡望为天水,故宋朝也叫“天水一朝”。

    但是大宋已经很久没有再踏足这片土地了。

    自从明教出兵日月山以来,已经过去五个月,自回师攻下天水算起,也已经过去两个月了。

    蒙人不喜守城,明教军队野战胜了之后,几乎不用攻城就拿下了天水。

    如此一来,从日月山算起,到河湟、陇西、陇南、利州、剑阁连成了一条线,从陇西、天水、汉中、利州又连成一条线,后路十分稳固,补给充足,士气旺盛。

    连香树下,谢嫣脱下盔甲,也不去管脸上血污,一边吃着汤饼,一边抽着烟袋。一会是谢嫣,一会是谢烟客。

    蒙人不守城,也不攻城,但总有游骑前来骚扰,搞得明教众人不胜其烦。今天是谢嫣当值守城,干脆带一小队骑兵出去厮杀,但蒙人一人双马,明军实在是追不上,出城一趟收获寥寥。

    又能如何,战争就是这样,不是在行军,便是在试探或是驻守,真正能一战定乾坤的时候太少,比的就是一个忍耐。

    又有一道人影进入这树荫,谢嫣抬头看去,是身穿青衫的文先生来了。

    文先生本来在利州管军民事,这次亲自带队运送辎重到天水后,就住下了没再回去。

    “文先生吃一碗么?”谢嫣的腮帮子鼓鼓的,说话时还在大嚼特嚼。

    “我吃过了。”

    “抽烟么?”

    “不抽。”

    正说话间,有亲兵急报,谢嫣才听了半句,就放下碗往城墙上奔去,那亲兵只得捆好谢将军盔甲,背着跟上。

    “给我吧。”

    见文先生发话,亲兵自然无不可,就要将这副盔甲小心的放在文先生坐骑上。

    青衫文士摇了摇头,单手接过,施展轻功片刻就追上了谢嫣。

    城外隐约有一条黑线袭来,估算着骑兵不下万人,想来后继兵力还要大过这个数。

    虽然城内守军只有四千,但谢嫣不惊反喜。

    一锤定音的时候到了。

    长久忍耐,即将在今日爆发开来。

    蒙人也不扎营,到了地方就开始攻城。

    填沟壑爬城墙的当然不是蒙人骑兵,那些骑兵另有重要工作。他们负责将方圆两百里内的活人都搜罗出来,一并驱赶到天水城下,逼这些人攻城。

    不肯?那你就试试我的马刀利不利。

    这些人可不是宋朝平民,他们都是大蒙古国治下子民,但蒙军打仗,可素来不管这些。

    远处的回回炮在发射火弹,自吴秀叛逃、将作监衰败后,军中缺少便携燃料,临战时便拿人熬油来替代。

    青壮填沟壑,老弱孩童投入大锅熬成热油,引燃后再用回回炮投射向城头。直到下油锅时,这锅里还有人是活着的。

    谢嫣与文先生虽说看惯了生死,仍是目眦欲裂。

    战了不到半个时辰,谢嫣再也按捺不住,就要带骑兵出城。

    文先生拦住了他,“谢将军,教主给你的命令是什么?”

    “守住天水。”

    “敌军众多,你出城去也救不了多少人?”

    “账不是这么算的,仗也不是这么打的。”

    文先生竟然点了点头,说了一句让谢嫣意外的话。“好,那我跟你一起出城杀敌。”

    话音未落,地平线上又有一道细线移动过来,蒙军侦骑四出,军中大声呼喝调整阵型。

    又过了半刻,那细线近了些,分明是大军来了。文先生目光锐利,已看清当先旗帜上写的什么。

    “明教教主吴。”

    听到文先生的话,谢嫣拔剑在手,大声呼喝:

    “辅兵归位,战兵全军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