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晋烟火 » 第五十二章 断臂少年

第五十二章 断臂少年

    李含见对方不愿明示身份,心中既是疑惑又是不快,便语带讥讽地问道:“我虽然才识不高,但也知道品评落榜的人是很难有做官资格的。我倒想问问你,你将如何帮我做到征西将军参军的?”

    “是的,你品评落榜了,但这并不妨碍你成为征西将军参军。”那人不以为意,耐着性子解释道,“秋榜是公示一百零八人中榜不假,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只录取一百零八人。因为品评离发榜有两个月时间,如果有一些人没这福分或病或殁,那自然要有人来补榜。不过就算没人病殁,那也有别的原因来补榜。而补榜之人与中榜之人一样,都有了做官资历,。”

    李含早就听闻许多世族子弟虽然不学无术,但是通过补榜这种方式便能获得做官资格。他平日里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因此当听到自己以补榜方式得以做官时,心中瞬间充满了屈辱与不屑。

    想到这里,李含开口问道:“如果我不愿意用这种方式去做官,会不会就要被陈夫子赶出太学院?”

    “那倒不会。不过因为你在午台门前的那番言论,广闻司的人很快就会找上你,你在这太学院中只怕也难以安宁。”那人平静地说道。

    李含听罢心中一沉。广闻司的密探在洛阳城中可谓是无处不在,他们刺探消息和审讯犯人的手段李含也早有耳闻。如果被他们抓住,那真是生不如死。想到这里,李含不禁为自己在宫门前的冲动言行微微感到懊悔。

    略思片刻后,他苦笑道:“也是,那些乌鸦无孔不入,我在宫门前公然抨击朝廷选官之制,他们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呢!只是大丈夫敢做敢当,我既然敢说那样的话,自然不怕他们来找上门来!”

    “如果他们不仅仅抓你一人呢?”

    “这……这……话是我一人说的,自然不会扯上别人。”李含额头开始沁出冷汗。

    “你能确定?”

    “我……”李含登时被问得说不出话来。

    烛光微微摇曳,将那人笑意拉长。那人又道:“我自然知道,这种暗中操作的方式会让你感到屈辱。那我们不妨换个人选,比如,由国子学的皇甫商来做这个官职!毕竟皇甫商既中了秋榜又是陇右之人,比你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含听罢木呆。他简直不敢想象,皇甫商这种人要是做了征西将军参军,那以后该是何等的目中无人。

    “我知道你们太学院中的人都是极有气节之人,但太学院中有三千学士,你难道不想知道为什么我偏偏要举你为官?”

    “为什么?”李含脱口而出。

    “因为你比其他人更想出人头地!”

    “是吗?你好像自认为很了解我!”李含语带讥诮。

    “那是因为我了解你,甚至比你自己还了解你。”

    那人平静地望着李含,顿了顿又缓缓讲道:“正元二年七月,蜀国卫将军姜维乘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机,领兵数万第八次入寇陇右。姜维在大败雍州刺史王经后,将魏军残部包围在狄道城中,魏军势如危卵。

    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得知后,命征西将军陈泰前去救援雍州刺史王经。姜维得诸葛亮真传颇知用兵之术,他一边率军攻城,一边分兵在高城岭下设下埋伏,以待前来救应的陈泰中伏。

    王经得知姜维围城打援之计后忧心如焚,深知陈泰所率救兵若被伏击,那狄道城必破无疑。他派出多名精兵出城突围,以在援军抵达高城岭前传递消息。然而姜维治军极严,那乘夜从城墙上放下的士兵无一例外全都被蜀军擒获。

    王刺史又急又怒,便在城中悬榜招贤,谁能将消息传递给来援魏军赏以百金。城中有一位十二三岁的李姓少年听闻此事后,便自告奋勇前来揭榜。

    王刺史见揭榜的是一位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便疑惑地斥问他有何方法能够传递消息。少年从容地告诉王刺史,城中有一条通往城外的排水暗道,仅能容身形瘦小之人爬出。他打算从暗道中爬出狄道城,然后再去找援军传递消息。

    王刺史觉得此法或可一试,然而始终觉得这少年过于年幼放不下心来,便又问他若被蜀军抓住又该如何脱身,若被蜀军拷打会不会把城中情形和盘托出。

    少年见王刺史心中存疑登时怒发冲冠。

    他脱下外衣赤膊上身,指着右臂对王刺史说,我听说要离为了接近刺杀庆忌,便自求断其右臂,最终一击成功。我虽然没有刺杀贼人姜维的本领,但为了让王大人明白我一定要寻得援军的志向,我也自求断我右臂。这样就算我出城时被蜀军抓住了,我凭这条断臂也足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王刺史见这少年慷慨大义,眼下又没有别的方法求援,便只得听从他的计谋。王刺史命人斩断少年右臂,命医官简单包扎后,以徒有空言目无尊上为名将他赶出门外。

    那少年当晚不顾断臂之伤,在暗道中匍匐良久,终于钻出城外。城外蜀军见到少年后,见他浑身泥垢且手臂受伤,便把他当成寻常百姓放了。

    少年忍着疼痛偷得一匹马,便骑着连夜向东赶去。跑了一整夜,终于遇到了率军救援的陈泰将军。少年将蜀军设伏之事告知陈泰后,便因伤痛奔波昏迷过去。

    陈泰命医官好好照料少年,然后命援军绕过高城岭,在狄道东南土山上以火为号,与王刺史约定时间共同出击。城中魏军见援军前来士气大振,便里应外击败了蜀军,姜维只得带军撤离狄道。

    待少年醒后,陈泰将军问他为何不顾生死断臂报信。

    少年答道,男儿生当万户侯,我是边城狄道的穷小子,若想像赤泉侯杨喜那样出人头地,又怎么能够爱惜自己的身体呢。我不是为了那百金,我是为了我李氏一族的命运。

    陈泰对少年所言极为震撼,他对少年如实说道,我父亲陈群为了打破世族对仕途的垄断,便为朝廷制定了量材录用的九品中正制。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不过一二十年时间,九品中正制竟沦为世家大族私相授受的工具,寒族之人再难通过品评崛起。更何况当今非汉初之世,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断臂的将军。你即使跟随我入京,也只能做一仆从闲职,难有出人头地之日。依我看来,你倒不如拿了这百金,买个良田宅院做个富家翁好了。

    少年苦笑道,我这一代无法出人头地倒也无妨,毕竟弘农杨氏也是自杨喜之后数代才出了四世三公。只希望将军念在我这些微薄功劳份上,以后稍稍看顾我的后人,让他们不要像我这样毫无出头机会。

    陈泰答应了他的请求,约定他日后若有所托,便可到洛阳城中找他,并代王刺史赠他百金。少年拜了三拜后,带着百金离去。

    三十年后,曾经的少年已经年近半百。他只向前往洛阳城中,去了一趟陈府。虽然陈泰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但陈家人还是热情地招待了他。几日后,他又回到了狄道。

    又过了几年,一名李姓少年从边城狄道来到了洛阳城,在太学院中读书求学。你说,这李姓少年是不是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出人头地?”

    “夫子他,都告诉你了……”李含语带哽咽嘴角微微抽搐,沉默片刻后才一字一顿地说道,“是的,我是想出人头地,比任何人都更想出人头地。我爹用他一条断臂,才给我挣来了太学院读书的机会。我在太学院苦读十年,为的就是有机会出人头地。不过我虽然是寒门子弟,我却不需要别人的施舍!”

    那人蓦然抬高嗓门高声喝道:“我且问你,你今日在宫门外说要改变寒门子弟无法出人头地命运的那番话,可是真的?”

    李含脖子一梗,高声道:“言为心声,我既然敢当众说出口,那自然是我心中的真实想法了!”

    “好,既然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准备怎么去做?你应该清楚仅凭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实现这一志向的。”那人盯着李含追问。

    “我……我……唉,我也不知道……”李含泄气地说道。

    “你应该加入他们!”

    “加入他们?”李含不解。

    “从古至今,禅让也好,分封也罢,举荐孝廉或者九品中正,都不过是分配权力的一种方式罢了。如果你想改变这种分配方式,就得成为制定这种分配规则的人。在没有足够力量成为规则制定者前,你就得加入他们,从他们身上获得你想要的一切!”

    “我做征西将军司马顒参军,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

    “得到什么?司马顒虽然只是一个疏枝王爷,但他即将镇守的长安却有八百里秦川沃土,更是成就大汉基业的所在。也正因为他不过是一个疏枝王爷,才会对你这样陇右出身的士子格外倚重。

    你取得司马顒的信任之后,便能通过他左右关中之地局势。像你这样的人多了,那么改变天下的局势也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到那时候,不管是废除九品中正制,还是通过别的方式让寒门崛起,那都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情!”

    李含觉得那人之言倒也不无道理,略思片刻后又问道:“我若去做司马顒参军,要如何行事?”

    “关中自齐万年反叛后凋敝残败,亟需能臣治吏安抚百姓。你去了关中之后,只需用心辅佐司马顒打理政务即可。日后若有所请,自会有人联络你。”

    “这么简单?”李含问道。

    “就这么简单!”那人顿了顿,又问道:“你现在还想不想知道我为什么帮你?”

    “想!”

    “修我戈矛,替天行道!”那人一字一顿沉声诵道。

    李含心中一惊,脱口而出道:“你也是会中之人?!”

    那人笑而不语,但已经给了李含最肯定的答复。