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绍圣元年 » 第三十一章 科举

第三十一章 科举

    三月初,青草、树木开始抽出嫩芽,刚刚下过一场春雨的东京雨过天晴,太阳走过七色彩虹,万丈光芒照耀着春天的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生机勃勃。

    数百人的队伍涌入高大壮观的宣德门,然后在宫墙内右行过威严至极的大庆殿、转左长庆门、绕崇文院、经左银台门,再转行向西以后。宫中的一切看的这群大宋朝未来的精英们心炫神迷。

    毕竟,再往前便是集英殿所在了,而今日在集英殿殿试之后,直接出来再向西,便是那贴榜唱名的西华门。

    这代表着只要今日他们从这个大殿里出来,就正式跨入士大夫阶级。正式成为天子门生。这一刻无论是什么学派,什么门生故吏,或者十年寒窗,只要想到历代的宰相名臣都是走过这条路,跨入前面集英殿的大门。就让他们的内心激动异常。

    抱着一种朝圣心态的新科士子们,缓步迈入集英殿。

    然而这群士子们,却不知道今日的他们不是这场科举的主角。一场由新党发起的争斗正在悄然酝酿中。

    负责殿试的李清臣首先说出殿试策的内容:

    第一针砭时政对大宋如今的政策等进行谏言。

    第二如今与西夏的军事问题,写策必须言之有物。怎么攻击或者怎么防御。

    第三财政问题,如今的户部制度有没有疏漏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减轻百姓负担等问题。

    第四就是问经义,一些学术上的讨论。

    学子们可以多答也可以选其中一个作答,反正到了殿试这一步没有落榜一说,最多就是排名问题。所以学子们心态上也比较放松。

    而我们的赵官家此时就坐在高处看戏顺便享受下监考优越感的,可惜不能随意走动,要不然来一个死亡凝视,那才是精髓。

    随即,梁从政便在寂静无声的集英殿中尽量提高音量,当众诵读起了这几个简短的题目,而且连念三遍,三遍之后,复又询问上下是否有人没有听清?

    当然只是走个形式,早就有内侍拿着提前标牌的题目,侍立在学子们中间,好让他们细细誊抄考卷。

    此时按说赵煦就可以去皇仪殿了,但是兴致勃勃的他,没有离开的念头,诸位宰执重臣也只好陪坐在一旁。

    看了许久,终究感觉没意思的赵煦,便让所有人自便,然后就来到皇仪殿。

    说是自便,但是华夏民族骨子里铭刻的那种政治秩序还是摒弃不掉的,几位宰执还有半相之称的御史中丞在正门楼上饮茶闲谈,除去礼部尚书李清臣在集英殿的其余几位尚书、九寺正卿则坐到了皇仪殿左侧偏殿也有内侍伺候着,再往下的那些就只能在廊下干坐着了连茶水都没有。

    只是人多就不免议论,廊下的那些本来无说话机会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免三五成群的相互讨论了起来。

    这点议论声音很难传入殿中,但却瞒不过皇仪殿偏殿的大臣们,几位宰执在上面也可以听到议论。

    苏澈先是往下望了一眼,接着顺势说道:“官家如此放纵邸报肆意议论绍述,可是真的要恢复熙宁之策?我不是说指异什么,只是王介甫新法,看似利民实则祸害无穷。恪守祖宗法度,就真的那么差吗?吕相公你也是祖宗法度的坚定支持者,最近一声不发。任由官家胡闹,如此着实不妥。”

    吕大防轻抿手中的茶后,放下茶杯,接口道:“你怎知我没有说过?当初轮到我跟官家讲读的时候,我把祖宗法度的好处,同官家深入的讨论了一番,也是那一次跟官家的坦诚以待,才让我知道官家并不是要恢复熙宁之治,但也不会全部遵守祖宗法度。官家有自己的想法,此事范相公比我了解的深。”

    吕大防轻轻两句就让苏澈看向了范纯仁,正在品茗的范纯仁无奈的看了一眼吕大防。

    只好接着道:“官家要做的我还只知其行不知其意,现在看来像变法那样烈火烹油的事情官家不会做的,苏大人不必烦忧。但是肯定会有变化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改变,官家将军器监其中一部分搬到皇宫内了,诸位可知道?”

    见几位纷纷点头后,范纯仁接着说起来:“官家带我去看过,里面是交子,新交子不同以往的交子,无比精美的交子。我问官家为何不替代现有的交子?

    官家说自从他亲政后就没有发放交子了,并且发放新交子的时候还要将旧交子全部回收回来。而且怎么运用新交子官家还只是初步的想法,需要将所有的条件完善后,然后等时机成熟。就可以将新交子放到整个大宋。

    官家说那是大宋朝的未来,只要能够掌握这个利器,在大宋军事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那就能够为我大宋源源不断的带来财富。

    至于如何做,我就不知道了,很多事情官家就是当面同我讲我都不解其意,只有沈存中才能跟得上官家的思绪。”

    苏澈看神情有些不满,他在问国家根本之治的问题,你范尧夫跟我扯什么交子。就在他张嘴欲言的时候。

    枢密使刘奉世插嘴道:“官家行事如有天授,诸多新奇事物,对我大宋百利而无一害,我自年前回来,便逐渐了解官家所出之物,越是了解心中震撼越是深刻。今日听尧夫一说官家英明还不止于此。如此官家真如圣明在朝!”

    刘奉世这话一说,气氛为之一凝。就连苏澈都不讲话了。御史中丞郑雍更是咳嗽几声站了起来,看向楼外。

    几位宰执这里气氛凝固,下方尚书那里倒是热闹!

    首先是刑部尚书邓温伯首先说道:“此次科举的策问应当讲述神宗陛下之英明,所制定的一切法度都是对的。都是对百姓有利的。如此才能显示官家之决心,而不是如现在的模棱两可。”

    苏轼默然不语,工部尚书李之纯倒是开口道:“官家亲政至今从未说过要行变法之举,熙宁之策。李邦直(李清臣字)的奏折更是直接被驳回。还在这里夸夸其谈,岂不让人笑话。”

    吏部尚书王存介入其中:“人臣朋比为党,确实不可助长。诸位同僚,我等位于朝堂,又岂能眼中都是党争?我们做臣子的应当恪守本分,坚持职守。”

    苏轼开口道:“正仲(王存字)言之有理。皇仪殿内官家所在诸位可去亲自问问官家。别说还有上面诸位宰执,外面那么多同僚,远处还有正在考核的士子,二位莫不是要在整个大宋朝的官员下丢掉脸面?”

    李之纯跟邓温伯对视之后相互一哼,却也不再争执。

    苏轼见状,就跟王存讨论起诗词,同时惋惜官家作诗太少,似乎不愿展示这方面才气。不时有尚书或者九卿的人加入。气氛总算是在度热闹起来。

    终于殿试考核时间到,赵煦领着重臣重新回到集英殿,看着李清臣选出来的名单:

    状元,毕渐。榜眼,赵谂。探花,岑穰共取士513人。

    首先看到的就是毕渐的文章,毕渐主张恢复“熙丰法”但是却不是全盘恢复,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变法中的一些弊端指出。并且详细讲述如今百姓的艰苦,生存之艰难,如果不思变那么长此以往下去大宋必有危患。

    李清臣将这样一篇文章定位榜首,其目的不言而喻,但是好歹没有将那些满是赞誉“熙丰法”要求全面恢复的人定位榜首,看来李清臣也察觉到自己的态度了。

    接着往下看去一个熟悉的名字引入眼帘吕颐浩,至于赵煦为啥能记住吕颐浩,主要是这位大佬跟秦桧同朝为相,千年出一个的秦长脚,赵煦了解秦桧的同时自然而然就看到了跟他共同执政的吕颐浩。

    他记得吕颐浩在赵构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陈述燕山、河北危急,希望朝廷广纳贤言,征求解决之策。结果被赵构免职,后来又灰溜溜把吕颐浩官职恢复。

    大盗张遇聚兵数万驻扎在金山,纵兵烧掠。吕颐浩单身与韩世忠到他们的兵营,劝说他分清顺逆,张遇的部队放下兵器投降。

    然后发生苗刘之乱与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率军勤王,平苗刘之乱。迎高宗复位。说来可笑,一个兵变就将当时的赵构撵下皇帝的位置。

    默默地将名字记住,既然看到了就不能放过,赵煦打算先放在身边修史,至于怎么用一时还没想好。将剩下的大略看过之后,就宣布,按照这样的名次贴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