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绍圣元年 » 第三十二章 变革

第三十二章 变革

    顺着往下看去。不一会一个叫李朴的文章印入眼帘。

    他关于时政的问题倒是跟毕渐差不多,就是言语耿直许多,甚至直言应当大力推广白叠子,文中详细将了一些自己做的调查,倒是比毕渐的详细许多。看来是考察过的。

    但是引起赵煦兴趣的反而是他关于经义的言论,一般赵煦都不看经义的只是匆匆一瞥,但是他的经义却讲得通俗易懂,直抒其意。没有那么多的之乎者也。就是能让赵煦一直看完全文的顺畅。

    毕渐主张恢复“熙丰法”但是却不是全盘恢复,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变法中的一些弊端指出。并且详细讲述如今百姓的艰苦,生存之艰难,如果不思变那么长此以往下去大宋必有危患。

    心中留意此人。放下文章后接着看去,剩下的写的都很好,但是赵煦有些审美疲劳了,翻阅的速度在不自觉的增加。

    接着往下看去一个熟悉的名字引入眼帘吕颐浩,至于赵煦为啥能记住吕颐浩,主要是这位大佬跟秦桧同朝为相,千年出一个的秦长脚,赵煦了解秦桧的同时自然而然就看到了跟他共同执政的吕颐浩。

    他记得吕颐浩在赵构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陈述燕山、河北危急,希望朝廷广纳贤言,征求解决之策。结果被赵构免职,后来又灰溜溜把吕颐浩官职恢复。

    大盗张遇聚兵数万驻扎在金山,纵兵烧掠。吕颐浩单身与韩世忠到他们的兵营,劝说他分清顺逆,张遇的部队放下兵器投降。

    然后发生苗刘之乱与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率军勤王,平苗刘之乱。迎高宗复位。说来可笑,一个兵变就将当时的赵构撵下皇帝的位置。

    默默地将名字记住,既然看到了就不能放过,赵煦打算先放在身边修史,至于怎么用一时还没想好。将剩下的大略看过之后,就宣布定下毕渐的状元。然后贴榜文华门唱名。

    殿试考完,接下里就是“琼林宴”。琼林宴在御花园的琼林苑中,赵煦也是举办这个琼林宴才知道有多复杂,多奢靡。耗费钱财十多万贯。可惜当他知道的时候,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只能一切照旧,总不能将准备好的东西在废除。

    仪鸾司(负责皇帝祭祀、朝会、巡幸、宴享事务的专门机构。)专门负责筹备。由于赵煦不会亲自出现在琼林宴,所以,还需要安排一些官员(比如考官们)陪宴。

    琼林宴开始首先应该是皇帝赐诗,但是赵煦小家子气发作心疼钱财中,同时想着整顿皇宫的财政。自然没有心思写诗,就让李清臣自己写,然后开宴即可。

    琼林苑内此时欢声笑语不断,毕竟参加这次宴会的他们代表着彻底跨越了阶级,步入了士大夫阶层。要不然也不会成为人民常说的四大喜。

    科举过后几日梁从政跟童贯将宫里最近几年的用度跟奢费调查清楚,呈给赵煦。然后根据赵煦的命令缩减宫中用度,并不是紧衣缩食,后妃的宫殿等一切照旧,但是那些无人的宫殿或者不必要的筹备,全部都取消人员还有财务方面的调拨。每年进宫宫女跟太监的人员减半。

    赵煦看到后面,他竟然还有几百的侍御,就是随时等待自己宠幸的秀女。因为宋朝基本不会从民间选女,所以这些都是将官之女,要不是自己心血来潮,是不是这几百人就老死在宫中,一点水花都冒不出来?赶紧命人将这些人都送回家,然后明旨宣告,不特指下昭的情况下,宫中不在选侍御。

    整理完这些事情,寻求安慰的赵煦先是去皇后处温存了一会,然后就来到刘昭仪处夜宿,没办法毕竟“很润!”。

    就在赵煦整理宫中事宜的时候,朝堂上也开始风雨变幻,首先是李清臣联合邓润甫上奏:“请赵官家改年号为“绍圣”。恢复了熙宁元丰以来所有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如青苗法,免役法等一律按元丰八年以前的制度执行。并且将元祐之政贬低的一无是处。”

    这一下子就引起了苏澈的应激反应,门下侍郎苏辙立即上书:“邓,李二人诋毁元祐以来数年所实行的政策法规,准备恢复熙宁元丰时期的一切措施,臣私以为官家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肯定是奸臣从中游说,这些小人不顾国家安危,怂恿官家恢复熙、丰之政。

    当然,神宗皇帝雄才大略,素有大志,他所制定的一切改革措施是千秋万代不可改变的制度。并且说道,卖坊场用来召募衙前差役人员等等,神宗皇帝的这些政策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元祐年间以来,从上到下一直奉行宋神宗时期的政策,只是将其中一些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东西作了某些修改,况且是子承父志,这是圣人所谓的尽孝道而已!”

    赵煦一看好家伙,直接将诸位重臣召集到垂拱殿,大马金刀的在上面一座,案牍上放了一些瓜果。示意他们两边就在这个大殿内来一场,激情澎湃的辩论。

    首先出场的是李清臣,他直接阐述元祐以来,行政之低迷,导致百姓贫困不堪。而熙宁元丰时期国家财政充裕还有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官家使用新发,乃是以子继父,是圣人言的孝道。

    李清臣这一手,直接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在赵宋这个以孝治天下的时候,李清臣搬出这座大山,而且还是苏澈为了遮掩自己送上来的。直接压在了旧党的心头。

    苏澈一时激动,直接反驳,不过跟自己所上奏折并无多大区别,也只是咬死奉行宋神宗时期的政策,只是作了某些修改。

    赵煦看着地下口水翻飞的诸位大臣,赶到意兴阑珊,还以为能看到一场激烈的辩论大赛呢,结果只是口水仗,还是老太太裹脚布一样!

    示意童贯将案卷拿过来,然后打断他们说道:“李清臣,邓润甫私下密议诬陷朝廷重臣。为一己私利提拔朋党,私相授受。这上面是你们还有跟下属的全部对话记录,自己看看,可有一丝不对?”说完直接将手中的奏折扔到他们二人身边。

    李清臣,邓润甫面色苍白,直接跪到地上(宋朝时除非大朝会士大夫一般见到官家都不用行跪拜。)一面张嘴打算解释什么,赵煦却懒得听了。拿出一本奏折看向苏澈。

    “子由!看在子瞻的份子上,知杭州吧!到了以后不要再管朝堂纷争,专心抓实务,朕打算修一条南京到东京的水泥路,到时候你要多多协调。”

    苏澈愣了下,终究还是拱手道“臣遵旨!”

    最终这场新旧党争的第一杖,由赵官家各打五十大板而草草落幕。然后赵煦宣布梁焘进京任命刑部尚书之职,张尚英进京任户部尚书。至于苏澈的门下侍郎赵煦没有再做安排,这也是他有意为之。

    他打算将三省合一,然后只留下秘阁,到时候只有管军事的枢密院还有管政务的宰执,一共四人分别设立正副职。现在的制度有些臃肿了,虽然对上位来说很好控制,但是对民生不利,容易造成,相互掣肘的局面,按照赵煦的模式来说虽然容易造成权相,但是更加利于政策的实施。反正有锦衣卫制衡,也不算太过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