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悲歌之力挽狂澜 » 第15章 八股取士的由来

第15章 八股取士的由来

    李景行听得眼前一亮,虽然他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杨文远的描述下,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他的脑海中。他相信,如果这些战术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确实有可能成功抵抗建奴的进攻。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关于士绅的问题:“文远兄,你对于士绅如何看?”

    杨文远以轻蔑的口吻说道:“那些所谓的士绅,不过是依附在权力上的蚂蝗,靠吸食大明的血肉为生。大明之所以灭亡,士绅、藩王、宗室、权贵难辞其咎,特别是士绅,其罪责难逃。”

    李景行听后有些尴尬,他试图缓和气氛,于是问道:“那么文远兄,依你之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士绅呢?”

    士绅官僚集团太庞大了,前期必须要拉拢这些人,要不然自己就会步李闯的后尘,满清入关初期正是拉拢士绅集团才迅速在关内站住了脚跟。

    钱谦益就是这其中的代表,满清满足了士绅集团的利益,所以士绅集团选择和满清妥协,一起压榨最底层的百姓。

    但是后来满清改变了态度,开始对士绅强硬起来了,钱谦益就开始思念大明,暗中支持义军,企图推翻清廷对江南的统治。

    杨文远深知士绅集团的力量不容小觑,他沉思片刻后,慎重地回答道:“在初期,我们必须与士绅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他们的支持对我们至关重要。得罪士绅,就等于自绝于天下。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对他们保持警惕。”

    李景行对杨文远的回答颇感兴趣,他好奇地追问道:“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警惕呢?”

    杨文远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回答道:“在选拔官员时,我们应该倾向于选择那些尚未与士绅集团完全同流合污的秀才。这些人虽然未能获得举人的功名,但他们往往更加独立。选择他们作为官员,可以有效避免权力被士绅集团垄断。”

    李景行听后点头表示赞同,他补充道:“高明!太祖高皇帝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虽然有些刻板,但也是无奈之举。读书需要耗费大量银钱,普通百姓往往无力承担。而世家大族子弟则有机会博览群书,这使得他们在考试中占据优势。太祖高皇帝为了平衡这种差距,采用了八股取士的方式,只在朱熹批注的四书中选题。虽然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官员可能缺乏实际能力,但至少有效防止了权力再次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文远兄的提议与太祖的策略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文远则忧虑的说道:“太祖之策,在嘉靖皇帝后其实已经失效了,只要考上举人的,统统都得依附世家大族,否则他们根本就中不了举,录取生员的官员全部都是豪族的代表,不依附豪族根本永无出头之日。先皇一朝,换了十几任内阁首辅,可是有什么用呢,换上来的人还不是士绅的代表,还是为士绅说话,权力早就已经被这些人掌握了。”

    杨文远和李景行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从士绅的处境逐渐扩展到了未来的发展。两人都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李景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他眉头微皱,问道:“文远兄,江淮之地似乎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发展之所。这里战略空间有限,物资匮乏,更令人担忧的是,此地军阀林立,局势混乱。不知你有何良策?”

    杨文远微微一愣,他确实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一直以来都专注于火铳的研制,对于其他事情并没有太过在意。他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李先生,实不相瞒,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有想过。不知你有何高见?”

    李景行沉思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如今山东地区空虚,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在那里发展。”

    杨文远听后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山东?那岂不是直面鞑子的兵锋?我们现在的势力还不足以与之抗衡吧?”

    李景行却不以为然,他微微一笑,说道:“文远兄,你有所不知。山东虽然地处前线,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且,我有一个地方想要推荐给你——浮山前所。”

    杨文远挠了挠头,努力回忆着关于浮山前所的记忆,但却一无所获。他有些尴尬地问道:“浮山前所?这是何地?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李景行耐心地解释道:“浮山前所位于莱州府即墨县附近,靠近海边。那里有一处海湾,地理位置优越,可以作为我们对抗建奴的基地。而且,我在即墨县有一位同年好友,他曾经带我去过崂山。那里的地势险要,如果情况不妙,我们还可以退入崂山躲避。”

    杨文远听后眼前一亮,他想起了后世去崂山旅游的经历,深知那里的确是一个绝佳的据点,那里就是后世的青岛市。

    他兴奋地拍了拍大腿:“李先生所言极是!只要我们守住崂山和胶州湾的几个要点,浮山前所就会稳如磐石!多谢你的建议!”

    李景行拉住杨文远的手,认真地说道:“文远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北上必须打出大明朝廷的旗号,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可。我相信,只要我们高举大明旗帜,沿途的士民一定会望风而降。”

    杨文远听后深以为然,他点了点头:“李先生所言极是!我这就去准备!不过,要想在山东立足,我们还需要得到江浙海商的支持,这就需要筹措足够的银钱。”

    李景行也意识到了银钱的重要性,他点了点头:“文远兄所言极是!只要有银子,商人就会蜂拥而至,清江浦地区商人众多,文远兄可联络之。”

    在正厅的油灯下,两人相对而坐。那昏黄的灯光,像是被岁月磨砺过的旧物,在两人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李景行凝视着杨文远,眼中闪烁着欣赏与敬佩。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文远兄,你非池中之物,有朝一日,必定能舒展胸中之志,成就一番大业。”

    杨文远微微一笑,摆了摆手,谦逊地说:“文懿先生过誉了。我不过有些浅见,哪敢登大雅之堂。倒是先生你,才智过人,令人佩服。”

    李景行却似乎心意已决,他站起身,深深地向杨文远行了一个大礼,语气坚定地说:“我愿跟随你,成就大业,永不相负!”

    杨文远见状,急忙扶起李景行,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诚恳地说:“先生,你如此厚爱,我感激不尽。日后,我们并肩作战,共谋大业。”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天下大势到兵法策略。夜深了,但他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最终,李景行决定加入杨文远的义军,成为他的得力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