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霍格沃茨的死灵德鲁伊 » 022却道天凉好个秋(中)

022却道天凉好个秋(中)

    原来本杰明站在那里并不是准备嘲笑他俩,反而是在好言宽慰他们。

    哈利和罗恩的心里登时放松下来。

    哈利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我俩知道从八楼跑下来要用不少时间,所以挺早就出来了,本来时间是绰绰有余的。”

    “都怪那个会动的楼梯让我们绕了一大圈,我还被会消失的台阶夹住了脚,耽误了好半天。”罗恩显得很是不忿:

    “既然学校不希望我们上课迟到,为什么还要故意留着这些给人捣乱的东西呢?”

    对此本杰明也没有什么办法。

    毕竟会动的楼梯、会消失的台阶什么的这些还都是死物,大不了过几天摸清规律就能避开了,会来回乱窜的皮皮鬼才是每个人以后始终都要面对的问题。

    如果说麦格教授的变形课只是让哈利有点面目无光的话,那斯内普教授的魔药课绝对称得上是哈利的噩梦了。

    周五上午的魔药课前,本杰明吃完早餐前往地下教室,正好和匆匆吃完也“提前”出发的哈利和罗恩同行。

    “似乎你每天都会很早起床啊?”罗恩对本杰明问道:

    “弗雷德和乔治说他们一早有课的时候,总是能在礼堂见到你来吃早餐。没课的日子你也会早起吗?”

    “是啊,我每天习惯早点起来,先出去跑一圈,然后回寝室冲个澡再来吃早餐,那样胃口会比较好,上午上课也会比较有精神。”

    “这么厉害!”哈利听了钦佩不已,“可是我为什么每天早上都困得起不来呢?哪怕能多睡五分钟也是好的啊。”

    “因为睡眠可以促进发育啊,你们还在长身体。”本杰明觉得这完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只是一个习惯问题。

    换做当年十一二岁的时候,自己每天早上也是不愿早起,宁愿不吃早餐,也巴不得能在被窝里面多赖一会儿。

    “我俩决定以后也不卡着点儿去教室了。”哈利自豪地宣布:

    “以后我俩跟你一起走,就能和你一起提前到教室了。”

    “对,不仅再也不会迟到了,还能挑个好位置。”罗恩笑得像个偷到鸡的狐狸:

    “哪怕你也迟到了,至少咱们是三个人一起挨批评,感觉也会好一点。”

    “好吧,你俩开心就好。”本杰明有点儿无奈。

    一起往教室走着,哈利对本杰明嘴里哼着的歌儿产生了兴趣。

    “你唱的是什么歌?听起来好奇怪。”

    “是一首方言小调,很简单但是很有意思。”

    “那你能教教我们吗?看看怎么个有意思。”罗恩听了也产生了兴趣。

    “那听好了: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木走,一头驴两头牛都是牲口……很简单吧?”

    “虽然从来没听过这样奇怪的调子,可是内容怎么感觉说的都是……没用的话呢?”

    哈利很贴心地没说“废话”两个字。

    “是啊,说了跟没说一样,那说了有什么意义?”罗恩也不明白。

    “一来呢,这种随口哼唱的小调本来也不需要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二来呢,看似内容空洞的废话,有时候也能起到某些特殊的作用。”

    本杰明不以为然地继续解释道:“有的时候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还有的时候甚至形式比内容更为重要。谁又说得准呢?”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两个人按照本杰明的意见,先从前两句学起。

    因为三个人边走边聊,速度本来就有些慢了,到了门口又“一教俩学”地耽误了一会儿,进教室的时候就有点晚了。

    很给自家院长面子的斯莱特林们,发挥近水楼台的优势,早早地就从蛇院公共休息室来到了相距不远的魔药教室,把“好位置”都占上了。

    就连格兰芬多扎堆的地方,都没有挨在一起的两个位子了。

    只有平时独来独往的万事通小姐,似乎谁都不愿意挨着她,所以左右各空了一个位子。

    哈利和罗恩只得分开坐到了赫敏的两边。

    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好位置”的意思就是后排以及边角的座位,属于老师讲课时注意力的边缘地带甚至盲区。

    或者也可以说,这其实算是师生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

    学生主动选择坐在这里,几乎等于无声地宣告“我并不想好好学习,老师你也不用在我身上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相应地老师如果不是故意打破这一默契,一般也不会叫这里的学生回答问题什么的。

    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不干扰其他学生,神游天外也好,看课外书也行,只要不打呼噜吵到别人,趴桌睡觉也没问题,尽可以自便。

    这倒也谈不上是否“放弃”什么的。

    学校方面所能提供的教室、教具这类资源且不谈,人的时间精力无疑都是有限的,相应地任何一位教师自身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也必然有限。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分配就是每一个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是“好”学生——或者严谨点儿说,是“愿意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有志于在学业方面取得更多成绩”的学生——并未得到满足的辅导、指引需求。

    另一方面是所谓的“坏”学生——当然就是“只打算在学习上投入有限的时间精力,不过多谋求学业方面的收获与成绩”的学生——并不希望过多的关注与干预。

    说白了不过是个“按需分配”的事儿。

    当然,人都有惰性,真正能有意识地、自觉自愿地去吃苦受累,去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必定永远是少数。

    大多数人难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所以像培养熊孩子那样完完全全地“解放天性”、丝毫不加以引导和干预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可选择的道路也越来越多。

    比如刚建国的时候,成年人要么当兵、要么进厂,少数好的才能够找个机关单位捧个铁饭碗,实在没出路的那只有务农了。

    上面一条都不占的,那直接就是游手好闲的胡同串子、二流子,是民警有事儿没事儿就要“敲打”一番的专政对象。

    改革开放以后,停薪留职的,辞职下海的,个体户、开公司、自由职业……越来越多人可以不再那么“整齐划一”、过同一个模板的生活。

    就像忘了哪位名人说过的,全社会的人是千姿百态、甚至千奇百怪的,恰恰说明整个社会是健康的;

    反而社会上的人如果都是那么的规规矩矩、一板一眼,所有人全都整齐划一地生活,反而只能说明这个社会是病态的。

    具体到学习上,有的孩子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进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最终成名成家。

    有的孩子则只是混个文凭,然后去社会大学继续历练,学历虽低却未必能力就差,智商一般但可能情商超高,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未必就不如科研工作者。

    还有的孩子家庭有条件留学,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时就踏出国门了,也未尝不是一种出路,这显然不是区区一两次考试、一两年的学业成绩就能反映、就能决定的了。

    所以有能力的人,在他人求助的时候能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帮助就行了,真心犯不着整天端着救世主的架子,随时随地都要去拯救别人。

    所谓“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连“无所不能”的上帝都只敢说“信我者得永生”,人家也没上赶着把所有乐意不乐意的人都超度了不是?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结果就是本杰明的日常“专座”——最后一排——早就被人坐满了,他只能去仅存的空位——第一排——坐了下来。

    然后同桌的小马尔福立刻凑了过来:“本杰明,你不是平时都坐最后的吗?今天怎么到第一排来了?”

    本杰明看着铂金少爷有些喜出望外的小眼神,没好意思说是因为来晚了没抢到位置,只得故作高深地说:

    “别的课差不多就行,魔药课不是斯内普教授上么?咱们自家的院长,当然得捧场了,哪还能再躲在后面。”

    “你说的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马尔福朝身边的克拉布和高尔努了努嘴,“我让他俩陪我坐在第一排,他俩还不情不愿的。

    “其实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斯内普教授再严厉,也只会扣格兰芬多的分数,绝不会找斯莱特林的麻烦。

    “更何况他还是我的教父,你俩就踏实在我身边坐着,就算提问题什么的,斯内普教授也保证不会找上你们。”

    “当然不会找上你们,斯内普找哈利波特的麻烦还嫌时间不够用呢。”本杰明在心里吐槽着,看向了旁边的克拉布和高尔。

    两人虽然不得不跟着小马尔福坐到了第一排,却拼命地缩着身子想把自己藏到课桌后面,可惜硕大的块头让他俩的这种努力完全徒劳。

    “也不仅仅只是提问的事儿,课上肯定要分组熬制魔药的。”本杰明看着这俩货现在的样子,居然有那么几分可怜,

    “这样吧,两人一组熬制魔药的话,德拉科你和我分别带他们一个,这样他俩也不用担心实践的成绩了,你也不会顾不过来。”

    “那当然是更理想了。”马尔福看克拉布和高尔都像小鸡吃米一样地点着头,显然对本杰明的提议欢迎之至:

    “本来我想跟斯内普教授申请让我们三个人一组的,作为教子的我提出的请求肯定不会被驳回,只不过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既然本杰明你愿意带他们一组,那我就不用去麻烦教父了,免得他为我破例影响不好。”

    本杰明听着铂金少爷张口教父闭口教子地秀优越感,心里委实有些无语。

    记得前世有人考证过,说斯内普是德拉科的教父什么的只是某位同人文作者的二设,原著中并没有提及此事。

    也就是说,老马尔福和斯内普除了同为食死徒的交情,并没有其它的私交。

    可是后来德拉科接到刺杀邓布利多的任务后,他妈妈纳西莎唯恐儿子不能完成任务,和贝拉一起上门去求斯内普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接手,似乎又不仅仅只是单纯看在斯内普也身处霍格沃茨的便利条件上而病急乱投医;

    现在本杰明倒是可以确定了,不管原著中有没有这层教父教子的关系,这个时空中的两家显然有比同伙更紧密的联系。

    不过这已经不再是本杰明关心的重点。

    小马尔福这个熊孩子作为他眼前的实例,足以从反面论证了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童年阶段能够拥有同龄的玩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甚至都不需要两个人情同手足、相交莫逆什么的,哪怕是哈利这样一直“被欺负”的,或者罗恩这样不受重视的,也比完全没有伴儿、孤零零一个的情况好。

    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是需要与周围环境中的一切进行互动的。

    也无需奢求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都要对自身产生积极的作用,就像生意人不能奢望自己所做的每一笔生意都稳赚不赔一样。

    哪怕玩伴只是作为周围大环境的背景,或者组成部分之一,至少也可以让自身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积累相应的经验。

    这不妨看作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的“能力与野心相匹配”。

    婴幼儿时期能力有限,哪怕有个不开心不高兴,也只能学着去接受、去化解,慢慢认识了现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自己(和家长)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儿,什么要求是合理的、可以做到的,什么要求是不合理的、不可能被实现/允许的……

    所以父母如果过于溺爱孩子,就等于是以孩子尚未健全的三观,来行使父母成年人的能力,那不培养出熊孩子来还等什么?

    如同大家都知道的,小孩子之间玩玩闹闹的难免闹个别扭,今天赌气说句“永远不和你玩了”,转天就忘在脑后又玩到一起了。

    可是一旦家长非要替孩子出头,却很可能互相伤害一番之后,再也回不去从前了。

    同理,从小“独”惯了的孩子,也许一路都顺风顺水、万事如意,到了十七八岁才赶上人生第一次讨厌某个人,但这时候他已经具备掏出刀来捅过去的能力了。

    如果真的毫无敬畏地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这么几刀下去,第二天即使他自己有后悔的可能,但是社会与法律会给他后悔的机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