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望云山 » 关于阅读

关于阅读

    别人一辈子的心血,你可以轻而易举的了解到,而你花费的只有时间或者是微不足道的金钱,前提是你肯用心。说的庸俗点,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活动了,它的好处我就不在多说了。

    我喜欢读书,其实是因为太闲,并非是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正如一句所说“不为无益之事,何遣有生之涯”,而读一本书之前你不会知道自己将要获得什么,有怎样的思想启迪,但凡名著经典必有它流传下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往往就是作者的思想,不管是何等优美,粗鄙的文字,它寄托的所要阐述的都将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和思想,有时候我们觉得一本书太过沉闷无聊,看不下去,其实并非是书沉闷,只是我们现在的阅历或者是思想境界,或者是状态不适合读这一本书,如同南怀瑾老先生所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前一直以为是刚日读史,想着心中烦闷,心气刚强的时候,看些历史,帮助自己决断,但是我却忘了历史一般都会有遗留问题,看着会更加烦闷,所以最好还是读经书,目的则是调和自己的心性,陶冶情操,而在情绪低落,感到世事无常却无奈的时候,去看史书来调动人的兴趣,恢复自己往日的志气,就像是地天泰,天在下,地在上反而是好事,因为阳气会上升,阴气下沉,两者才会相交,这样才能有所触动,不然天高高在上,地老实在下,两者没有沟通,只会否极泰来。除了专业人才,需要专注的研究一类书籍,如果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则不能限定哪一类书,不然长时间下去人的思想容易变得狭隘。所以我一般不会去列书单,只找自己感兴趣和有用的书,大学老师之前说过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看书先从感兴趣的地方去看,如果你感兴趣的地方都看不下去,怎么会看完整本书呢”。

    我到现在才发觉原来我们总说什么书好看,什么书深刻,其实我们从小到大的课本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书籍,但是置身于学校里,还有基于当初各种心理和时期,我们讨厌作业,讨厌上学,随之也讨厌了我们的课本,为什么说课本是最适合我们的?把我们自己想象成编辑者就能明白了,首先不能太深奥,要循序渐进。

    比如数学,让一个小学的孩子去学习函数,用鼻子想都知道有什么后果了,比如历史,要一点点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过去的事情人物,而且还要传达正确的观念,不仅有中国的,还有西方的,不能一股脑的全部展现出来,又不能让学生了解的太少和片面,整本书看一下目录,就知道了整个历史大概进程,从而架构一个整体的时空和格局,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把许多道理都赋予在一个个历史事件中,或许当时我们并不能理解这些道理,但是作为编辑者首先要学会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选择有代表,有意义的事件,然后客观的展现,虽然我们那时不会想这么多,但是出版者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都是一定要这样做的,因为这是面向三亿人的书籍。政治自然也是如此,它比其他的教科书更要麻烦一些,历史只是阐述过去的事情,物理化学更多的是实验和原理,而政治要选择好角度,尽量公正严明的去让人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对于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以后出来在社会上所依赖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学生时代学习得到的,我们就相当于古代的士,不过学习的不是四书五经,幸好作学生的时候还算听话,让背课文,背定义,背意义虽然都是不太情愿,但都还是照做了了,听话了,便受用终生,我们可以不理解父母老师的做法,但是最好还是照他们说的做,因为岁月是公平的,道理总会由被时间验证,而父母这辈人已是过来人。

    在大学以前上学时读书大都是被动的,不过那时也有比较感兴趣的书,比较喜欢的就是玄学之类,比如《六爻占卜》《奇门遁甲》《诸葛神签》,看着在手上掐来算去的就能知过去未来,感觉太神奇了,不过都是半途而废,太复杂了,记得东西也太多,勉强布个局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久而久之就放下了,后来了解了《易经》,越了解越是发现它的伟大,把深刻的道理用现象来表示,而这现象都是生活中极容易看到的,它不仅是传达一种思想,更是在传授一种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去方式生活,就会知道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怎样发展,从而指导人的一生,如果要我推荐一本书的话,那就是它了。

    其实书与人是相互吸引的,好的书籍尤其如此,但是书不会说话,第一眼望去只有封面和名字,但是直观的感觉总会有的,有一次我在路边书摊上走过,习惯性的看一下,看一眼就被一个封面吸引,深蓝色的背景下,白色模糊的人影,像是坐在高楼之上,单纯而又忧郁的晃动着脚,书名《第七天》,随后也没有停留就走了,但是那个人影却总被想起,后来就看了这本书,紧接着看了《活着》,又重温了电影,好的作品总会让你第一眼或者听过的其中一句话就会喜欢上它。

    还有比如《道德经》,我听这名字就喜欢,如果非要问原因的话,道教是本土宗教,我很骄傲,所以我想看它;其次在对于自己有了解以后,我发现我会在这本书中得到很多收获,但是当时我不会知道,也不会想这么多,只是喜欢就买了,而且还是盗版的,这一点后来看的时候很后悔,关于这本书有一个小故事,我母亲是基督教徒,一次星期天她去礼拜,我在教堂外玩耍,等结束的时候,我兴奋的告诉她,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上帝的,而我的了解来自于常识,母亲并没有解释,只说了句“你小孩懂什么”,我很开心,因为母亲没有确切的证据反驳我,而在我开怀大笑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问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虽然基督教义并非是道,但是这句话本就说的是一种现象和行为,此后对于宗教的问题上,我总想的是它们存在的理由,而不会再讨论神是否存在,读书真在的乐趣就在于此,虽然是一句话,但是却会给你带来对于人生的思考,而这思考的结果往往会决定你以后的路。

    有些时候看完一本书,只记着了几句话,但是如果能从话语中得到启迪,即便是把书中所有的情节都忘了,也没有关系,正如宋初宰相赵普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给一个好朋友说道,不要太在意文字,一本书中文字只是载体,看完书之后除非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其余的大都会忘记,这些忘记了的,都成为对于书中人物的感觉和看法,而且这样看书的话速度也会快很多,我喜欢陶渊明对于看书的观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很多时候看书只是在想象中很美好,比如放假回家了,带两本书回去,想着在闲暇的日子,沏一壶茶,搬把椅子坐在太阳下看书,是何等的舒适惬意,但是一旦回到家中,就有各种小事,各种借口不去看书了,即便是非常无聊的时候,想着看书越看越无聊,就压根不会在想了,就这样一本书又原封不动的带回了学校,“书非借不能读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比较喜欢当当读书里的借阅功能,三天或者是一天的时间限制,会让人有种紧迫感,从而督促自己抓紧时间看完。

    每次看完书,是否有写文字的冲动,是我检验一本书对我而言是否有启发的评判,之前买了《月亮和六便士》,翻了几页便感觉实在看不下去,随后就一直放了几个月,有一次无聊,耐着性子读了下去,便喜欢上了这本书,从中获益匪浅,随后就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种创作欲有时候会不受你控制,你脑袋里想法装了太多,总会很难受,最后的方法就是记录下来,倾泄于纸上,包括现在的我也是如此,已经是凌晨三点,却没有一点困意,这些文字似乎没有太多的思考,就流露出来,好像在我心里已经排版好了,只是等今天这一个机会。

    人的活动是有限制的,被工作,生活,薪水所牵扯,但是思想却不会被这些束缚,而阅读正是为了让这些思想沉淀,由一团散沙,铸造起一座金光璀璨的宫殿,自己随时可以欣赏而得到满足,即使生活不如人意,但随时都可以寄居在思想的殿堂中,而那些真在伟大的人物,正是把内心的殿堂,用文字一笔笔在书中勾勒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是让自己栖居,更是让所有沉浸其中的人,找到灵魂的避风港,幸亏书籍的存在和文字的传承,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在这宏伟的思想殿堂里与主人一同享用奢华的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